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自漢以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便開始注重儒家思想,並將儒家學派學說視作王朝的正統指導思想。

儒家學說中的孝悌文化自然備受王朝統治者的重視,甚至出現了百善孝為先這樣的經典俗語。

在中國這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上,曾誕生大一統或割據多個封建王朝,在這些王朝當中哪些王朝堪稱遵循孝悌文化之首呢?

在《宋史》當中有這樣一段話:“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其無愧焉”。

宋朝,雖然武力不競,偏安一隅,但在思想、文化、經濟等領域卻均達到中國歷史上的高峰。

宋朝的皇帝、臣子皆提倡孝道,並在整個社會層面掀起重德興孝的潮流。

一、國家層面的孝悌文化

在宋朝,民間的思想家重構儒家倫理體系,身體力行地向普通民眾推廣孝道。

作為一國之主,皇帝的一言一行是否遵循孝道同樣備受民眾的關注。既然如此,宋朝的皇帝,是否有哪些值得人們稱道的孝行呢?

1、皇帝的孝行

在中國古代,帝王、大臣、貴族等人,在其死後均會得到一個諡號。

諡號通常需要依據死者生前的個人事蹟來擬定,諡號的內容自然也是有褒有貶。

像是帶有惡、靈、煬等字樣的諡號,均帶有否定貶低的含義;帶有懷、哀、殤等字樣的諡號,則帶有同情的意味;至於那些帶有英、明、文、莊等字樣的諡號,自然是對這位帝王的個人生平給予高度讚揚。

古代皇帝的諡號均是由其死後所得。

因此,帝王生前無法決定自己的諡號為何,根據一位帝王的死後諡號,我們也能大致推斷出這位帝王是否為古代的明君。

既然知道了上述前提,再來看一看宋朝時期各個皇帝的諡號就有意思了。

縱觀南北兩宋的皇帝,將宋末三帝這三位在位時間不足兩年的幼主排除以後,其餘帝王除了宋太宗趙光義以外,其諡號中均帶有孝這個字,例如大孝、元孝、明孝、宣孝等等。

綜上所述,南北兩宋的各個皇帝無論其是昏君還是明君,至少在盡孝道這件事上,他們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如果非要具體到個人的事蹟上,那麼宋孝宗的孝行則極具代表性。

宋孝宗是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但他卻並非南宋建立者宋高宗的親生兒子。

然而,身為養子的他,卻在高宗駕崩以後恪守三年喪期,這是統治者所遵守的庶人之孝。

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還需要遵循的孝道為天子之孝,即保證王朝的延續。

宋孝宗在位期間保證了南宋與金朝的和平,履行了一國之主應當遵守的天子之孝。

因此在後世的史官,均認為宋孝宗的個人孝行,是宮廷之孝的典範。

身為元朝人的脫脫在編撰《宋史》時,給予了孝宗很高的歷史評價:“然自古人君起自外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廷之孝,未有若帝。其間父子怡愉,同享高壽亦無有及之者,終喪王年,又能卻群臣之請而力行之。”

2、不孝的懲罰

宋王朝以孝道治天下,甚至皇帝都要身體力行,以自身的行為來起到帶頭示範作用。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如果有人膽敢不孝,必然要受到相對應的懲罰。

自宋太祖時期,皇帝便開始以向下發放詔令的方式來懲治不孝之行。

例如“川陝諸州察民有父母而別籍異財者,論死。”開寶元年六月又下詔曰:“荊楚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得別籍異居。”

不光是皇帝親自下達詔令。

在宋朝非常重要的科舉考試中,如果成績優秀的考生未能恪守孝道,這樣的人也不會被朝廷錄取。

在《宋會要》當中有記載,參加進士科的考生應當保證沒有犯下七種過錯才可以被錄取。

這七種過錯裡面的隱憂匿服、不孝不梯、工商雜類,及曾為僧道者均與孝悌之道有關,一旦觸犯其中某項便無法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

當然,光是皇帝頒發詔令,禁止參加進士科考試,不遵循孝道的人想必在民間還是會出現。

因此,將懲治不孝具體到法律條文當中,才能夠起到更大的震懾威力。

宋代著名刑法《宋刑統》當中,在其十惡當中明確規定了不孝之行,將不盡孝道明確為一項具體的犯罪條目。

甚至連解釋謀反這樣的罪行時,用到的詞彙都是為子為臣,應惟忠惟孝。

責罵、毆打、殺害父母則被視為重罪,要被當時的法律處以極刑

二、大眾層面的孝悌文化

上面主要介紹了宋朝國家層面是如何推廣、發揚孝悌文化。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宋朝民間的孝悌文化自然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並隨之誕生了諸多與孝悌相關的文獻、風俗乃至宗教教義。

1、孝悌文獻

在中國古代社會,歷朝歷代均有《孝經》文獻,其中當屬宋朝時期的孝經文獻數量最多,可達二十六部,三十五卷。

許多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宋代文人,均曾為《孝經》撰寫註釋講義,例如司馬光的《文孝經指解》、朱嘉的《孝經刊誤》、趙克孝的《孝經傳》等等。

此外,中國古代的經書數量眾多,在宋朝時期《孝經》被列為百經之首,是宋朝文人的必讀書目之一。

不少臣子文人,在面見皇帝時均會獻上孝經,例如範祖禹在面見宋哲宗時上呈的奏摺中提到:

“謹節略《尚書》《論語》《孝經》要切之語,訓誡之言得二百一十九事。伏惟陛下方孝治天下,此乃群經之首。”

除了經典的《孝經》講義以外,宋朝時期同時還含有大量的孝道家訓家規。

例如著名文人司馬光的《訓子孫文》、範質的《戒子孫詩》、陸九韶的《陸氏家制》等等。

在上述提到的孝道家訓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點為:“一家之事貴於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弟謙遜,重仁義而輕名利夫。”

同時,張商英還認為家庭成員行孝的關鍵在於父親的榜樣作用,即“父孝子必孝,不教亦須孝。自己身不孝,養子漫勞教。慈烏本來孝,何曾得人教。孝是種子法,不由教不教。”

宋朝文人司馬光同樣極為重視孝悌文化,他編撰的《溫公家範》極為重視家庭的作用。整部書由四卷內容組成,其中開篇便是治家篇。

在司馬光的思想中,家庭之間行孝悌之道,便可以“使人知父子、兄弟之親。人知愛其父,則知愛其兄弟矣;愛其祖,則知愛其宗族矣。如枝葉之附於根幹,手足之繫於身首,不可離也。”

整個家族自然也就能夠延綿不絕地傳承下去。

2、孝悌方誌與風俗

宋人熱衷於修撰方誌,這些區域性的方誌自然記載了諸多不同形式的孝悌風俗,其中主要以喪葬事宜為主。

據史料記載,今河南洛陽地區為孝道之鄉。

那裡的民眾非常重視孝悌文化,反而在如今的四川、重慶、貴州、廣東等地區,由於儒家思想尚未滲透在內,使得當地熱衷於祭祀風俗。

例如在父母生前,子女便直接別籍異財,等到父母死後也不重視喪葬,不僅不安葬父母的遺體,甚至還以此為樂,“死則打鼓助哀,孝子尤恐悲泣”。

這樣的風俗遭到許多遵循孝道之人的抵制,以至於一位名叫李守謙的文人親自前往當地勸說民眾孝敬父母、放棄這種風俗。

3、教義孝道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在多數朝代時均為王朝內部的正統思想。

可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三教並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在民間發展的同樣非常興盛。

宋朝是一個思想文化高度發達的封建王朝,佛教與道教在這一時期發展迅速。

儒家思想中的孝悌文化在這一歷史時期被吸收借鑑在了佛教當中,並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孝道思想,即“愛子以義謂之仁,事父以禮謂之孝。”

道教同樣重視孝悌文化,道士白玉簷在其著作《道法九要》中提到立身九道,其中的第一道就是孝順父母,恭敬尊長。可見道教同樣吸收了儒家學派中的孝悌思想。

結語

在《漢書》中有一句話是說當年的成湯與周武王,都是在王朝的末年逆而以取順守之,奪取了前朝末代君主的天下。

在此之後兩位開國君主文武並用,保證了王朝的長久延續。

固然,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並不光彩,有移人江山、欺人母子的嫌疑,也就是後世所評價的逆取順守。

但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後,在整個王朝內部改弦更張,並大力推行孝悌之道,保證了整個王朝的延續,鞏固了趙家後人的統治,使得宋王朝國祚綿長。

在思想文化方面創下豐功偉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值得肯定的。

參考資料

《宋史》

《宋會要》

《宋刑統》

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元將孛羅帖木兒,將皇后趕出宮,索要皇帝寵妃,皇帝:欺我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