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北京東三環豪宅山水文園,在只差內部裝修時爛尾了。

簡單來說就是山水文園不講武德,先把房子抵押給信託借了38億,又“賣”給購房者圈了一筆錢。

為了保住房子,30多位富豪們住進了沒水沒電的毛坯房。

我本以為成功人士能各顯神通自救,但現實是老百姓遇到爛尾樓基本都沒什麼辦法。

趙本山說的對,你跺你也麻。

為什麼曾經輝煌的北京豪宅標杆,為求資金如此不擇手段?

一切可以追溯到山水文園轉型文旅。

2014年,山水文園老闆李轍引入美國六旗樂園,號稱要打造世界級IP,一年光品牌授權費就得4個億,不少樂園預計耗資超300億,而李老闆要建11個。

選址有了,規劃有了,合作方有了,不過李老闆沒錢。錢都花在另一個專案金海湖小鎮上了。

2019年,李老闆花了300萬給自己過生日,20多位長腿模特穿上水手服跳海軍旗語操,助其追憶海軍服役的美好年華。

但是,做專案李老闆可沒錢,這可能就是公私分明吧。

所以山水文園再“賣”了一次九御,坑慘了一批業主 。但相比公司的資金缺口,賣房這點錢杯水車薪,現在的山水文園,還有120億的欠款和幾個爛尾的專案。

消費者又一次為房企的戰略失誤買了單。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的百強房企有一半以上都佈局了文旅地產,而山水文園也不是第一個栽在文旅版塊的。

如果有下一家山水文園暴雷,會是誰倒黴?

同行?信託和銀行?還是同樣買到爛尾專案的購房者?

一、沒有天花板的行業

2016年,魯豫採訪王健林,王健林雄心勃勃:“我們(萬達樂園)的目標就是上海迪士尼,要讓它20年內不能盈利。”

還好當時魯豫的訪談風格比較穩健,沒有說口頭禪:“真的嗎?我不信。”

有些目標似乎說出來就不靈了,上海迪士尼開業一年就實現了盈利,負責人羅伯特艾格隔空迴應王首富的話頗為得瑟:

"上海迪士尼遊園人數超過我們當初最樂觀的預測。”

但這件事,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王健林輸給羅伯特。本質上是迪士尼既有先發優勢,又趕上了中國旅遊市場的發展紅利。

那些年,中國的旅遊市場確實火。

2011年起,隨著國內中產階級增加和交通系統的改善,國內對主題公園的需求逐年上漲。

過去十年,除了2019年開始受疫情影響,國內旅遊接待規模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旅遊收入則保持在年均20%左右的增長。

王健林在2010年就開始進軍文旅產業,三年內累計投資2300億。計劃建設15-20個萬達樂園,試圖用群狼,幹掉迪士尼這隻好虎。

但很無奈,萬達沒有能賺錢的IP。

迪士尼財報顯示,其主營業務由媒體網路(電視)、樂園度假、影視娛樂(電影)及產品銷售(周邊產品)佔營收比分別為42.58%、30.51%、16.97%及9.93%。

門票收入只佔3成,僅僅能收回成本,主要還是靠IP賺錢。

這也是行業內的共識:主題公園想掙錢,得講故事,吃軟飯。哪怕你把過山車建的跟敞篷的高鐵一樣快,遊客也不會因此接受門票漲價。人們更願意為IP花錢。

萬達苦於沒有能賺錢的IP。

迪士尼有無數的公主和超級英雄,萬達唯一有國民度的,是少東家王思聰。

總不能把王思聰吃熱狗的公仔當週邊賣吧。

國內主題公園都面臨這樣的難題。

自2012年開始,國內文旅專案開啟野蠻生長,高峰期年均新增專案近2200個,平均增速達83%。

頭部房企也紛紛入局:

恆大2015年成立恆大旅遊,推出恆大童世界,恆大水世界。

碧桂園2018年成立碧桂園文商旅集團,推出恐龍主題公園。

融創2018年成立融創文旅,推出融創文旅城。

市場很大,但大部分人賠本賺吆喝。

前瞻研究院表示,國內有70%的主題公園處於虧損狀態,20%持平,只有10%能實現盈利,超過1500億元資金被套牢在主題公園的投資之中。

後來為了降槓桿,萬達也漸漸停止了文旅板塊的擴張,更難和迪士尼抗衡。

2017年,萬達以438億的價格,把13 個文旅專案售予融創,2018 年又將其文化管理 100%股權出讓給融創。

嘴上說著文旅是看不到天花板的行業,身體還是很誠實的。畢竟商業地產是現金牛,但文旅是吞噬資金的黑洞。

據專業機構估測,這批資產包裡有7700億的貨值,虧是肯定虧了。

但相對於其他佈局文旅的房企,萬達還不是最慘的。

二、強地產思維,弱地產業務

房企佈局文旅有兩種模式。除了萬達這種主打主題樂園的,還有依據當地資源優勢建設特色小鎮的,也叫做文旅地產。

文旅地產也不好做。

2014年是特色小鎮概念最火的時候,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文旅地產專案7965個,其中大型在售專案有589個,這些在售專案平均存量達到2043套。

但是平均去化速度僅為12套/月,完成存量去化需要14年。

有多難賣呢?乳山銀灘瞭解一下?海景房單價最低的只要一千塊,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這種情況下,在文旅地產下重注的房企們幾乎血本無歸。

到了2019年,寶能、世茂、山水文園等房企已開始收縮文旅業務,大規模裁員。

藍光發展把原來獨立的文旅業務整合到商業版塊,旗下的第一個專案“都江堰水果俠星球”宣佈無限期關停,

泰禾也因為進軍文旅產業導致資金壓力過大,債臺高築,有息負債最高的時候達到了1350億。

還有新華聯,轉型發展文旅後,新華聯綜合實力一度排進行業前十,但今年資金鍊斷裂已經有十多個債券違約。

這些泥潭深陷的房企,都有一個通病——強地產思維,弱地產業務。

先說地產思維,百強房企都深諳高槓杆+高週轉的發展模式:先加槓桿拿地,然後快速回籠資金,同時鋪開多個專案。

這是賣豬仔的思維,適合銷售型物業。

但是文旅地產不一樣,需要經營。因為專案位置多在近郊,或者遠距離景區。如果沒有成熟的IP背書,銷售壓力就大。

打造起一個成熟的IP,通常需要5年以上。

這是養孩子的思維,適合持有型物業。

許多房企經營文旅專案時,也盲目加槓桿,鋪開多個專案,試圖做到高週轉。實際上這會造成很大的資金壓力,一旦資金鍊斷裂,滿盤皆輸。

比如泰禾,2018年剛進軍文旅。第一個專案青雲小鎮的整體規劃就達到了4500畝。預計總投資幾百億,其後幾個月內,泰禾同時開發了佔地6400畝的明昇·廈門灣,超千畝的茵夢湖。

2018年8月,泰禾又打算在深汕特別合作區投資建設國際康養特色小鎮,總投資180億。

噸位大的船吃水深。龐大的專案佔用了泰禾大量資金,2018年泰禾的現金短債比只有0.2。專案盈利卻遙遙無期。

2019年泰禾文旅版塊加上醫療,教育,養老等業務收入的佔比不足7%,而這7%竟來自向世茂出售茵夢湖專案。

現金無法回籠,給泰禾造成了巨大的資金壓力,這種情況下,一旦地產業績下滑,企業面臨的就是資金鍊斷裂,專案爛尾。

泥足深陷文旅的幾個公司,比如泰禾、山水文園、新華聯等,幾乎都是類似的經歷。

最後的話

如今,疫情給火熱的文旅澆了一盆冷水,融創吃下了萬達的資產包,世茂接盤了泰禾的幾個專案,恆大還在文旅行業攻城拔寨。

老人黯然離場,新人低價接盤,但接盤俠們能否打造出自己的IP還是一個未知之數。

專家估測,文旅市場有6萬億的體量,我們不知道,後來者能否藉著前輩的教訓,淌出一條正確的路。

40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鄭淵潔曾買10套房放讀者的信,實力寵粉吊打某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