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林震明

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坐落在梅花山南麓,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當地族人視為神聖的溫氏家廟就坐落村中。家廟前廳與後廳之間的兩側圍廊上擺放有歷代皇帝封賜的十二塊牌匾,內容為:士大夫、誥授奉直大夫、禮部會試、布政司理問、誥授昭武都尉等恩遇和文武官職,牆上所還貼有數封戰功捷報,所有這些都展示了溫兆鳳等先輩給竹貫溫氏族人帶來的榮耀。

溫兆鳳,龍巖地方史志中記載的甚少,只有民國34年版《龍巖縣誌》“卷之十五武職”列有他的姓名,註明任澎湖副將,此外並無其他說明。筆者採訪,綜合各種資料得知:溫兆鳳,出生於乾隆年間,乳名文源(簡稱文),家境貧寒,早年念過四書五經,受過私塾教育,讀書時天資聰慧,經常受到表揚。長大後因家貧受欺被迫離家出走,在永安小陶從事賬房、政府文員等職業。他為人機警,衙門內有些官吏起草文稿、奏行公文、信札有疑難時,經由他斟酌修改,無不得體,就連官員衙內一些資歷、功底較深的文吏也深為佩服,後因他人舉薦由文職轉為武將。

在任期間,溫兆鳳以兵營為家,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加之精通文墨,諳熟戰略,有儒將風度,作戰勇猛,屢立戰功,不斷得到提升。從現有的資料看:離竹貫村不遠的一座供奉泗洲佛的小廟裡仍有當年溫兆鳳題寫的一塊牌匾,落款為“澎湖協鎮都督府信官(信官是封建時代官員對神佛的自稱)溫兆鳳叩謝。時嘉慶二十五庚辰(1820年)秋月”;在該村族人儲存的《溫氏族譜》中錄有道光八年(1828)道光皇帝因其戰功恩封溫兆鳳祖上三代的聖旨,其中稱溫兆鳳是“欽賜花翎誥授武功將軍,特授澎湖協鎮都督府,福建安平右營遊擊”。竹貫村溫兆鳳故居大門的右方至今仍矗立一支不完整的石質旗杆(“文革”期間被破壞,後末端部分被盜),上刻“署理福建海壇(即今平潭,筆者注)水師鎮標右營副總府、特授臺灣安平協都(閩)府 加三級溫兆鳳立”字樣。另外,龍巖圖書館現館藏的清道光十五年原本、光緒十六年重修的《龍巖州志·卷十一選舉志·武職補遺》中注有:溫兆鳳,龍巖人,以軍功漸升,現任澎湖副將。

據《大清宣宗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五載:“道光十二年(1832年11月)見初六日(戊寅),諭軍機大臣等:本日據魏元由四百里馳奏《嘉義賊匪滋事,添派官兵剿辦,加撥餉銀、軍火、器械解往備用》一折,據奏“同知王蘭佩”稟稱:嘉義地方南至府城、北至鹿港一帶,道路梗塞,文認不出不通。探聞臺灣鎮劉廷斌於初四日在嘉義城外與賊打仗,兵丁死傷甚多;劉廷斌亦受傷,未知駐紮何處?又聞護安平協副將周承恩、署澎湖協副將溫兆鳳俱於初三日在嘉義與賊打仗,亦有被害之說。……”

這則史料記載了溫兆鳳參與平定臺灣張丙起義的事蹟。清政府統一臺灣後,臺灣的經濟開發迅速,但清廷吏治敗壞,使得臺灣人民與清官府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因此屢有暴動起義的事情發生,可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康熙年間,清政府在臺灣設有一府三縣,總兵官一員,兵八千;澎湖設副將一員,兵兩千,隸屬於福建省。清政府在澎湖置水師協,轄左右兩營,水師兵勇達兩千人。副將是澎湖水師協的最高長官,職級為正二品。道光十二年(1832年)臺灣發生旱災,米價高漲,張丙等人9月底在嘉義店仔口發動起義,連續擊殺嘉義縣令邵用之、臺灣知府呂志恆,並攻進嘉義縣城,自稱開國大元帥,改年號天運。短短一個多月,全臺附和起義者多達兩萬餘人。11月1日,福建陸路提督馬濟勝受命帶兵兩千多人赴臺平亂。時任澎湖副將的溫兆鳳聽從調遣,率兵參與平亂。到12月初各地動亂陸續平定,張丙被捕殺。由於當時資訊傳遞不便,福建巡撫魏元在得不到確切下落的情況下,向道光皇帝奏報了溫兆鳳等將領可能陣亡的情況,遂有“亦有被害之說”一詞。

據傳,溫兆鳳晚年定居廈門,死後葬於廈門,在廈門小地名“後背坑”處傳有後裔,遺憾的是其墓地迄今蹤影難覓,其後裔與龍巖祖地的聯絡也已中斷。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被遺忘的帝國——拜占庭,當時究竟有多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