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打仗就有人員傷亡和裝備武器損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不僅是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爭,也是裝備武器損失最多的一次較量。圍繞蘇德雙方繳獲的大量對方武器裝備如何處理的問題,一直很少見諸報端。那麼,戰場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有限使用對方武器裝備是確保戰鬥需要的基本生存方式,從古至今,繳獲敵方武器裝備是戰勝對手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情況下,每個國家每支軍隊都有屬於自己熟悉的單兵武器和主戰裝備,但由於受戰場環境和戰鬥程序的複雜因素影響,每場戰鬥都會出現武器裝備遺失或被敵方繳獲的情況,對於戰場上經常出現的這種狀況,大多數軍隊並不是馬上就投入使用,而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和維修,輔以己方的明顯標識才能投入戰場。

那麼,為什麼不能馬上將繳獲裝備投入使用呢?第一,裝備武器的效能有好有差,對彈藥和維修的要求都有既定的規格和型號,稍不留意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員損失,甚至給戰鬥帶來不利影響。第二,繳獲的裝備武器需要經有關部門鑑定檢驗合格,塗注專門標識才能配發部隊,並不是拿來就用,以免出現炸膛和人為損壞。第三,作為戰利品,繳獲的裝備武器需要登記造冊,有的交到軍工部門統一銷燬,製作新的武器。

在蘇德戰爭期間,蘇德雙方都大量的繳獲了對方裝備武器,象德軍繳獲的蘇軍T34坦克,大多經過維修和塗刷萬字標識後,再投入戰場。而蘇軍繳獲的德制武器也大量用於民兵和預備部隊。

其次,熟悉掌握對手武器裝備使用情況成為知彼知己的內容之一,尤其是對手新式裝備的投入戰場,更是作戰繳獲的主要目的之一

每場戰鬥,不僅是雙方戰鬥人員素質的鬥智鬥勇,還是武器裝備優劣的比拼和對決。作為戰場指揮員,除了要熟悉對方將領指揮手法和作戰經驗外,還要熟悉對方武器裝備的效能和打擊效果情況。因此,掌握對手武器裝備配備及戰術效能成為戰場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二戰蘇德戰場上,德軍在戰爭初期採取閃電偷襲戰術,讓蘇軍受到巨大損失,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德軍依靠強大的裝甲打擊力量。但當蘇軍將新式T34坦克投入戰場以後,德軍馬上意識到遇到了強勁的對手,德國元首還親自檢驗繳獲的蘇軍坦克打擊效能,並在庫爾斯克大會戰時,要求德軍配備新式的坦克,並將5000多輛配備到部隊的坦克回收重新加裝甲板,以應對蘇軍的新式坦克打擊。

除蘇德雙方在戰鬥中邊打邊完善和提升裝甲打擊效果以外,對於武器裝備在戰役中的關鍵作用也提到議事日程,僅僅兩年時間,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德軍的A1導彈相繼投入戰場,這些新式武器的誕生,無疑給戰場加碼了毀傷效果,因此,蘇德雙方都下大力摧毀對方生產基地,戰場變得越來越立體和向縱深延伸。

第三、及時有效地繳獲和使用敵方武器裝備,能最大效能地發揮戰場補給和擴大戰鬥效果

以戰養戰,靠繳獲對手裝備武裝自己,成為戰場上戰勝敵手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二戰蘇德戰場上,德軍在閃擊蘇聯行動開始後,蘇軍西部邊境軍區近百個軍火倉庫落入敵手,大量武器裝備成為德軍的戰利品。加上蘇軍防禦準備不足,致使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到莫斯科戰役,蘇軍的裝備損失不計其數,而德軍得以從中獲得足夠的後勤補給。

相比德軍的意外收穫,蘇軍也在後期戰役中繳獲了大量的德式裝備,由於德軍的裝備比蘇式裝備精巧,一度成為蘇軍的特種部隊必備武器。但斯大林考慮到蘇聯大國臉面,這些武器又大部分裝備到後備部隊和民兵組織,成為敵後打擊德軍的重要裝備。

另一方面,在莫斯科戰役以後,英美和盟軍的軍事援助給蘇軍以強大的支援,美式裝備的配備給蘇軍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援。到了戰爭後期,德國的軍工企業遭到毀滅性打擊,前線所需的裝備物資不僅來源於前期的準備,還來源於從蘇軍手中奪取。

在蘇德戰爭蘇軍大反攻階段,德軍大量使用了蘇軍的坦克和火炮,而蘇軍已經建立起強大的軍工生產基地,繳獲的德式裝備基本淪為垃圾。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蘇德戰爭》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中途島大決戰,美軍的雷霆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