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新年伊始,成渝地區迎來新年“大禮包”。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意味著,除了東部沿海的三大城市群之外,成渝雙城經濟圈,被視作為帶動中國發展的新增長極。

事實上,這已不是中央首次為成渝地區發展“把脈”。那麼,“雙城經濟圈”的全新定位,對成渝兩地來說意味著什麼?兩地又該如何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共同唱好“雙城記”?當地房地產又將迎來哪些利好?

成渝城市群有望成第四大經濟增長極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西部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

問題在於,為何中央要提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其背後究竟體現了什麼深意?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指出,這是國家層面上的整體佈局,重慶和成都雙方要從大局出發,找準位置,形成統一市場,讓資源、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迎接新一輪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然後跟國際市場對接。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西部地區亟需發展起來和東部沿海城市群的量級相匹配的城市群。”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璐指出,目前,包括人口和資金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在內的各種社會資源和生活、生產要素過於集中在沿海的三大都市圈中。在當前沿海發達城市的地價、人工等生產要素價格已普遍較高,以及不動產價格高企情況下,把更多社會資源投向生產要素價格相對較低的西部地區,顯然在同等條件下可能會獲得更高的回報、產量等。

劉璐指出,從“一般均衡”的視角看,這也有利於減少中國經濟發展中東西部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促使各種要素和商品的合理流動在全國範圍內獲得更優化配置。於是,在中國西部地區擁有最好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水平的成都和重慶這兩座城市,就肩負起西部崛起這一“挑大樑”的重任了。

“如若成渝的發展能連成片,那麼,完全有可能形成和中國其他三大城市群相同量級的經濟規模。”劉璐表示。

“未來,成渝城市群有望成為中國繼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之後的第四大經濟增長極。”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再以成渝城市群為支點,成渝城市群的發展核心就是圍繞成都、重慶兩個都市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首次提出正是聚焦於此,預計隨著雙城未來發展,有望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成渝城市群成為西部發展地圖上的重要錨點。

成渝如何唱好“雙城記”?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成都和重慶之間相距約305公里,直線距離約260公里,走高速公路乘車需要約3個半小時。這一空間距離比其他三大城市群的距離要遠一些,這也是之前成渝城市群(帶)被人詬病的地方,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核心城市間的距離過遠,對於發展特大型城市群有不利之處。

不過,隨著高鐵開通,兩地的通勤時間已縮短至約1個半小時。“進入高鐵時代之後,成渝之間的空間距離分割,已不再構成發展特大型都市圈的阻礙。”劉璐表示。

事實上,四川、重慶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產業相近。自西部大開發以來,川渝兩地的合作就在不斷深化。早在2018年下半年,關於成都東進和重慶西拓之間協調關係的話題就曾引起廣泛關注。

那麼,成渝雙方如何協同發展,挑起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重擔?

“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需要充分發揮成都、重慶核心城市優勢,推進資源要素的圈域整合,加快與周邊地區的一體化程序,引導產業分工協作,打造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雙引擎。”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城鎮發展室主任、研究員歐陽慧表示,“成渝雙城經濟圈”中,重慶經濟圈要加快推進重慶主城區與周邊城市的同城化發展,大力促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市場體系建設的一體化程序,打造吸引人口和生產要素集聚的大平臺,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而成都經濟圈要支援成都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強化成都對周邊地區的資源整合,共同打造帶動全省、輻射西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經濟圈。

徐洪才也指出,重慶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連結點。重慶製造業發展較快,特別是高階製造業,且成為對外開放前沿陣地,自貿區跟新加坡的合作也卓有成效,再加上江北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步上升,可輻射整個西南地區。而成都在電子科技方面有其基礎,此外在旅遊、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優勢。因此,重慶和成都可資源互補、協同發展。

徐洪才進一步表示,成都和重慶不僅可在文化旅遊、物流、商貿、基礎設施等方面互聯互通,還可以在高階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金融服務業,以及健康、養老等方面協同發展。

徐洪才還強調,這兩個中心城市都有輻射及外溢效應,因此,可推動周邊城市群、城鎮化的發展,“西部地區農村城鎮化任務還很繁重,中心城市跟周邊衛星城市,以及廣大的農村地區,發展不平衡尤為突出。雙城攜手可增強整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對整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業內:率先利好“1小時經濟圈”內樓市

“兩地的產業發展要避免‘搶專案’,要側重優勢互補和打造完整產業鏈,形成互補。”劉璐同時提醒道,大力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其最大困難不在於成都和重慶兩座城市,而在於兩城之間“窮兄弟”太多。如何以成渝兩城作為發展極,加速帶動兩城之間中小城市的發展,是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真正挑戰。

那麼,成渝雙城經濟圈對當地房地產企業而言,又帶來了哪些影響?徐洪才指出,開發商需配合成渝經濟圈的發展,找準自己的位置。比如在產城融合、城鄉融合、城市群合理佈局,以及空間佈局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都面臨著發展機會。

實際上,在此前成都的東進和重慶的西拓中,都涉及了新城建設。在劉璐看來,在這一過程中,房企可逐漸從單一發展模式,擴充套件到多元開發模式,即房地產開發融入產業發展。不過,這也考驗著企業的資源。

“不能片面發展房地產。”徐洪才表示,這些年,一些地區發展特色小鎮,由於相關產業沒有發展起來,導致特色小鎮沒什麼特色,造成新的資源浪費,形成新的空城、“鬼城”,這亦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中需要警惕的。

藍光發展投資發展中心總經理張巖指出,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將使全國其他地區的產業遷移,以及這一區域對人才、資本的吸引力都得到促進、提升,進而對房地產投資、置業需求等帶來明顯利好。“短期內將對成都、重慶主城1小時經濟圈內的房地產市場產生積極帶動作用,尤其是成都主城以東(天府新區東部片區)、重慶主城以西(科學城、重慶高新區)有較明顯利好。而從中長期來看,對於成渝城市群內關鍵節點城市(如南充、瀘州、永川等)具有利好帶動作用。

“目前成都、重慶房地產市場發展水平,較東部中心城市(南京、杭州等)有明顯差距,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將繼續提升成都、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有利於成都、重慶中心城區價值得以提升。”張巖表示。

編輯 武新 製圖 李禾煒 校對 吳興發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2019十大“土拍”:千億定金造史詩紀錄、16327.4%溢價釀超級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