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蘇大強那暴脾氣你們又不是不知道。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應該是冷戰時期的一個大事件,影響力甚至不輸古巴導彈危機。一方面它發起了新一輪的美蘇對抗,將全球局勢推入一個新的緊張階段。另一方面他敲響了蘇聯的喪鐘,是導致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的重要原因。

阿富汗是個乾旱的內陸山地國家,環境惡劣,土地貧瘠,並不是什麼宜居的地方,但是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卻非常關鍵。阿富汗被譽為是“亞洲的十字路口”,因為其剛好處在亞洲的正中央,是亞洲乃至整個亞歐大陸往來交流的核心交匯點。像咱們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就是經阿富汗通往西亞以及歐洲的。

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阿富汗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長期都是屬於被征服的地方。像什麼希臘波斯阿拉伯,蒙古突厥帖木兒,那都曾當過這裡的主人。

到了19世紀,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國家的阿富汗人,又碰上了英俄打架。當時控制南亞的英華人和主宰中亞的俄華人針鋒相對,夾在中間的阿富汗人左右為難。面對兩個龐然大物,弱小的阿富汗只能是儘量地保持中立,兩邊不得罪。

二戰之後,雖然耗空家底的英華人徹底退出了南亞,而沙俄也早在二十多年前消亡,但是接棒而來的美國和蘇聯同樣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兩個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為了爭奪霸權滿世界的搞事情,基本全球任何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比之英俄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面對這兩位大佬,阿富汗還是用中立的老辦法,誰也不得罪。

在冷戰剛開始那會兒,由於美蘇之間實力相對均衡,互相牽扯誰也奈何不了誰,阿富汗勉強維持著一種區域均勢。它雖然間於齊楚,飽受滲透壓力,但同時也能左右逢源,兩邊的援助好處都沒少拿。

然而好景不長,1953年阿富汗和鄰國巴基斯坦因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發生矛盾,即“普什圖尼斯坦爭端”。而在這一場持續近十年的爭端中,美國明顯地偏向於巴基斯坦,引發了阿富汗極大的不滿。而蘇聯這邊則是公開支持阿富汗,儼然一副老大哥的做派。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阿富汗理所當然地就倒向了蘇聯一方,並由此開啟了和蘇聯的恩怨情仇。

上世紀70年代,蘇聯國力迎來大漲,尤其是軍事實力幾乎攀至巔峰,連老美都得甘拜下風。在強大的實力支撐下,蘇聯對身邊小弟的控制慾大大增強。要求他們不僅僅要在經濟、軍事等領域和自己進行合作,政治上更是要和蘇聯進行深度捆綁。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阿富汗於1973年7月發生了宮廷政變。前首相達烏德在蘇聯人的支持下成功上位,將阿富汗王國變成了共和國。不過此時的阿富汗並沒有完全倒向蘇聯,曾經視蘇聯為燈塔的紅色親王達烏德在上位之後,反而是變得中立起來,意圖像以前那樣兩邊撈好處。

蘇聯在阿富汗花了大力氣,自然無法接受達烏德兩頭通吃。於是在1978年4月,阿富汗再度發生政變,達烏德政權被推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成立,國家權力被轉移到了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頭上。

這個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算是蘇聯一手培植起來的勢力,它的兩大創始人塔拉基和卡爾邁勒,都曾是蘇聯克格勃在阿富汗的代理人。

所以在人民民主黨取得國家政權之後,阿富汗就全面開啟了“蘇化”之路。大到政權形式,小到口號標語,阿富汗幾乎都在效仿蘇聯,甚至連國旗只是把鐮刀與錘子換成了麥穗,儼然就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蘇聯完全掌控阿富汗的目的似乎已經達到。

只可惜,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前身是兩個政治組織,分別叫“旗幟”和“人民”。他們分別由卡爾邁勒和塔拉基於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先後建立,並在1965年合併成一體。由於出身上的不同,導致人民民主黨雖然信仰相同,但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旗幟”和“人民”各有各的山頭,派系分歧非常嚴重。

所以人民民主黨長期都在搞內部的權力爭奪,政治清洗一輪接著一輪。先是“人民”派領袖塔拉基搞掉卡爾邁勒,將“旗幟”派清退出領導層。後又是“人民”派二號人物的阿明兵變,取代塔拉基坐上了最高領導人的位置。

原本卡爾邁勒和他的“旗幟”派才是蘇聯理想的代理人,結果卻被政變奪權給淘汰,蘇聯不得不重新尋求代理人。而後面大權獨攬的塔拉基雖然有些死板,但好歹也還是和蘇聯一條心,所以蘇聯也沒有說什麼,但是往後再上臺的這個阿明可就不好搞了。這位老哥是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對於蘇聯的滲透控制頗有不滿,一直都主張引入其他大國勢力來牽制蘇聯。雖說在上臺之後,阿明嘴巴上高呼著要和蘇聯一條心,但實際上則是對抗度拉滿,各種清洗國內的親蘇勢力。

莫斯科那邊對於阿明本就不太放心,當初還一度準備幫助塔拉基除掉阿明,只不過卻是阿明棋高一招完成了反殺。而阿明上臺之後對於蘇聯的一系列對抗行為,更是激起了蘇聯極大的不滿,所以除掉阿明也就被提上了計劃。

正常情況下,蘇聯除掉阿明只需要克格勃出手,來一場暗殺或者兵變就能搞定。但此前由於阿富汗已經搞過多次的類似操作,不僅作為過來人的阿明對此防備有加,蘇聯方面也缺乏足夠的內部力量去執行任務。畢竟就連等待接盤的領導人卡爾邁勒,都只能是老老實實待在國外。

當然更為關鍵的是,阿富汗在常年的內亂中形成的問題目前已經是積重難返,大陸出現了一大批的反政府武裝勢力。即便是能夠成功解決掉阿明,那麼新上來的政府也很難收拾掉阿富汗的這個爛攤子。

屆時阿富汗內亂四起,外部勢力趁機滲透,蘇聯對其將會愈發地失去掌控力,甚至把阿富汗推向另一邊都說不準。畢竟誰都知道,這些年阿富汗所經歷的各種改朝換代,背後其實都是蘇聯在充當黑手。

對於蘇聯來講,此時失去阿富汗是不能接受的,它太重要了。

首先針對蘇聯的全球戰略,阿富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可以給到蘇聯極大的主動權。

從進攻上講,蘇聯向東南可以經阿富汗下南亞,將勢力擴張至印度洋;向西南則是可以威脅中東波斯灣,扼住西方世界的海上咽喉。如果拿下阿富汗,蘇聯不僅可以謀取南亞中東,還有機會將西方勢力驅逐出亞洲。

從防禦角度分析,阿富汗是蘇聯南部腹地的最佳屏障,可以防止敵對勢力對己方薄弱的南部入侵。要知道位於蘇聯南部的中亞各國,長期都屬於蘇聯的邊緣地帶,關係並不算緊密。尤其是在文化習俗方面,中亞地區其實是更加偏向於伊斯蘭風格,和蘇聯主流的俄羅斯民族不太契合。如果沒有阿富汗阻隔,中亞地區完全有可能被再度伊斯蘭化。根據蘇聯獲得的情報,當時美國正在計劃聯合西亞各國,建立一個包括蘇聯南部加盟共和國在內的“新奧斯曼大帝國”。

其次是蘇聯的經濟發展需求,阿富汗則是有著令人豔羨的金屬類礦產。在地質學上,劇烈的碰撞和高聳的山脈往往意味著豐富的礦物。而印度次大陸和亞歐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興都庫什山脈正好橫貫阿富汗,並佔據了這個國家約四分之三的國土。

所以在這座阻隔了阿富汗南北的大山之中,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其不管是種類的豐富程度,還是儲量的規模,那都不可小覷。尤其是像鈾、稀土、銅、鐵等極具戰略和經濟價值的礦藏,更是能位居世界前列。

蘇聯早在數十年前便開始對阿富汗進行地質勘探,將其礦產情況摸了個七七八八。所以對於阿富汗這個潛在的礦產及能源寶庫,蘇聯可以說是垂涎已久,早有開發之心。

在如此之多的好處吸引下,蘇聯對於阿富汗可以說是勢在必得,絕不有失。所以除掉阿明其實只是一個引子,蘇聯更希望通過這一次行動一勞永逸,徹底將阿富汗攥在手中,以絕後患。

於是在1979年12月27日,蘇聯集結約8萬大軍,以突襲的方式入侵阿富汗。開戰僅3個小時,蘇軍便攻破了阿富汗總統府所在的達魯拉曼宮,阿富汗總統阿明和他的4個妻子以及24名子女,僅有一人存活。

由於蘇聯及時扶持了卡爾邁勒組建新政府,接管了政府的武裝力量。所以蘇軍在後續的推進過程中並沒有遇到多少抵抗,僅用五天便打穿了阿富汗,基本完成了對阿富汗大型城鎮和交通要道的佔領。

如果蘇聯此時收兵撤退,那麼這無疑是一場成功的軍事行動。然而蘇聯人既然來了,怎麼可能就這麼離開?畢竟他們的目的可從來都不是一個小小的阿明,而是阿富汗所有不聽話的人。當時阿明雖然倒了,但在阿富汗的山區之中,仍然活躍著大量的反政府武裝力量。這些人如果不除掉,那麼蘇聯這場出兵將會沒有任何意義。

於是蘇聯在掌控阿富汗局勢之後,便開始著手對付各地的阿富汗反政府武裝。原本在蘇聯人看來,這些反政府武裝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無論人員素質還是武器裝備,那都和自己沒法比,消滅他們如同砍瓜切菜,信手拈來。殊不知這卻是他們噩夢的開始。

阿富汗是一個多山地國家,複雜的地形為蘇聯的軍事行動帶來了極大的麻煩。阿富汗人利用地形和他們打游擊,神出鬼沒,蹤影難尋,雖然蘇聯武力強大,但總是有力使不出,很多時候都是無功而返。反而阿富汗這邊的游擊隊,則是通過偷襲頻頻得手,給蘇聯軍隊帶來極大的傷亡。

據統計,蘇軍在阿富汗戰爭中總計投入軍隊超過11萬人,而死亡人數高達1.33萬,而受傷人數則是約達3萬。

另外阿富汗人背後還有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物資財產,武器裝備,要啥給啥,所以即便是蘇聯人這邊剛打崩了一支隊伍,那邊立馬又能組建起新的武裝力量。阿富汗的消耗有人補充,而蘇聯這邊的消耗可就只能自己扛了。據官方統計,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聯平均每年為之付出的經濟損失高達60億盧布。

就這樣,蘇聯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沼之中。

1986年,蘇聯終究是扛不住了,決計從阿富汗撤軍。而截止1989年2月蘇軍全部撤出阿富汗,這場戰爭則差不多打了10年之久。

很明顯,如同昔日美國在越南一樣,蘇聯打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近十年的蘇阿戰爭打下來,極大地消耗了蘇聯的國力不說,更使得蘇聯在國際上備受指責,國際地位大幅度下降。

如此內憂外患之下,最終蘇聯轟然倒塌。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場,果然名不虛傳!

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蘭花中的“仙女”——富山奇蝶,花色清新,花型優雅,適合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