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話說美國F-14、F-15、F-16、F-18(不算E/F型號),在後續生產改型中,除了F-14取消扇翼(這個還是可收放的,嚴格來說也不是改外形),有哪個機型是改了氣動外形?難道美國的研製企業沒有改氣動外形能力?顯然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需不需要。

對於一款研製成功的機型,其氣動外形的變化一般都是很慎重的,因為氣動外形都是很多次吹風優化和試飛後的結果,除非原有設計存在重大缺陷需要修改氣動外形,一般後續改進是很少改進氣動外形的。如果要改氣動外形,需要重新吹風和試飛,增加費用,效費比不見得高,這就是為何上面這些機型很少改氣動外形的原因。

F-16V也沒有對氣動外形進行大改,這要擱中國,早被所謂軍迷噴死了

對於殲-15的研製來說,國內希望的是儘快拿到艦載機,參考的T-10K已經是蘇霍伊氣動優化過的,有必要對氣動外形再做調整麼?如果做調整,耗費的時間和進度延後,耽擱整個航母進展,這樣做誰來揹負代價呢?

筆者感覺,一些軍迷對戰鬥機的研製特點並不了解,只是一味的為了不同而不同。戰鬥機在後續生產期間改型,更多的機載裝置的升級,而殲-15的確做到了機載裝置的升級,包括新的殲-15的電子戰版本,未來不排除在殲-15出現相控陣雷達,使用新一代空空彈、攻擊彈藥和反艦彈藥,這些改進才是真正應該去做的。

殲-15雙座再到以其為基礎改裝的電子戰型號,早已突破了原來蘇-33的設計

另外補充一下,601所和空軍研究院從1997年到2001年一起向申請對殲-11B立項,最初提到的材料、飛控、航電和發動機改進是很大的,但是最高裝備部門給的建議是“先描正楷再寫草書”,並不是研究所不願意大幅度改動,而是使用者方希望更穩妥和降低風險,儘快拿到戰鬥機。想想看,2000年的時候,對於使用者來說先拿到戰鬥機能打仗優先,而因為改動幅度大造成專案週期長,反而影響大局。

一些軍迷還是多了解戰鬥機改型所要做的事情,別老拿外形變不變說事。刻意拿改不改外形說事的,多半是不懂飛機研製和改型是怎麼回事的。

最新評論
  • 1 #

    照抄?沒有的事,蘇33有的殲15晚生這麼多年照樣沒有,呵呵!

  • 2 #

    說得很有道理。唯一的遺憾就是沈霍伊沒有拿出什麼東西來叫人信服

  • 3 #

    有一幫人天天想著換個發動機就把j20鴨翼拿掉,相比之下讓j15改改氣動不算啥

  • 4 #

    問題是飛控已經導致了2架飛機摔了,還導致一名飛行員犧牲。

  • 5 #

    成飛當初是怎麼把殲7改的他親媽都快認不出來了?

  • 6 #

    來的快,自研風險大。說白了可能會失敗

  • 7 #

    在仿製過程中不斷學習進步不斷超越自己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推力超1000噸!中國重型火箭誕生,登陸火星離不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