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馬克思認為世界市場是由多重因素影響形成的,其中包括生產力的提高,世界各國交往的普遍化,並且受資本逐利性的影響。世界市場的作用是促進了國際貿易、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生產要素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同時,世界市場也使世界各國貧富差距兩極分化加劇,各國之間的矛盾凸顯。但是,由於世界市場將世界各國經濟關係聯繫的愈發密切,因此,預示著經濟全球化最終會形成。

一、世界市場形成的動因

馬克思認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是推動世界市場形成的動力源泉。機器的應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生產方式的轉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具有擴張性,以實現資本價值增殖為目的,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必將衝破國家和地域的限制,促成世界範圍的普遍交往,最終實現世界經濟的聯通。

(一)商品經濟發展是世界市場形成的基礎

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從商品開始,即從產品由個別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換的時刻開始,進入交換的產品是商品。”商品經濟的產生要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當時出現了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產生了人類社會早期的分工,人類社會開始出現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進行以物換物的交換方式。

但這一階段還是以自然經濟為主導,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由於受到各自生產產品種類的限制,奴隸主之間開始進行頻繁的交換行為。在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由於產生了農業和手工業兩種行業,人們的需求不斷提升,用於交換的商品也逐漸增多,並且出現了專門為商品交換所建立的市場。

在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分工愈加細化,社會分工的細化使人們產生了更多的需求,需求產生的同時也就帶來了商品的交換,當區域間的需求逐漸演變為世界性的需求,世界範圍的交換也就開始產生,伴隨著這一過程,商品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國家逐漸佔據世界主導地位,商品經濟開始取代自然經濟成為世界性的經濟形式。世界各國受商品經濟的影響,都紛紛敞開國門開展對外貿易,融入到世界市場的範圍中,人類社會之間的聯繫變得愈發緊密。日本學者伊藤誠在《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一書中將馬克思對於商品經濟的論述定義為“市場經濟外生說。”實際上是不同共同體社會形成經濟關係的方式。

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的,以分工的複雜程度為前提的,以交換的範圍為推動的。商品經濟作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其本質與資本的本質不謀而合,都是為了逐利而不斷擴張。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世界各國因此而變得愈發緊密,世界市場逐漸形成。

(二)機器大工業將世界各國的市場聯合成為一個整體

馬克思指出:“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科學技術跨越式的發展,加速了機器大工業時代的降臨。在機器大工業時代,生產力高度發展,傳統的手工作坊被大機器工廠所替代。

社會化大生產已經成為當時主流的生產方式,工廠的逐漸增多,催化出大量的新興工業化城市,工業化城市的建立為工廠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機械的齒輪晝夜不停的運轉。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加速了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上的分工更加細緻有序,並形成了以工廠制度為主導的生產組織形式,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使大量價格低廉、工藝複雜的剩餘商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能力的提高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範圍的往來交互開始愈加頻繁。

工業化生產的先行者由於起步較早,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而後發者為了佔據一席之地,導致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對此,馬克思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的大工業產生於40年代,……德國既不能用價格來擊敗英國,又不能用質量來擊敗法國。”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並且受到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資本家們開始進一步細化分工、改良機器,用以提高商品的生產效率,並以降低生產成本的方式,打“價格戰”。

“原料價格的低廉對工業國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資產階級將目光放眼於整個世界,尋找廉價的原材料產出地,以及開始拓展更大範圍的市場。資本家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的展現了其逐利的本性,他們用暴力的手段將廉價的原材料產出地作為自己的殖民地,將殖民地國家的原材料,源源不斷的運回本國,並將殖民地作為其商品的傾銷市場。

馬克思指出:“大工業便把世界各華人民互相聯繫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做好了準備,使各文明國家裡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餘各國。”大工業打破了世界各國孤立、隔絕的狀態,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傳播到全世界,商品的生產和消費開始逐漸具備世界的屬性。世界各國彼此之間的依附性越來越強,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態勢開始顯現,成熟世界市場體系形成的趨勢愈發明顯。

(三)交往普遍化推動地域性的市場向世界性的市場轉變

新航路的開闢拓寬了人類社會的交往範圍,交往範圍的擴大促成了商人在更廣闊的空間開展貿易,市場的範圍也因此而不斷向外延伸,可見,交往的發展加深了人類社會之間的聯繫,世界市場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馬克思認為,商人是促成人類社會普遍交往的重要推動力。中世紀的勞動者之間的分工程度較低,產業結構過於單一,人們的需求度不高。但是,逐漸衍生出了早期的售賣行為,改變了這一現狀。隨著時間的推移,猶太人的這一行為愈發的專業化,從而形成了商人這一職業。商人的出現擴大了社會分工,導致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分離開來,使人們的需求逐漸增長。

“隨著交往集中在一個特殊階級手裡,隨著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區的通商的擴大,……最初的地域侷限性開始逐漸消失”。交往的產生,拉近了各區域之間人們的距離,各區域間在交換的過程中,實現了分工進一步的細化,每個區域都開始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反過來促進商業的發展,人們交往的範圍開始逐漸擴大。

馬克思指出:“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於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後,地域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各區域間的交往逐漸演變為國際間的交往,世界各國間的經濟連帶關係由此變得愈發深入,隨著世界各國交往的普遍化,世界市場體系逐漸形成。

(四)資本逐利的本性創造世界市場

馬克思認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資本的本性就是不斷的追逐剩餘價值,實現自身的價值增殖,從而無限度的擴張,並且將符合其自身發展的生產方式推廣到全世界,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因而孕育出了世界市場這一現實境域。

私有制和僱傭關係的出現,讓資產階級迅速崛起並逐漸掌握了國家的統治權,標誌著資產階級主導的時代開啟。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促成了社會化大生產,“分工越發達,積累越增加。”大量的商品被生產出來,流通於國內市場,資本家實現了資本初期的積累。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具有逐利的本質,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更大範圍的交往產生了,對外貿易使資本家實現了資本的價值增殖,資本家資本積累的規模又進一步增大了。

“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家的人數也多少有所增加。”“人格化”的資本越聚越多,承載著資本的逐利性,奔向更遠的市場,販賣更多的商品,賺取更多的利潤,資本積累空間化擴張由此而日益加劇。“現在我們如果想像一下這種狂熱的激發狀態同時籠罩了整個世界市場,那麼我們就會明白,資本的增長、積累和積聚是如何導致不斷地、日新月異地、以日益擴大的規模實行分工,採用新機器,改進舊機器。”

資本家積累的大量資本又被用於改良機器以及擴大生產規模,分工程度由此進一步被細化,一輪又一輪的生產週而復始的循環,商品交換的範圍越來越廣泛,資本開始突破國家和地域的限制,在世界範圍無止境的擴張和增殖,用以實現對剩餘價值的攫取。在資本邏輯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市場聯繫的越來越密切,成熟的世界市場體系逐漸開始確立。

由此可見,資本必須靠不斷的剝削剩餘勞動,佔有剩餘價值,不斷的向外延伸、擴張,實現利益最大化,來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同時,商品作為資本的載體,受資本逐利性的驅使,也需要通過不斷擴大產出,拓寬流通的範圍,佔領全世界的市場。因此,在資本本性的推動下,世界市場的形成已成為必然趨勢。

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溥儀的捶麻將被日本人撿了去,竟百年後才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