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阿里的182億處罰,開啟了中國平臺經濟的首個反壟斷週期。

下一個是誰,一切還懸而未決,卻已經有人見勢冒頭嗆聲了。

就在前幾天,58同城的主席姚勁波就趁著這波熱度,直接點名了貝殼找房,稱在“房產交易領域有更明目張膽的二選一包裝成自願,強烈呼籲國家反壟斷罰款貝殼40億(4%標準)。並建議將此罰款打入國家公積金賬戶,以降低公積金貸款利率減輕老百姓買房負擔。”

那貝殼是否真的壟斷了呢?又是如何收割大家的韭菜呢?

01

眾所周知,購房者們在買房時,最容易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房源的真假情況,在鏈家沒改正之前,很多人買房只能上58同城、安居客。

但這兩個平臺,只是作為媒介,本身是不參與房產真假度的辨別,只要商家給了錢,就能在我這上面發廣告,給的越多,我也聽之任之,畢竟商家要流量,要成交,而平臺要盈利,要生存,雙方皆大歡喜的事情。

而對於購房者來說,只能靠自己的感覺去評判真實度,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於是在2011年,打著“真房源”旗號的鏈家,就此出現了,上線了真實房源資料庫:“樓盤字典”,讓購房者能夠放心的在這上面瞭解到真實房源。

而鏈家能這樣做到,全靠本身就是終端,既有客戶,也有中介,可以派人實地勘察,把各個樓盤房屋的資訊錄入到資料庫中,防止經紀人錄入虛假房源資訊。

而貝殼作為鏈家的子公司,更是把這一優點充分擴大,搞了一個用來拉攏所有中介的經紀人協同系統,ACN系統。

它可以讓中介共享客戶資訊,實現各中介分工合作。

你有房源,可以只負責上架,他有客戶,可以只負責帶客戶看房,這種跨店成交和分工合作的機制打破了壁壘,房產的成交率大大提升了。

最後,只要成交了,大家都可以分錢,看起來皆大歡喜,很多小中介也願意參與進去。

同時,貝殼還在透過ACN系統向其他中介輸出管理和培訓,讓弱小的中介公司直接套用鏈家模式,拿到更多的房源和客戶,一步到位,參與搞錢。

因此,很多之前與貝殼抗爭的小地產公司,紛紛倒戈,加入了貝殼這個圈子中,畢竟房源就是中介的生命線,而小地產公司獲得房源的能力本身就會比大型地產公司難,經常需要跟同行合作。

那找誰合作都是合作,既然貝殼肯分享房源,不如直接加入罷了。

也因此,貝殼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成為了力壓58同城、安居客的霸主級別。

02

有了解過一些經濟學或者看過滴滴、阿里這些企業的發家史後,就應該明白,當一個企業成長到一定的級別,在行業內擁有決定性的話語之後,就很難有其他企業能與其競爭,也就有了更多的定價權,有能力去違背市場法則,去支配市場,甚至支配消費者。

換句話說,就是想怎麼割韭菜就怎麼割韭菜。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整個行業就剩下不到幾家地產公司時,你要麼就選貝殼,要麼就選其他中介公司。

如果你為了儘快賣出去,選了貝殼,那就得籤獨家,其他地產公司不能賣,就相當於陷入了“二選一”的局面,並且在收費或者其他方面的要求,就得任貝殼宰割。但如果你不選貝殼,選其他中介可能就會賣得比較慢。

這就有點類似電商節到了,對於商家來說,要麼選阿里、要麼選其他小平臺,那作為商家肯定希望選擇能賣得快的平臺,就算貴點也無所謂。

所以說,壟斷對於一個行業來說,是有多可怕。

就像一場比賽一樣,平臺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還做售票員,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消費者和商家,只能被耍得團團轉。

03

那麼作為普通人來說,如何才能對抗這些大公司,不讓他們割韭菜呢?

說句實在話,真沒辦法。

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每個小區外面,一定會有貝殼、鏈家、德佑,或者一些叫不出名的中介,但它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貝殼。

沒錯,你被貝殼“包圍了”。

尤其是貝殼上市後,有了更多的資本,能夠消除一個又一個的競爭者,到時候你基本沒啥可選,只有貝殼了。

其實不僅是購房者和賣房者沒有選擇空間,就連過去趾高氣昂的開發商,現在都得求著貝殼,因為流量代表一切。

要不然,姚勁波怎麼會急於跳出來指著貝殼一頓痛罵呢,就是看著流量不斷逝去,再不打擊一下,58同城和安居客也該歇菜了。

總而言之,不管是哪家企業做大都不好,最好是百花齊放,如果只有一家獨秀,那對於整個行業內的人員都是一個打擊,購房者、賣房者、中介、開發商,都只能成為檯面上的豬,任貝殼這把“大刀”宰割了。

5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物業有沒有權利阻止業主包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