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提到曹操,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都是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世奸雄,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曾幾何時,曹操的理想是做大漢的徵西將軍,像霍驃姚那樣為大漢開疆拓土!

十常侍亂政,民不聊生,因而爆發了黃巾之亂,當時官居騎都尉的曹操曾率部鎮壓叛亂,屢建功勳。最終黃巾被鎮壓,可是大漢最後一塊遮羞布也被扯掉了,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大有“聽調不聽宣”之徵兆,致使皇權日衰。特別是年幼的劉辨繼位,使得十常侍權勢更盛,引起了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文武不滿。可惜何進志大才疏,優柔寡斷,不僅身死,還出昏招命董卓進京勤王。於是,大漢的噩夢開始了……

行刺董卓

董卓進京後很快平息了十常侍之亂,同時吞併了何進的兵馬。偉人說“槍桿子裡出政權”,這話在任何朝代都是至理名言,面對手握重兵的董卓,皇帝和群臣都被壓制得抬不起頭。性情剛烈的直接與董卓發生衝突,結果死的死,走的走;膽子小的迫於其淫威,只能默不作聲,背後長吁短嘆;更有些趨炎附勢、蠅營狗苟之輩,索性對董卓溜鬚拍馬,為虎作倀。這些人中出了一個異類,就是選擇“曲線救國”的典軍校尉——曹操。

曹操故意示好董卓,加上能力出眾,所以很得董卓賞識,離引為心腹差不多隻有一步之遙。覺得時機已經成熟的曹操向王允吐露計劃,並借走“七寶刀”刺殺董卓。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或許董卓命不該絕,曹操的刺殺計劃功敗垂成,多時的謀劃功虧一簣,還因此成了通緝犯。在經歷了陳宮的“捉放曹”後回到陳留,經過與父親曹嵩商議,拜訪了仗義疏財的衛弘,得其資助,開始招兵買馬……

追隨曹操起兵的猛將們

有一個陽平衛華人,姓樂,名進,字文謙,來投曹操。

曹操舉旗後第一位投入麾下的是樂進,儘管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但存在感並不算高,甚至讓人質疑為何能夠成為“五子良將”之一,畢竟整部《三國演義》下來,除了單挑戰平一些準一流武將,也就只有逍遙津之戰衝到孫權面前一刀砍斷兩個護衛將軍方天畫戟這一個亮眼表現。

《三國志》中稱樂進以驍勇聞名於世,卻沒多少事蹟被記載下來,這或許也是演義中筆墨少的原因之一,畢竟想要加工起碼也需要原型事件。

又有一個山陽鉅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來投曹操。

第二位投奔曹操的是李典。李典武藝雖然不算多高,但是面對趙雲十餘合僅僅是料敵不過退走,也不算太差,另外逍遙津之戰書中特意交代了他和張遼不合但在關鍵時刻同仇敵愾、精誠合作,最終取得大勝。總體來說,李典比樂進出彩,如果按照演義的描寫,李典完全有資格取代樂進成為五子之一。

歷史上李典是隨叔父一起投的曹操,直到曹操與呂布交戰時李乾去世,李典才開始進入一線。整體來說,李典給人一種儒將之感。

又有沛國譙人夏侯惇,與其族弟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

論武藝,夏侯兄弟明顯比樂進和李典高出一籌,都是標準的一流上將。夏侯惇的最大特點是“猛”,打不打得過不說,就是敢拼,呂布、關羽、趙雲哪個都不怵。徐州之戰被曹性冷箭射中眼睛,原本應該是曹性一舉成名,不想夏侯惇上演了一場“拔矢啖睛”的大戲,接著一槍將曹性刺死,成就了自身威名。

相對於勇武,夏侯惇的統兵能力要遜色不少,單獨引軍作戰幾乎沒贏過,博望坡之戰後很少再踏足戰場。不過論地位依舊是曹操之下第一人,極得信任和重用。

夏侯淵在武藝表現上雖然沒有夏侯惇出彩,但硬實力有過之而無不及,軍事上的能力也頗得曹操欣賞,信任加認可使其成為曹軍西線主將,可惜在定軍山之戰中法正之計,被黃忠陣斬,間接使得曹操在之後的漢中之戰敗給劉備。

順便說一句,夏侯惇和夏侯淵不是親兄弟,而是堂兄弟,這點書中寫的很明確。

不數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餘來助。

夏侯兄弟之後便是曹氏兄弟加入。曹仁雖然筆墨不太多,但能力很強,稱得上帥才,也是曹魏三大封疆大吏之一(另外兩位是夏侯淵和張遼)。關羽進兵襄樊時,曹仁雖然被打得很狼狽,但成功堅持到援軍到來,也算將關羽擋在了荊州。而武藝上,雖然沒有太出色的鬥將戰績,但是衝陣救牛金還是能看出其不俗實力的。

與兄長曹仁近似“帥”不同,曹洪是純粹的將,偶爾獲得帶兵機會也總是打敗仗。不過曹洪武藝不錯,多次救曹操於危難之中,渭水之戰更是拼死擋住馬超四五十合,為曹操逃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也就是說討伐董卓之前,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六將投效到曹操麾下。至於普遍認為的元老於禁、典韋其實是在聯軍解散後,曹操發展自身勢力時加入的。

注:內容出自《三國演義》,與歷史存在差異,切勿混淆。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為何選擇竊符救趙?他付出了怎樣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