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前言

二戰時期的德國潛艇曾給予盟軍的海上力量以重創,但許多人想象的不一樣,早期和中期的德國潛艇其實是以戰術和數量取勝的,技術上與其它國家的潛艇並無本質上的區別——除了本文的主角,它的出現是潛艇技術的一次革命,也深刻地影響了戰後潛艇技術的發展。

盟軍“不知道”的一次“戰鬥”

1945年5月8日,蘇格蘭設得蘭群島和冰島之間的海面上,英國皇家海軍12500噸的“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正在航行。儘管戰爭在前一天就結束了,但這支艦隊仍然非常謹慎——停戰的命令雖然已經下達,但不一定所有的德國部隊都順利收到了,尤其是通訊不便的U艇(德國人自稱UNDERSEE BOOT,英文簡稱U-boat)。所以這支艦隊仍然按戰時的反潛編隊通過這片高危海域——驅逐艦們組成反潛警戒幕,艦隊以12節(1節是1.8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走“之”字形航跡,這個速度以往水下的U艇是沒有辦法跟上的。

險些晚節不保的“諾福克”號重巡洋艦

但在不遠處的水下,就有一艘編號為U-2511的潛艇。艇長是身經百戰的阿達爾貝特•施內少校,他取下頭上的耳機,低聲下達了命令:“航向160,緩慢加速到15節。”趴在海圖上的副艇長有些驚訝,露出詢問的表情。施內少校衝他揚了揚手裡的電報:“放心吧。”U-2511艇在水下加速到令人難以置信的15節,切往英國艦隊“之”字航線前方的預計轉折點。

U-2511在計劃的地點降到5節的航速,悄悄地在水下滑行。施內少校和聲吶兵戴上耳機仔細地聆聽,果然英國艦隊在指定位置開始轉向,U-2511此時已經在警戒幕以內!施內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聲吶員計算出了幾艘英國軍艦的資料!艇艏的6個魚雷管中都裝上了綽號為“鷓鷯”的G7es T5型魚雷,這是專門對付護航軍艦的聲自導魚雷!

這是革命性的德國新型潛艇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巡航。

“會潛水的船”和“潛艇”

在這種XXI型(羅馬數字,也就是21型)艇之前的所有潛艇,都只能叫做“會潛水的船”而已——它們絕大多數時候是在水面上航行,艇型的設計也是偏重水面航行——有典型水面艦只的前傾艦艏,螺旋槳的佈置也象普通船隻一樣,保證水面航行時效率最高。水下推進的電機功率一般也都不大。因此它們的水焉航行能力遠遠弱於水面——以德國生產數量最大的VII型潛艇來說,水面最高航速可以跑到17節,但水下僅僅只有8節。

這個水下速度連追上低速的商船都非常困難,所以只能算“會潛水的船”!其它國家也大同小異,例如美國主力的“小鯊魚”級,水面21節/水下8.5節。商船護航隊、海軍艦隊如果能保持10-12節的航速,被“會潛水的船”攻擊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小!而典型的老式潛艇戰術就是夜間利用較高的水面航速,從水面趕到前面的攔截位置再潛下水等待機會。如果目標轉向了,很可能攻擊就失敗了——老式潛艇從水下是沒有辦法追擊的。

德國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一直在研發真正的潛艇,但不幸的是,他們點歪了科技樹!從1933年開始,德國人一心想著怎麼讓內燃機在水下能工作,眾所周知水下沒有含氧的空氣,怎麼辦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帶氧化劑!純氧實在可怕了,它能讓幾乎所有的東西變得易燃易爆,哪怕是在管道里流速快了一些,都會憑與管道摩擦的熱量讓管道本身燃燒起來!日本的氧氣魚雷不光研發時發生多次事故,後來在軍艦上還引發多起殉爆事故!於是德國人開始選擇的是相對安全的過氧化氫——也就是通常用來消毒的“雙氧水”。

1939年,V80型實驗潛艇被批准建造,實驗艇極其先進——水滴型艇體領先於時代達數十年之久!試驗表明,採用雙氧水和閉式迴圈發動機,V80型潛艇的水下航速可以達到驚人的25節,能輕鬆地甩掉大多數專用的反潛艦,還能在水下長時間逗留!德國人為此十分振奮,立刻開始建造實用型的大型閉式迴圈發動機潛艇,實用型艇的設計就保守多了,不過也有引人注目的創新——為了讓潛艇能多裝一些雙氧水和燃油,德國人設計了一種8字型的艇體:下面突出的半圓型全部用來裝額外的燃料。而且潛艇的外形也還是以水下航行為重點進行了優化,特別是艇尾部分。

困境及破局

然而德國人低估了新型潛艇的難度,試驗是一碼事,實際應用起來是另一碼事。雙氧水是強氧化劑,具有很強的腐蝕性,造成很多裝置的可靠性大大下降,安全性也非常差。閉式迴圈發動機在水下工作面臨背壓問題——因為水下壓力很大,燃料後的尾氣排放困難,如果加大排放壓力還會導致噪音大大增加。要使用這種潛艇,德國人的碼頭還要大大改造,增加雙氧水的製造、存放以及加註等裝置,這不僅工程量很大,而且非常危險——德國最快的火箭戰鬥機Me163“流星”,就採用了雙氧水,結果造成大量非戰鬥損失。

“彗星”戰鬥機也採用雙氧水,非常危險

“真正的潛艇”因此百病纏身,遲遲不能實用。拖到1942年11月,潛艇部隊召集各方專門開會討論怎麼辦。會上有人忽然提出:如果8字型的艇身裡不裝燃料而是裝電池會不會好些?這樣電池的容量會比那些“會潛水的船”多出3倍,水下的效能肯定不能和閉式迴圈柴油機相比,但可靠性高得多,實施起來也很容易,連潛艇碼頭都無需安裝特別裝置!這個想法立刻得到了批准。

新型潛艇的結構圖,蘇聯在戰後重繪

新型潛艇推進起來速度很快:半年後的43年6月底,方案就定下來了立刻得到了批准,並被排到最優先保障的專案中——甚至停產了部分老式潛艇!計劃同時投產大型的1600噸XXI型潛艇——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和一款小型的250噸XXIII型潛艇。7月份就開始排生產計劃。這時在XXI型潛艇的建造過程中,還首創了“分段建造”的方式——以往造一條船,都是在一個比這條船更大的船塢裡鋪設龍骨建好船體;而新I型潛艇則是把整條艇分成幾段同時建造,再“拼”起來,這種方法顯然要快得多!

戰後“分段建造”被廣泛應用,這是目前的“鮋魚”級潛艇的分段

這套方法果然行之有效,第一艘250噸的XXIII型潛艇U-2321於1943年9月底正式開始建造,只佔用了船臺38天,相比之下以前要佔用171天,44年6月就下水服役了。而本文的主角43年11月開始建造,也趕在44年6月就進入海軍服役了!

新型XXI型潛艇相比“會潛水的船”有著革命性的進步!儘管比計劃中的閉式迴圈柴油機潛艇有所不如,但水下航速也達到17.5節,超過了它水面15.5節的航速!靠著更大容量的電池,它能在水下以5節的航速連續航行近60多個小時!在通氣管狀態下,它能以10節速度航行,同時給電池充電。這些使它能以水下航行為主要運動方式,能在水下持續作戰,成為“真正的潛艇”!

它裝備了6個魚雷發射管,還有一套液壓式魚雷裝填裝置,實戰中能在20分鐘內打出18條魚雷,而老式潛艇發射完了管裡的魚雷要撤到安全區域才重新裝填,裝1枚魚雷的時間比XXI型裝滿6個發射管還要長!XXI型艇上的魚雷靠新型聲吶可以從水下直接瞄準、射擊無需浮出水面。另外艇員們的生活條件也大大改善——艇上的食品冷藏櫃容量增加了很多。由於這型潛艇主要在水下航行,它還取消了那些“會潛水的船”上常見的100毫米左右的中口徑甲板炮,只在圍殼(就是潛艇上的突起的指揮塔)安裝了防空用的機關炮。

模型:XXI型艇的圍殼,只有小口徑機關炮,圍殼更加圓潤阻力更小了

輸給了轟炸機

盟軍方面也已經意識到了德國正在建造新型潛艇,立刻開始採取相應的措施!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抽調出了相當一部分力量,對不萊梅、漢堡和基爾各個船廠連續狂轟濫炸,炸燬了不少船臺,大大延誤了XXI型潛艇的批量生產。潛艇部隊的適應性訓練也因此被嚴重拖延——從3個月提高到了6個月(XXI型太過先進也是訓練時間長的原因之一)!這種轟炸的效果非常明顯,劃時代的XXI型潛艇只有“30到50艘接近完成試航”,只有本文的U-2511一艘獲得了戰鬥巡航的機會——施內少校原本準備前往加勒比海去遊獵的。

被轟炸機重點關照的船廠和基地

此時指揮艙裡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施內停頓了一會兒,長長嘆了一口氣後對副艇長說:“不用擔心,我們只是試驗一下。我知道我們已經投降了。放棄攻擊。”U-2511保持著低速,任由毫不知情的英國艦隊離開了這片水域——施內少校幾個小時前收到了由新任“元首”、德國海軍司令鄧尼茨下達的停火令。這封長長長的電報中鄧尼茨稱讚U艇的艇員們“象獅子一樣戰鬥”:

“U艇艇員們!在一場力量懸殊的壯烈戰鬥之後,請你們放下武器,但你們沒有被擊敗,也沒有被玷汙……戰友們!保留你們的精神……德國萬歲!”

成為敵人的範本

通常的記載中,U-2511號是唯一執行了戰鬥巡航的XXI型潛艇。U-3008號也於5月3日出航,有說法也遭遇了盟軍的護航隊,同樣的原因沒有攻擊。戰後,共有119艘XXI潛艇建造完成或正在建造,被英、美、蘇、法一搶而空,有不少XXI型直接就掛上不同的旗幟服役了。更重要的是XXI型成為這些國家戰後新一代潛艇的設計範本——蘇聯的613型W級潛艇與它幾乎如出一轍。

倒是更小型的250噸XXIII型潛艇取得一些戰績,它從45年1月就開始了戰鬥巡航,到投降時8艘艇擊沉了7艘商船,自己無一損失。而且其中2艘商船是突入英國防護嚴密的福斯灣取得的。但它的體量實在太小,只能帶2枚魚雷,沒有象XXI型那樣備受重視。倒是蘇聯人用德國未完工的“齊柏林”號航空母艦,裝了滿滿一船XXIII型艇準備拖回去,結果碰上風浪一起全部沉到了海底。

250噸的XXIII型艇,只能帶2枚魚雷,近海作戰

蘇聯人還在德國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大膽的嘗試:挑戰閉式迴圈發動機動力的潛艇!而且採用了更危險的液氧方案,排水量500噸更接近於XXIII型。這20艘Q級潛艇“不負眾望”地事故連連,讓眾多潛艇人員多年以後還談“氧”色變!

後記

盟軍戰後對德國這兩種新型潛艇進行了廣泛的測試,認為它們雖然沒采用全新的技術,但僅僅是設計思想的變化就已經非常可怕:它們讓盟軍眾多的反潛艦艇及反潛體系一夜過時,追都不追上!而且批量生產的工藝相當先進!如果德國人不是一開始就揪住雙氧水方案不放,很可能會早2年投入使用,那盟軍在大西洋上“可能慘受無法想法的損失”!

不過,小挖客要說:“如果”其實是不存在的,任何新產品和新技術,這樣的迭代都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前面那此“如果”建立在極小概率的僥倖上,基礎就很不牢固。這也是德國這些“黑科技”總是遲到的原因,類似的“如果”可以有很多:如果德國早2年生產Me262“風暴鳥”;如果德國批量生產Stg44突擊步槍;如果德國研發原子彈;如果德國不打英國先進攻蘇聯……

“風暴鳥”也是德粉喜歡的“如果”之一

這些“黑科技”遲到並非偶然。歸根結底,平時做好足夠的技術預研和技術儲備,拓展更多更好的設計思路,才能有足夠底氣以多個方案齊頭並進縮短研發週期——試想德國有足夠的資源和技術儲備的話,可以在1939年甚至更早就齊頭推進閉式迴圈發動機和常規柴電兩個方案,那才真是盟軍的噩夢。XXI型潛艇的發展過程對於我們發展新技術、新產品和開拓新方向,減小專案風險都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做人要有骨氣:外國撕毀鉅艦合同,自己就造個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