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是不是一句罵人的話?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如今年輕人看不慣老年人的行為舉止時,常會罵出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且心安理得地認為出自孔子之口,連孔子都這樣罵過,我們還有什麼不敢罵呢?殊不知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文為: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按照這樣的說法,人不如我者,我不友人,我不如人者,人不友我,那麼天下就沒有朋友了,所以這話不能當真。其實孔子在生活中交遊甚廣、朋友很多,其中也包括一些不靠譜的人,原壤就是其中之一。

原壤是孔子少時故舊,他打小就不正經,既不學習禮儀,也不敬重尊長,長大後又好吃懶做、一事無成,到了老年仍然行為乖張、不拘禮俗。據《孔子家語·屈節》和《禮記·檀弓下》載,原壤母親去世了,孔子打算以老友身份為他母親準備一副棺槨。

子路聽說這事後,對孔子說:我曾聽您說過:不要與那些德行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自己犯錯也不要怕改正。您現在這樣做是既犯了錯又怕改正,所以還是不要和這種人打交道吧。

孔子卻辯解道:尋常百姓家遇有喪事,即便我們不認識,也要盡力幫助,何況原壤和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老友呢?

等到把棺槨置辦好後,孔子親自給他送了過去,然而原壤卻懶懶散散地蹲在門口,見到孔子,既不起身相迎,也不正襟危坐。

夷,踞也,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蹲姿;俟,待也,待客而至。孔子見他這副德行,只好耐住性子什麼都不說,等孔子要離開時,原壤突然來了精神,他敲著棺木說:我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用歌聲來表達我的情思了。說完他拉著孔子的手唱了起來: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意思就是,棺木的花紋啊,像狸首一樣斑斕美麗;我握住你的手啊,你的手是那麼柔軟。

原壤如此鬧騰,確實有失體統,所以孔子出門時用手杖狠狠敲了敲他的脛骨,低聲罵道: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這個傢伙,年輕時對兄弟姐妹不好,沒有友愛,一生之中,又沒有值得稱道的事,人生的成果何在?對人生含糊一世,不去奮鬥拼搏,對自己沒有交代,年紀活得這麼大了毫無作為,活脫脫是個賊一樣的人。

這裡的賊是禍害的意思,孔子曾說:鄉愿,德之賊也。意思就是,不遣是非的好好先生是禍害道德的人。

這番話說完,原壤還坐著不動,孔子就拿柺杖輕輕敲打他的小腿。

從喪母唱歌的舉動可以看出,原壤本來就不是拘於禮法的人,更別說對待老朋友了,因此孔子這番話以及敲打小腿的懲戒不過是開玩笑罷了。喪母唱歌之不守禮法,比起箕踞來要嚴重得多了,孔子尚且不願跟他絕交,何況只遭到箕踞的待遇呢!

後人不求甚解,不瞭解前因後果,將孔子的戲言斷章取義,用來攻擊自己看不慣的老年人,實在是冤枉了孔子!

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瞭解《論語》。

在前現代的中國,《論語》更是幾乎每一個識字的華人都要讀的書。它不僅影響了讀書人的思想,更影響了整個中華文明和中國社會。當然,到了近現代,孔子和《論語》的命運並不太好,經常被人當作替罪羊。

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個人還是認為,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為華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因此,要知道什麼是中國,誰是華人,就必須讀《論語》;要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將走向何處,就必須讀《論語》;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華人,也必須讀《論語》。

讀《論語》和孔子,實際上也在思考我們自己的生命,思考人類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們思考的老師,也是我們思考的夥伴。

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談明朝科舉,一部分階層被排除在外,寒門和豪門的競爭也並非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