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近兩個月來,新三板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便是實施公開發行制度:

1、企業完成公開發行後,進入新組建的精選層,精選層實行連續競價交易;

2、精選層投資者門檻為100萬,公募基金可以投資精選層股票;

3、對精選層公司的監管將趨同於上市公司。

總體來看,“公開發行並進入精選層”與“公開發行並上市”是基本等效的制度安排。

而新三板設立精選層後,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又多了一條新路徑。

那麼在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精選層之間,企業應該怎樣選擇適合的上市之路呢?

一、上市條件

上市條件是企業選擇上市板塊的核心。

在現行制度中,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的法定條件與實際執行尺度存在差異,雖然證監會一直對外強調並無“(最近一年)創業板3000萬、中小板5000萬”的“隱形紅線”,但絕大多數通過稽核的企業,其財務資料都在這一標準之上。

科創板在試點註冊制,上市條件比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低,也允許未盈利企業上。但科創板有比較嚴格的行業限制,要求企業論證科創屬性,這實際上提高了上市門檻。

精選層的條件設定邏輯,則與科創板基本一致,但具體指標低於科創板。

二、上市確定性

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目前實行核准制,在審查時間、審查尺度等方面,不確定性很高,IPO排隊現象長期存在,近年來還多次出現因IPO停發而導致的“堰塞湖”。

科創板在註冊制下,上市速度明顯快於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但在上交所審查、證監會註冊的雙重審查安排下,近期陸續出現企業通過上交所審查,而在註冊階段被證監會勸退或否決,這使選擇科創板上市的企業面臨額外的不確定性。

精選層的企業,來自已經在新三板掛牌滿一年的創新層公司,企業經營狀況已有過連續數年的公開披露,在審查確定性方面,較其他板塊IPO有明顯的優勢。

但需要觀察的是,新三板公開發行借鑑了註冊制理念,同樣存在雙重審查的問題,如何避免科創板已經出現的審查不確定性,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精選層相對於其他板塊的競爭力。

三、投資者數量

投資者數量直接影響公開發行的難度和估值,也決定了二級市場交易的流動性水平。

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的IPO直接面向全部證券市場投資者,公開發行幾乎不存在失敗可能。雖然證監會近年來長期對發行價格進行干預,將發行估值限制在23倍市盈率,但會在新股上市後連續上漲,形成所謂“新股不敗”的神話。同時,在二級市場,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的換手率水平也是長期“冠絕全球”。

精選層的投資者門檻為100萬元,投資者數量預計在200萬人左右。並且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除了投資者數量,精選層還面臨投資者結構單一的問題:目前新三板的機構投資者以私募基金為主,兼有少量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的資管計劃,雖然公募基金投資精選層的監管指引已經出臺,但從人員準備、投資習慣等因素考慮,短期內很難帶來大規模的增量資金。

而在A股市場佔有很大資金比重的保險資金、QFII/RQFII等機構投資者,目前投資精選層仍有制度障礙。

四、後續運作

目前,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對於企業上市後的再融資、併購重組等資本運作,包括主要股東的限售減持,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並且處於週期性的寬嚴調整中。當前正處於趨向寬鬆的階段,但市場主體普遍缺乏穩定預期。

其中創業板和科創板還有更嚴格的併購重組限制:創業板曾長期禁止借殼上市,去年雖然放開借殼限制,但限於戰略新興產業;科創板則直接禁止跨行業重組。

五、維持難度

目前,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都對連續虧損的企業有退市要求,各板塊在風險警示、暫停上市等具體流程安排上有所不同。

科創板針對上市時無收入要求的研發企業,專門規定有研發失敗的退市情形。總得來看,維持上市地位的難度都比較高。

而精選層的降層情形較退市要求更加寬鬆,更重要的是,從精選層降層的企業仍然是新三板掛牌公司,可以繼續在創新層或者基礎層掛牌,這是相對於退市更有彈性的制度安排。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各板塊上市的對比分析,用下面這張表來歸納展示: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對比是在現行制度下進行的,隨著《證券法》修訂實施,創業板實行註冊制的推出,各板塊的制度安排還將會有所變化。

此外,持續研發投入較大、績效轉化不確定性較高,或者行業週期性特徵顯著的企業,比如積體電路行業,為了避免上市後連續虧損帶來的退市壓力,精選層也是更優的選擇。

★版權宣告:本平臺文章的著作權均為相關作者享有,任何機構、單位和個人未經授權,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等任何使用,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謹防踩雷!下週面臨鉅額解禁股一覽!業績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