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鉤弋夫人是漢武帝劉徹妻妾中最為神秘的一位,在史書上有著極高的關注度,甚至不次於皇后衛子夫。對於這位神秘夫人的來歷和結局,史書上的記載眾說紛紜,充滿了各種神蹟的因素。不論是她身上所蘊含的皇權神授的含義,還是劉徹對他的寵愛,或者是兒子漢昭帝劉弗陵的人生狀態,都引起了了很多歷史愛好者的關注。在鉤弋夫人一生中,她的來歷非常神秘,而她的去世也充滿了謎題,這在史書上留下了各種不同的說法。本章節就史書上記載的關於鉤弋夫人的隻言片語,講講她神秘死亡背後的故事。

鉤弋夫人的來歷充滿了神秘,據說是劉徹巡遊河間國時由“望氣者”告知的奇女子。她從出生下來便雙手握拳,不能打開,因此也被叫拳夫人。劉徹聽說後派人找到鉤弋夫人,親手將其雙拳掰開,發現裡面是玉鉤,於是叫鉤弋夫人。前文講過,這個事情其實是漢武帝劉徹作秀,目的是給鉤弋夫人賦予君權神授的屬性,讓她的兒子劉弗陵能得到儒家的支持,成為新一任的太子。由於鉤弋夫人的父親是中黃門趙氏,本身就是劉徹的親信。所以劉徹很可能在長安就見過鉤弋夫人,甚至於在中黃門趙氏去世前,兩人就有過交往。

劉徹巡遊河間國,發現奇女子鉤弋夫人,打開她的拳頭獲取玉鉤,其實就是個政治秀。鉤弋夫人被劉徹帶回長安後懷孕剩下劉弗陵,據說用了十四個月,月上古聖帝堯的母親孕期相等,於是劉徹修了堯母門以記功。從生理學知識來講,不可能有懷孕十四個月產子,這明顯有著神話的色彩。劉徹將其與堯帝扯上關係,很明顯是將天命神授的套路用在自己和劉弗陵身上。劉徹將鉤弋夫人帶回長安後沒有放在未央宮或建章宮,而是放在遠郊的甘泉宮。他自己也長期居住在甘泉宮,以狩獵遊玩之名停留。

由此可見劉弗陵出生的事情明顯是有問題的,很可能是劉徹為了政治目的,而作出的杜撰或編造。根據中黃門本身就是劉徹身邊重要的宦官近臣,可以推測鉤弋夫人的神秘,從頭到尾都是劉徹營造出來的事件。鉤弋夫人與劉徹相遇,很可能不是偶然遇到,而是事先安排好的。他的目的很簡單,給自己廢除太子劉據的儲君位置尋求理由和政治支持。當時劉據在朝中如自重天,既有衛霍外戚集團的支持,又受到儒家大臣擁戴。朝廷中連續多任丞相都是出自劉據門下,這種情況下想要廢太子,必須有著合理合法的理由。

劉徹在鉤弋夫人和劉弗陵營造這麼多神蹟,目的就是將君權神授作為廢太子的緣由之一。他選擇將劉弗陵和堯帝捆綁,也是為了迎合儒家將三皇五帝作為上古聖人的輿論。從這些角度來看,鉤弋夫人從頭到尾就是劉徹收回皇權,重新分配朝廷政治格局的工具,同時她也是支撐劉弗陵成為新太子的基礎。因此當劉弗陵成為太子後,鉤弋夫人在政治上的作用就大為降低了。於是她從史料中消失了,其消失的原因也引起了很多史學家的爭論。從各種史料來看,鉤弋夫人的消失大致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方式。

一種是來自於《史記》,說她被漢武帝劉徹處死了。據說劉徹處死她的理由是擔心主少母壯,怕劉弗陵即位後出現太后和外戚專權的情況。第二種說法來自於《漢書》,說她是犯錯後受到劉徹的斥責,最終憂鬱而死。第三種說法來自於一些零散的史料,說劉徹發現了鉤弋夫人行巫蠱之術,所以將其處死。這三種說法在後來的史料中相繼提及,引起了很多歷史愛好者的爭論。因為《史記》在中國史學界特殊的地位,所以主流歷史圈都將《史記》的說法作為正史進行考慮,而其他說法卻也沒有完全排斥和否定。

對上述三種說法的認定,歷史愛好者們有著不同的觀點。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三種說法都是充滿疑點的。首先第三種說法最大的問題,便是巫蠱案的處理沒有史料記載,被認為不可信。劉徹執政時期兩大巫蠱案件,都是經過了廷尉,走的是朝廷國家流程。第一次是廢皇后陳阿嬌,第二次是逼死太子劉據,都是鬧得朝廷上下沸沸揚揚。在這種背景下巫蠱案件必然是朝廷最為關注的,如果鉤弋夫人牽涉到巫蠱案件,為什麼會沒有記載。尤其當時正是巫蠱之禍剛剛平息不久,劉徹再次挑起巫蠱案件,不可能不在朝廷中引發動盪。

實際上巫蠱之禍就是巫蠱案件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下失控的表現,也是劉據的太子黨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的反擊。如果劉徹用巫蠱案件賜死鉤弋夫人,很可能引發新一輪的鬥爭,失控幾乎是必然的。劉徹一心想要立劉弗陵為太子,如果用這種手段,豈不是將劉弗陵的個人威信掃地。劉弗陵本身就是未成年,在朝廷中的威信全靠神蹟支撐。劉徹這麼一搞,劉弗陵必然坐不穩儲君的位置,對他以後繼承皇位也非常不利。以劉徹幾十年的政治老油條的經驗,他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危害,所以說他以巫蠱案件賜死鉤弋夫人是站不住腳的。

第二種說法也比較牽強,因為完全沒有實證,難以讓人理解。當時鉤弋夫人正值壯年,生活環境優越,兒子又是新儲君。因為劉徹的幾句斥責就憂鬱而死,完全是難以置信的。第一種說法來自於《史記》,彷彿是最為可靠的。但實際上從這種說法的來歷看,確實最容易被否定的。

《史記》的公開傳播一般認為在漢武帝晚期,其中內容最晚的應該是太初四年,也就是說在這個年份後的內容都不是原作者司馬遷所記錄。現在看到的《史記》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司馬遷所記載的,一部分是漢成帝時期的博士褚少孫所增補的,而關於鉤弋夫人的部分恰好是增補的。

因此很多人認為司馬遷在太初四年已經死了,後面的內容並沒有完成,所以不可能記錄關於鉤弋夫人、劉弗陵和巫蠱之禍的事情。漢成帝時褚少孫以《史記》失散部分過多為由增補,實際上是以司馬遷的名義記載後續的史料。因此對於褚少孫所記載的關於鉤弋夫人、劉弗陵等史料的公信力,相對於司馬遷的部分,是遠遠不如的。其中有個要點是,後來班固編撰《漢書》時肯定時能夠看到褚少孫所增補的關於鉤弋夫人的史料,但是他沒有采納,肯定時認為其記錄有不實之處。從史學界的公信力來看,班固在這方面時強於褚少孫的。

由於都是後補的史料,所以《史記》和《漢書》都有道聽途說的可能。雖然《史記》的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甚至在北魏時期當作立太子和處死太子母親的鐵律,但這種殘忍的做法還是受到很多人反對。很多人認為劉徹雖然功利無情,但還不至於為了兒子,處死毫無威脅的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與之前當政的太后呂雉、竇漪房等人不同,她沒有強大的家族勢力。她就是平民出身,父親趙氏因為重罪被判宮刑,然後在宮中混到了中黃門的地位。即便是鉤弋夫人當了太后,她個人和家族都沒有能力左右朝廷局勢。實際上她在世時,劉弗陵當太子,她的家族也沒有進入西漢朝廷。

在這種背景下,劉徹完全沒有必要把鉤弋夫人殺死,反而鉤弋夫人活著更有利於劉弗陵坐穩皇位。褚少孫在增補的章節中詳細描述了劉徹處死鉤弋夫人的內容,後世很多認為不具有史學價值,而是政治鬥爭的產物。一方面是因為漢成帝時代距離漢武帝時代太遙遠,得到的內容容易失真。另一方是因為漢成帝時代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家族出現了外戚專權,為後來的王莽篡國奠定了基礎。褚少孫這麼寫史書,很可能是藉著增補史書的緣由,從輿論上製造反對王氏外戚集團的理由,並推動朝廷輿論。

因此這段史料在歷史圈子中充滿爭議,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是人云亦云的八卦內容,不能具體說明當時發生了什麼事。與褚少孫的內容對比,班固在《漢書》中的寫法雖然沒有明顯的證據,但並非不可能。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面對各方面的政治壓力,劉徹又是非常強勢的性格,鉤弋夫人面對的處境可想而知。她突發疾病而亡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只是古代對很多疾病沒法判定,只能以憂鬱而死之類的說法記錄。總的來說關於鉤弋夫人的死撲朔迷離,三種說法都各自有疑點,很難完全還原事發的真相。

綜合三種說法來看,對於鉤弋夫人的死,可以認定為自然死亡或者是病死,並沒有藏著更多的陰謀詭計。不論是防範太后專權和外戚專權,還是所謂的巫蠱案件,都不是簡單的事情能夠處理的,這樣的案件處理必然驚動朝廷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巫蠱之禍後的敏感時期內,劉徹必須在長安城穩定大局,再做這些案子反而容易引發內亂。從劉徹的政策變化來看,他全力求穩的意圖非常明顯,這是為了保證劉弗陵順利即位的操作。為了這個大目標,劉徹也不可能用政治鬥爭的辦法處死鉤弋夫人,因為那隻會造成反效果。

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順治帝24歲就駕崩,除了董鄂妃誰也不愛,為什麼還會有14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