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唐代詩人戴叔倫一句"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道盡了古往今來無數軍人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世界形勢風雲變幻,我國的國際生存環境不斷惡化,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共和國軍人在特殊的隱蔽戰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時為了積極應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外部軍事威脅,國家計委組織人員多方考察大西南、大西北的內陸地區,規劃了"三線建設"

隸屬於"三線建設"的1100多項工程就是在計劃經濟之下,以不惜人力、物力的高昂代價,避開中原、沿海等"敞亮"的一線、二線地域,進行隱蔽性強的國防軍事、交通、通訊、戰備儲備等專案建設,力求應對"立即要打仗"的最壞局勢。

位於重慶涪陵的"816地下核工程"就是"三線建設"的典範,興建時屬於最絕密的軍工專案,所有參與者都必須隱姓埋名搞建設。

從1967年第一支工程兵部隊施工作業,到2002年國防科工委公開解密,30多年後人們才終於知道當年6萬軍人一夜全部失蹤的真相,不由得由衷地欽佩他們所付出的一切。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安全保密紀律

今年11月,伊朗國寶級的核科學家慘遭血腥暗殺震驚世界,而幾十年前積貧積弱的新中國能在內憂外患、國防力量薄弱的艱難險阻中進行國防軍事科研,併成功研發了導彈、原子彈,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安保措施就是讓參與者"人間蒸發",執行最嚴格的保密紀律。

我國的第一朵"蘑菇雲"於1964年10月16日升空,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但事實上美國早在這一年的4月,就已經透過間諜偵察衛星確認了這個訊息,並草擬了突襲摧毀中國核基地的秘密報告。

好在我國察覺了美國的意圖並及時應對,才沒讓對方得逞,但也敲響了原子彈時期不能沒有堅挺後方的警鐘,加強"三線建設"勢在必行。

第二年,國家綜合前期的勘探情況,決定在原來唯一為原子彈提供核原料的國營404廠的基礎上,選擇當時屬於四川的涪陵烏江邊、背靠武陵山的白濤小鎮,建設絕密級的軍事機密專案——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816地下核工程"。

為此,不僅"816地下核工程"所在地的地名從地圖上消失,全國各地包括軍人、科研工作者、工程技術員、工人等在內的6萬多名建設人員彷彿一夕之間音訊全無。

他們嚴格遵循"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安全保密第一課",名義上在"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上班,實際上卻埋頭歷經了17年的篳路藍縷建設。

他們創造了一個超過20公里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 挖空的150多萬立方米的岩石山體足以再砌一條萬里長城。

從急建、緩建到停建的"816地下核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專案上馬時國防形勢異常緊張,當年的建設者在山洞裡工作卻"各自為政",從未完整知道過圖紙設計,也不能在裡面任意走動。

多年以後,有親歷者即使年過八旬、神智模糊,一說到"816"依然會口齒清晰地背出鐵律:"這是黨和國家的機密。我無權告訴你。我沒有接到通知。"

一開始進行軍工洞體建設時,工期緊、任務重、裝置簡陋,年輕的戰士們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大青山上名為"一碗水"的烈士陵園裡,長眠著平均年僅21歲的76名烈士和病逝的戰士,他們的死因有用於炸開山岩的炸藥意外爆炸,照明裝置匱乏不得不摸黑施工而遭遇垮塌的巨石,缺醫少藥染病後未得到及時的救治……

為講述家國情懷的爆款電視劇《偽裝者》《琅琊榜》譜寫原聲音樂的作曲家孟可,就有一位18歲參軍的小叔叔,年僅24歲就犧牲了。

數十年過去,家人們一直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在哪裡犧牲的,遺體究竟安葬在何處。

2014年,孟家人在觀看中央電視臺的大型紀錄片《銘記》時,發現關於"816地下核工程"的鏡頭中閃過有一位名叫"孟潔"的烈士墓碑。

根據這個以秒計時的畫面線索,兩年後他們才終於輾轉確認,那就是自家的親人!

就這樣,投資7.46億元人民幣,6萬建設大軍歷時十幾個寒暑晝夜奮戰,修成了宛如"地下長城"的、迄今為止解密的"世界第一核軍工巨洞"

這段歷史面向公眾解密後,如此氣勢恢宏、迷宮結構的地下山洞工程讓如今中國"基建狂魔"的名號更增說服力。

"816地下核工程"其實並未完工,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1982年接到了緩建的指示,到1984年正式停建。

它累計完成了85%的土建工程,65%的安裝工程,配套工程及生活設施僅基本配齊,但足以震動全世界。

掏空山體的洞廳有近80米的9層樓高,總長24公里,內部設計用上了當年自主研發的先進技術,工程整體可以扛住八級地震的衝擊,抵禦100萬噸當量氫彈爆炸、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的攻擊。

停建後6萬"816"人去哪兒了?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全國有6萬人為了國防安全事業陸續來到西南山區,默默付出無數心血艱辛建設"816地下核工程"。

然而從大局出發,1984年國家正式停建這個專案後,他們想要在當地生存下去,進行難度不亞於二次創業的"停軍轉民"生產自救迫在眉睫。

轉型之初816的領導者們就確定了以化肥為主攻的方向,然而近乎一無所有的"地獄模式"開局,讓昔日的國防軍工建設者們一籌莫展。

為了生存,留下來的816人廢寢忘食地跑市場找合適的天線、配件等小專案來做,一點一滴積累技術與資金,以待政策支援。

尤其在驟然緩建的最初三年,816人積極自力更生,調整心態,應對急轉直下的命運。

他們再上荒山開墾土地,栽茶樹、種菜、養豬、種蘑菇、烤麵包,甚至接下計件計酬的玩具、紙扇半成品來加工……

到了1989年底,816人透過自主研發的16個民用專案、19種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創造了近4千萬元的年產值,成為後"三線建設"時代基本實現自己養活自己目標的典範。

也正是在這一年,經過整整五年籌劃、設計、爭取的816大化肥專案正式開工建設,並在1993年10月14日生產出了第一批晶瑩潔白的尿素顆粒,從此有了真正的支柱產業

隨著"816地下核工程"的解密與逐步開發為旅遊景點、國防教育基地,曾經秘密進山的6萬軍人與他們30多年的坎坷命運謎底終於揭曉,實在令人唏噓。

當年掛名的"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已經成功"停軍轉民",形成了"建峰化工園區產業鏈",新一代816人的未來奮鬥目標是建成百億元銷售額的國內一流的化肥生產基地。

如今面向公眾開放的"816地下核工程"具有豐富的旅遊文化價值,是上個世紀留下的全球罕見的"人工奇蹟",具有為當地創造巨大經濟、政治、科學、教育價值的潛力。

從2010年第一次嘗試作為旅遊景點部分,到隨後全封閉一年休整改造,到去年獲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昔日的"軍工禁地"變身"旅遊景區",得益於"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但這裡更值得銘記的是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氣魄,默默奔赴崇山峻嶺小鎮的6萬建設者,他們付出青春芳華、天倫親情、畢生精力等人生中最寶貴的一切,執行國家後方備戰的規劃,爭來和平發展的時機,為子孫後代的幸福生活負重前行。

27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潛艇帶核魚雷沉沒,如今釋放不明煙霧,核災難只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