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那段風雨如晦的年代,他開創了一個新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了一個新政黨:中國共產黨;締造了一支人民的軍隊: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他是毛澤東。

然而這位為新中國犧牲了六位親人的開國領袖, 走的時候沒有給家人留下一分錢遺產。

拋開華麗的辭藻、越過高昂的讚歌,讓我們重溫2008年的這篇文字,從另一個視角來解讀他的一生,也許是對他最好的緬懷。

毛澤東後人現狀

儘管在毛岸青的追悼會上,有人哽咽地稱他為“首長”,但他生前最重要的兩個頭銜卻只是“中校”和“研究員”。“叱吒風雲”這個詞與他並無太多關聯,更多時候,他只是靜靜地呆在北京西山腳下那個偌大的院落中。

2007年3月23日4時20分,毛岸青在北京逝世,訊息迅即傳開,有人曾認為,毛岸青的離開會非常平靜,但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人放緩腳步,陷入沉思、悲傷,毛岸青的去世,使人們想起了毛澤東,並掀開記憶,毛澤東時代,是一段牽動中中國人複雜感情,讓中中國人經歷獨特命運的年代。

毛岸青的去世驚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所有常委,畢竟,今天中國的所有共產黨人,都是毛澤東的繼承者。毛澤東的畫像至今還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確實,毛澤東對中國的意義和影響非同凡響,他已經離開中中國人31年之久,他的後人現狀如何,或許是理解毛澤東的一個視角。

毛岸青在韶山留影 中新社/圖

歷盡苦難

五十多年裡,作為毛澤東惟一在世的兒子,毛岸青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並不多。1998年9月,紀念毛澤東逝世22週年的活動,也許是他生前最後一次受到媒體廣泛關注的露面,那時的毛岸青只能坐在輪椅上。之後,毛岸青出現了心臟病及併發症,到毛澤東逝世30週年時,毛家後人在毛主席紀念堂的合影已不見了他的身影。

左起:毛岸青、張少林、毛澤東、劉松林、邵華、楊茂之

“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肩”,遺像裡的毛岸青目光平和地看著這個世界,他的那身軍裝清晰地勾勒出他的人生軌跡。部隊大院、機關、軍校……這些在普通人眼裡頗具神祕色彩的地方,串起了毛岸青最重要的時光。

眾所周知,他和死在北韓戰場的哥哥毛岸英都有著非常悽慘的童年,之後,他們被接到了莫斯科,在那裡得到了蘇共中央的照顧,並開始了學業。從蘇聯回來後,毛岸青在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被授予中校軍銜,後來在中宣部馬列文獻編譯室任俄文翻譯,他翻譯的一些作品被收入中文版的《列寧全集》,他的俄文功底很好,這也是權威部門評價其為“翻譯家”的依據。

但這位翻譯家,由於幼年顛沛流離,健康狀況一直不好,晚年甚至是在北戴河的軍隊療養院裡度過的。比起那些在“文革”中飽受衝擊、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大顯身手的同齡“革命後代”,毛岸青大多是把思緒沉浸在對以往的懷念中。

毛岸青的妻子邵華曾說,毛澤東、楊開慧和毛岸英是丈夫最最思念的人。了解毛岸青成長經歷的人,也許很容易了解他內心的痛苦——7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母親,不到而立之年又失去了患難與共的兄長。

在公開的出版物中,大多會提及毛澤東家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而在所有子女中,毛岸青無疑是遭受最多苦難的人,命運並沒有因為他是毛澤東的兒子而特別眷顧,相反卻給了他很多波折。現在他終於翻過人生最後一頁,丈量完所有苦難,走到了生命盡頭。

毛岸青與父親毛澤東、妻子邵華

“第一家庭”的風格

“毛岸青離世了。至此,人們方才驚覺,對這位偉人的兒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長什麼樣,不知他生前在做什麼事情,不知他經歷的是怎樣的一生。許多人埋怨自己:為什麼不去多關注他一些、多留意他一些呢?”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

其實,這個家庭中讓人們感到陌生的又豈止毛岸青一人。看看毛澤東逝世30週年紀念日時毛家後人的合影——劉松林(毛澤東長子毛岸英之妻)、毛新宇(毛澤東之孫)、邵華(毛澤東之子毛岸青妻子)、毛東東(毛澤東重孫)、劉濱(毛新宇之妻)、李敏(毛澤東女兒)、孔繼寧(毛澤東外孫)、孔東梅(毛澤東外孫女)、李訥(毛澤東女兒)、王孝芝(毛澤東外孫)、王景清(李訥的丈夫)。除了依稀熟悉的一兩個名字,除了少數殘留的記憶,對於這份名單,人們或許只有茫然。

2006年9月9日,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後人合影

這種茫然產生的緣由,李敏只一句話概括——“父親教育我們要夾著尾巴做人”。在這個家庭裡,也許只有江青可以不理會這句話,但毛澤東的子女們卻把它牢記在心。

李敏,1963年就與丈夫孔令華一起離開高牆大院、離開父親。從有自己的工作開始,李敏就再也沒有從毛澤東那裡拿到補貼,毛澤東的理由是:“人民給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說到做到。

多年獨立生活,李敏曾笑言,她很早就成功地把自己平民化了。她會為了“自己上街、去公園,根本沒人會認出她”而感到欣慰。不過,這種欣慰的代價也充斥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她記得因為不會生火而薰得自己滿眼淚水,也記得最初煮米飯常常會做成夾生飯,面沒發起來就蒸饅頭,結果蒸成了麵疙瘩……

李敏的低調同樣影響了一對兒女。兒子孔繼寧,發起成立了北京東方崑崙文化傳播公司,女兒孔冬梅則創辦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並親自擔任董事長,也算各有所成。他們不約而同地把發掘紅色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但當著別人的面,在提到毛澤東的時候,他們卻很少直呼“外公”。

1949年7月,分別7年多的大女兒李敏回國了,毛澤東十分興奮,說李敏是他的“洋寶貝”。

沉默寡言的李訥更不容易引起人們關注。1976年從江西帶著幼子返回北京後,這個家庭長期只能維持在溫飽線上。許多個冬天,他們會和普通市民一樣排隊購買定量供應的大白菜,然後用三輪車拉回家。李訥患有嚴重的腎衰竭,不過由於許多治療費用要自己出,她的病也就一直拖了下來。李訥獨子王孝芝初中畢業時,李訥態度強硬地讓兒子報考了外事服務職業高中。李訥認為“社會實踐重於讀書”。王孝芝第一份工作是在長富宮做門童。然而,即便境況若此,李訥還時常感念父親對她的教導,假如不是他那樣嚴格,“後來我一個人帶著孩子,恐怕很難過得來”。

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窯洞前教李訥識字。天下父母一樣的心,舐犢情深。嘗過太多離別辛酸的父親不願意讓小女兒離開自己,甚至連保育院都不讓上,乾脆留在身邊自己給女兒上課。

相對於毛澤東的兒女,反而是毛澤東的兒媳婦、毛岸青的妻子邵華,因其“女將軍”的身份——現任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百科部副部長,並擔任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成為“第一家庭”後輩之中名氣最大的一位。

“不要把我掛在你們嘴邊唬人”,毛澤東的這句話,可以說,他的兒女做到了。

“他從小愛唱《東方紅》”

雖然不能與祖父相比,但37歲即已任正師級研究員的毛新宇,也算非常順利。論學歷,毛新宇比他祖父高許多。1992年從人民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毛新宇先是在中央黨校理論部獲碩士學位,繼而於2003年7月在軍事科學院獲博士學位,他的論文《毛澤東戰略進攻思想研究》入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現在,毛新宇已是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部的研究員。

在許多有關毛新宇大學生活的回憶裡,有兩點使他頗具特色。

第一,非常節儉。多年以後,有昔日的人大學生撰文提及,在一次午飯期間,毛新宇不慎將湯灑在餐桌上,在別人想幫他再打一碗的時候,他卻把碗貼在桌邊,用食指將灑在桌面的湯刮到碗裡,說:“扔了可惜,這樣也能喝。”但這一細節終究無法確證。不過,毛新宇衣著十分簡樸經常被提及,曾有新生充滿好奇與神祕,追著老生問“誰是毛新宇”,得到的回答常常是“穿得最破的那個”。

第二,毛新宇對政治歷史興趣頗濃。毛新宇說話速度不快,但每每談及毛澤東卻能滔滔不絕。許多關於毛澤東的書,中國的、外國的,毛新宇多有涉獵,不過他直言“他不喜歡美中國人寫爺爺的書”,裡面有太多“偏見”。

對於毛澤東,毛新宇充滿了敬仰。2006年10月,毛新宇曾應邀在廣州作了一場題為《爺爺與長征——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的專題報告,在這次報告會上,他說“爺爺”是自己心中“永遠不落的紅太陽”。

2003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誕辰110週年的時候,毛澤東的重孫毛東東降生,對這個兒子,毛新宇喜愛有加。在毛岸青去世兩週後,有記者請毛新宇介紹一下毛東東的情況。毛新宇說,“他從小愛唱《東方紅》,喜歡看跟曾祖父有關的歷史片,而且,現在已經會背三到四首毛主席詩詞……雖然他沒有見過曾祖父,但是他跟曾祖父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血脈聯絡。”

致敬偉人毛主席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是唯一逃出白公館的人,被關押了整整14年,他是怎麼逃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