首頁>軍事>

二戰的經典坦克可謂是數不勝數,軍迷朋友隨手一數就能數出數十種,可是和其他的武器裝備一樣,任何一款坦克,在不同人群眼中都有不同的看法。德軍將領看重威武霸氣的“虎”式,蘇軍將領喜歡便宜結實的T-34系列......可是這都不是普通裝甲兵的心聲,真實情況是“虎”式裝甲兵尤其討厭日常維護,而T-34駕駛員要自帶小榔頭,否則駕馭不了;那麼裝甲兵們最喜歡的坦克是哪一款呢?出人意料的是美中國產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意外的受到好評,這又是為什麼?

M3斯圖亞特操作性優秀

相比於二戰中大部分的坦克,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操作性很優秀,它原本就是美國在1940年,結合M2等成熟坦克的技術發展而來,在操作上很流利,雖然還沒有達到“虎”式那種用方向盤控制的先程序度,但是也不用費太大勁。

因為都是採用現成技術,成員對坦克的日常維護也較為簡單,而且不用花費長時間去學習培訓,經過簡單的指導,成員自己就能在閒暇時候對坦克做一些簡單的保養,不必像“虎”式坦克成員那樣辛苦。因為故障少,相應的大修就少了,減少了不少後勤壓力。對於在前線拼命的士兵而言,手中有這樣一款可靠的武器裝備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比起英軍在北非戰場上那些自損比戰損還多的坦克而言,M3的確讓人眼饞。

成員採用4人制,車長、駕駛員、炮手和機槍手。在相對寬敞的M3內部,車組乘員能夠更好的各司其職,而不會擁擠在一團。

M3斯圖亞特的技術指標過硬

既然是輕型坦克,M3的各方面資料還過得去,機動性上最大速度將近60千米每小時,這一速度雖然不是最快的,但是因為車身只有不到13噸的重量,通過性更好,尤其是在太平洋島嶼的叢林中。

火力上採用常見的37毫米炮,剛投入戰場上時能對德軍三號坦克造成一定威脅,後期雙方裝甲升級之後,只能打擊一些輕裝甲目標,作為輕型坦克,倒也足夠。另外還配有3挺7.62毫米輔助機槍。

裝甲防護上早期為10~44毫米厚,後期升級版的M3A3等有所增強。這樣的裝甲對於輕型坦克來說算是中規中矩,不過在太平洋戰場上依然創造了M3危機,讓狂妄的日軍一度將超過M3作為下一代坦克的目標。

M3的實際使用

M3最早投入實戰是在北非戰場上,戰鬥中往往被派去偵察敵情、迂迴攻擊等,該坦克的可靠性完全可以支援這樣的任務。與當時的其他坦克一樣,M3並沒有製冷系統,不管是北非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裝甲兵都面臨著炎熱的困擾。

不過M3有它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車體前方的百葉窗式的視窗設計。M3在高速行駛時能夠從前方灌進去大量的新鮮空氣,加快坦克內部的空氣流通,既能除臭味,又能涼快涼快,這是其他型號坦克不具備的,同時也是裝甲兵最愛的一點。

另一個好處就是M3車體較高,在北非沙漠作戰中尤其有用,在偵察敵情的時候,車長可以坐在更高的位置觀察,儘管增加了危險,裝甲兵們認為完全可以依靠速度優勢快速撤離危險區域。

結語

儘管M3在二戰中並不是一款十分優秀的坦克,在那個坦克快速發展的年代被迅速湮沒,但並不能改變人們對它的喜愛,整個二戰中M3的各個改型總共生產了約1萬輛,戰後仍有不少國家在繼續使用,到上世紀90年代還有少量在服役,足可見該坦克的可靠性。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光航母戰鬥群就11個 知道為啥美國軍費高到離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