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家好,現在不妨讓我根據所瞭解的歷史知識,為各位推測廉頗破燕之戰。

邯鄲之戰後,趙國國力愈加顯得捉襟見肘、雪上加霜。過了五年,燕國擴軍振作,已籌備四十萬大軍可用於野戰。燕王南下欲兼併趙國國土的意圖日益強盛,遂派粟腹出使趙國以探其虛實。

粟腹自趙歸來後,向燕王報告說:“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之。”燕王大悅,欲出兵攻趙。昌平君樂間卻諫言道:“啟稟王上,臣竊以為不可伐趙。燕國先是與趙國通關求和,旋即則出兵討伐,此謂不義之戰。趙軍士卒必義憤填膺,奮勇作戰;長平邯鄲之戰後,趙國戶戶舉喪,其心已哀。燕國趁機欺凌,其心愈哀。正所謂哀兵必勝,故燕軍萬不可與哀兵爭鋒。臣為燕國計,請王上深思之。”燕王不納諫言,強發兵四十萬分兩路攻趙。卿秦率十萬燕軍經上谷攻趙之代郡;粟腹率三十萬燕軍渡易水南下攻趙之邯鄲。

趙國得知燕國發兵相犯,全國上下無不為之憤恨不已。趙人同仇敵愾,誓與燕軍拼死作戰。

幾經商議後,趙王命廉頗為帥抗擊燕軍。廉頗接過虎符後,便下達了三道軍令。第一道軍令:代地趙軍憑藉有利地形節節抵抗燕軍,以拖延燕軍。第二道軍令:趙國北部與燕相鄰的城池全部棄守,北部邊軍往南向邯鄲撤軍。第三道軍令:調集十萬趙軍自邯鄲出發,往北迎擊燕軍,由廉頗親自率領。

粟腹率領三十萬燕軍南下,不費一兵一卒便輕易地攻佔了十餘座大小城池。見趙北部五萬邊軍向南奔逃,於是粟腹下令追擊。

粟腹思考著:“趙北部邊軍不戰而逃,是因為其兵力薄弱,無力與我軍相抗衡,故而南逃以保存兵力。待其與趙軍主力匯合後,方才會轉身向北與我軍作戰。我軍一路追擊,徐徐驅趕。待其與廉頗軍靠近時,則快速出擊將其往廉頗軍方向驅趕,以圖衝擊廉頗軍陣,為我軍擊潰趙軍創造良機。”

趙北部邊軍一路南逃至宋子,此時廉頗軍由邯鄲北上離鄗城已不足二十里。粟腹見時機已到,遂命令燕軍快速攻向趙北部邊軍。這五萬邊軍一觸即潰,開始往鄗城方向逃奔。粟腹推算著廉頗軍現已抵達鄗城,於是命令全軍追擊,將趙潰軍往鄗城方向驅趕。待衝散廉頗軍軍陣,燕軍隨後便可趁機一舉擊敗趙軍。

廉頗軍向北行至鄗城南二十里處後,並沒有繼續向北前往鄗,而是折道往東行軍一段距離,接著再折道往西北迂迴以攻襲燕軍尾部。此時燕軍精銳皆在前方,尾部燕軍皆是後勤輜重護衛部隊,其戰鬥力甚弱。面對廉頗軍的進攻,頃刻間亂作一團開始崩潰。見後方大亂,粟腹欲引前軍調頭救援。但是一直潰退數百里的趙北部邊軍卻停止了逃亡,轉身殺向燕軍。

趙軍士卒對燕國憤恨至極,無不奮勇衝殺,可撼山嶽的喊殺聲瞬間遮蓋了整個天際。面對趙軍前後夾擊且凌厲的攻擊,燕軍大潰,向北逃竄,趙軍則隨後追擊掩殺。

在潰逃的路上,粟腹方才解開心中的疑惑:為什麼趙北部邊軍主動南撤,卻沒能擺脫燕軍的追擊、驅趕?原來是趙軍有意為之。

得知粟腹軍大敗,卿秦大恐,欲率領十萬燕軍撤出代地,護衛燕都城薊。此時,趙軍則趁機反擊,並在必經之路設伏大敗燕軍。

廉頗軍向北追擊數百里,兵臨燕都城圍之。燕王驚恐不已,遂割地以請和。趙王為了儘快結束戰事,於是便接受了燕國的請和。

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新手如何栽種蘭花 上盆和澆水步驟 讓你輕鬆養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