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49年11月,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第十七軍第四十九師由湖南進入貴州,11月12日由石阡經白沙、餘慶縣滿溪進佔餘慶縣城。次日,滿溪、小腮、龍溪解放。到11月下旬,太平、敖溪、松煙繼解放。

滿溪大壩

餘慶解放後,地方土匪活動十分猖獗。地方反動勢力按照國民黨炮製的“反共應變計劃” ,實施“裁亂建國”,勾結土匪,組織反動力量對抗新生人民政權。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中共餘慶縣委、餘慶縣人民政府成立餘慶縣剿匪指揮部。1950年1月——1951年7月,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部隊同全縣人民一道,開展一系列剿匪鬥爭,歷經“四進三出”,先後開展縣城保衛戰、平叛鬥爭,配合貴州省軍區剿匪東集團部隊對湄潭、甕安、餘慶三縣土匪鐵壁合圍,消滅太平區匪首陳英、松煙區匪首毛廷燕、涼風鄉匪首田興雲、關興鄉匪首王再明、白泥區匪首田應顯、曾顯芳及各部六千餘人;殲滅國民黨軍328師982團叛軍一千餘人,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一進餘慶

1949年11月30日,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西進支隊第四大隊五中隊接管餘慶。姚傳德、于振東、劉法文率接管幹部戰士一百五十餘人,由中共鎮遠地委組織部部長富海和解放軍十七軍一五〇團某連護送經黃平舊州進入餘慶縣城。國民黨餘慶縣參議長曾仁宇、縣黨部副書記長陳繼伯、縣商會會長曾顯芳、白泥鎮鎮長汪乃益、縣黨部幹事汪永年等在縣城相迎,縣城數百群眾聚集到餘慶中學門口至縣政府大院,燃放鞭炮、敲鑼打鼓歡迎接管幹部戰士到來。

接管幹部戰士進入縣城後,成立了由姚傳德、于振東、劉法文組成的中共餘慶縣委員會,開展接管政權和組建縣人民政府工作。姚傳德任中共餘慶縣委員會書記,于振東任中共餘慶縣委員會委員、餘慶縣人民政府縣長,劉法文任中共餘慶縣委員會委員、餘慶縣公安局局長。其餘接管幹部由縣委分批安排到縣機關和各區鄉任職。縣長於振東當日宣佈餘慶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第一任中共餘慶縣委書記姚傳德

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後,立即組織幹部到各區鄉,積極宣傳黨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和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約法八章》。展開對國民黨餘慶縣政府的接管和舊職人員的教育、開導及歸降工作。通過開展政策形勢教育和廣泛宣傳《約法八章》,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援和擁護。

第一任縣人民政府縣長於振東(右)與夫人合影

解放軍進佔餘慶後,向國輝、許用權帶領國民黨餘慶縣政府要員及保警大隊100餘人向關莊、茶園一帶逃跑,經關莊、小河、高坡,於11月15日退守到太平,設立國民黨縣政府臨時辦公處,並和太平區區長陳英一起,派捐收稅,企圖以遊擊的形式,長期與人民政府對抗。各地匪首自立匪部,擴充套件土匪勢力,公開與人民為敵。

1949年12月3日,縣人民政府通過進步人士孫榮河,向許用權祕密傳送勸降書,要他深明大義,繳械投誠,歸向人民政府,為人民辦事。許用權接信後,於次日即派出建設科長靳其箴到龍溪與孫榮河會見開進行第一輪談判。隨後許又派保警大隊長馬敬思同靳其箴一道,到龍溪進行了第二輪尚談。12月7日,中共餘慶縣委書記姚傳德與接管幹部華文廷、林金玉一道,同許派的代農斬具鹹、馬敬思在龍溪經第三輪談判,靳、馬同意投誠。

12月12日,靳其箴、馬敬思帶著《約法八章》和投誠協定迴轉太平,準備歸降人民政府。許用權召集國民黨餘慶縣政府、自衛隊部分人員聽取會談經過,商議投誠的具體行動,但卻遭到了向國輝和陳英的反抗。13日清晨,向、陳密令手下將馬敬思殺害於太平街上,並下令追捕靳其箴、趕走許用權。14日,解放軍一五〇團一營一連和接管幹部攻打太平,追剿陳英、向國輝。向、陳率領保警中隊100餘人和第三防剿大隊40餘人從太平逃走到烏江北岸,與王再明、毛廷燕勾結,四處聯絡各股土匪,盤踞敖溪、龍家、松煙一帶。12月22日,向國輝在關興鄉王再明家聚會,成立“黔東綏靖區餘慶縣自衛軍指揮部”,王再明任指揮,毛廷燕(曾任國民黨四十九軍營長)、陳英任副指揮,向國輝任政工主任,任輯之(國民黨貴州省參議員、國大代表)任參謀,企圖統一指揮各股匪徒對抗新生的人民政權。

馬敬思被槍殺後,許用權帶著家眷出走甕腳,由國民黨甕腳鄉鄉長何席儒派人護送至黃平舊州。許到舊州後,找到熟人張毓後、張一鳴二人,由二張帶許會見了正在舊州工作的中共黃平縣委書記張玉環,向其彙報了馬敬思被殺事件,要求轉告餘慶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經過10多天宣傳、教育、開導工作和多方面的努力,縣區一部分開明紳士、舊職人員紛紛歸向人民政府。12月下旬,許用權及國民黨餘慶縣政府科長許崇漢、教育科長朱眾康、郵政局長金朱選等10餘人由舊州回到縣城,向人民政府交出了國民黨餘慶縣政府的印章、檔案以及公物,辦理了正式移交手續。根據上級指示,安排許到縣人民政府協助工作,不久許自願回老家安徽定居。靳其箴留任建設科工作。國民黨科長以上其他人員送鎮遠專署學習。至此,人民政權初步建立。

革命向前發展,卻引起了國民黨頑固分子的瘋狂反抗。由於人民解放軍主力入川作戰部隊未回貴州,留置貴州的解放軍主要駐防在重要城鎮和交通沿線,未及佈防邊沿縣城,因此,這夥頑固分子錯估了形勢,以為這是“真空地帶”,公開抗糧不交,組織反革命暴亂,殘害幹部,攻打縣城。

太平區的慣匪鍾志達(曾向人民政府投誠、委任為太平區剿匪大隊長)被陳英、田興雲(國民黨餘慶縣保警中隊長)、毛廷燕等勾結叛變,於1950年2月21日(農曆正月初五)包圍區人民政府和區支前委員會,殺害支前委員拴錫光、鄭雪峰。鍾志達自稱為“黔東反共救國游擊隊”副司令,陳英為司令;以支前委員會作掩護的反動分子田應顯(國民黨縣黨部幹事、中統特務),採取兩面派的險惡手段,一面公開應付人民政府,一面暗中於2月14日至17日在大龍橋頭開會,與石阡縣的匪首“沖天炮”馮國清、施秉縣的匪首劉國臣勾結,自稱“貴州省黔東第一軍區剿匪縱隊”縱隊長。經過策劃,他們於2月28日(農曆正月十二)在滿溪鄉第五保(白泥鎮新寨村)殺害了徵糧幹部黃轉龍、饒東海;3月12日又包圍攻打小腮鄉政府,鄉長顏承貴在激戰中英勇犧牲;14日清晨又攻打縣城,被縣大隊、公安隊以及剛到餘慶駐防的國民黨起義部隊八十九軍三二八師九八二團一齊反擊,擊潰了土匪的進攻。

田應顯一夥反動分子,從攻城的失敗中感到他們要攻佔和盤踞餘慶縣城,必須把三二八師師部和九八二團拉過去。國民黨起義部隊八十九軍有兩個師,三四三師所轄的一〇二八團、一〇二九團分別駐在甕安縣城和猴場(草塘);三二八師所轄的九八二團駐守餘慶縣城附近村寨,九八三團駐守龍溪區,九八四團隨軍部駐守黃平縣的舊州鎮。三二八師師部駐餘慶縣城原縣衛生院和白泥小學(今實驗小學)。他們駐防餘慶的任務,一是整訓,二是協助清剿土匪。由於剛剛起義不久,還沒有來得及進行整訓,只是在該師各級派駐了解放軍代表,部隊番號等一切均原封未動,其部隊的作風,特別是一些舊軍官的反動本質未得到改造。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們頻繁活動,再加上地方反動分子的策反。1950年4月3日深夜,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三二八師九八二團一營營長盧開麟為首,一營軍官為骨幹,糾集7個連一餘官兵於縣城叛變,並將叛部集中於師部後山,全團機槍向師部射擊,意欲挾持師部叛走或迫其不敢前追。

當時,縣委書記姚傳德在鎮遠開會。縣長於振東帶領警衛員、公安幹部劉毓武、張福友等趕去三二八師師部聯絡彙報情況,隨即同軍部軍代表王振揚等13人,率先突圍到黃平縣平溪區請求解放軍支援。因聯絡中斷的縣人民政府其他在家全體幹部戰士,在文廟內嚴陣以待,組成戰鬥隊突圍。率先突圍的稅務局局長朱生不幸中彈犧牲。縣人民政府幹部在突圍不成的情況下,又折回文廟院牆內堅守陣地。次日(4月4日),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為防止再遭不測,且人民政府人員經與師部交涉,採取緊急措施,在掩埋朱生後撤出縣城前往舊州。撤退行軍中,接管幹部胡新民、張屏東、胡青山又被匪殺害。

二進餘慶

九八二團叛變後,1950年4月5日,國民黨起義部隊八十九軍軍部命令九八三團由龍溪移駐餘慶縣城,隨師部撤出餘慶,該團團長蔡世康擅自將其二營留龍溪,抗命不隨師部撤出餘慶。當師部剛一離開縣城蔡就公開叛變。

4月6日,派到龍溪、太平工作的縣區幹部、公安保衛隊隊員和撤退時因聯絡失誤而掉隊的7位同志分別回到縣城。根據地委指示,隨一五〇團二營去黃平縣舊州,行抵一碗水,碰上鎮遠軍分割槽司令員張紹武,張在了解餘慶尚存一百多萬斤糧食後,要二營隨餘慶幹部戰士回縣城。4月7日清晨出發,行抵縣城小城寨和橋寨,發現蔡團企圖包圍回城幹部戰士,並向剛剛撤到東面半山坡的隊伍開槍打炮。經與一五〇團二營首長研究,為儲存實力,決定主動第二次撤出餘慶仍前往舊州,與8日先期到達的縣長於振東等匯合。

縣、區接管幹部戰士撤離舊州後,由於環境很不安定,剛進貴州水土不服又易生病,一些幹部戰士情緒波動。縣委及時做工作,幹部戰士思想有所穩定。並同時用電話向中共鎮遠地委組織部長王富海彙報,王要全體幹部戰士去黃平聽報告,參加整訓。

4月12日傍晚,全體幹部戰士向黃平進發,但途中遭土匪襲擊,又撤回舊州。王富海得知情況後,確定親自到舊州作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4月14日,王富海由黃平縣公安局指導員楊雲福帶兩個班及縣委警衛員徐德運等23人護送,行至離舊州約5公里處的梨樹坳,遭土匪四百餘人包圍伏擊,在突圍激戰中,王富海、楊雲福、徐德運等13名同志英勇犧牲。接管餘慶的幹部戰士得知情況後紛紛表示,決心第三次回到餘慶去,堅決消滅叛軍土匪,為王富海等報仇。

三進餘慶

1950年4月25日,縣區機關幹部戰士接到解放軍五兵團參謀長潘焱的通知後,除老弱病殘十餘人外,其餘全部第三次趕回縣城。次日,縣區幹部戰士聽取五兵團宣傳部副部長康健作《當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要求全縣廣大幹部團結奮戰,粉碎叛軍和徹底消滅各股土匪。縣區機關幹部戰士也進一步堅定了革命的意志,充滿勝利的信心。3日後,五兵團另有任務移防。縣區接管幹部戰士是留在餘慶還是再次撤出,縣委根據當時得到的情報,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白泥區以田應顯為首的土匪已與鎮遠縣孫紹武匪部合夥,且收留了部分叛軍,匪眾擴大到六千餘人,並策劃攻打縣區人民政府,妄圖搶奪被人民解放軍在舊州接收的軍火倉庫大量武器彈藥,活動十分猖獗;以太平為據點的陳英、王福堂匪部和毛廷燕、田興雲、王再明匪部已勾結在一起;叛軍盧開麟、蔡世康仍在周邊活動。匪徒有分有合,分時各霸一方,合時集中攻打各級人民政府。為此,全體幹部戰士無論留在縣城,還是把3個區的幹部仍擺在龍溪,工作都很困難。為了保護幹部,避免不應有的犧牲,縣委決定再次撤出餘慶。並確定隨部隊繞道經草塘、甕安、福泉、馬場坪、爐山到黃平。

四進餘慶

餘慶當時是鎮遠、銅仁、遵義、貴定(今屬黔南)4個專區的結合部,山高林密,道路曲折,重崖疊嶂,公路不通;貴州第一大江——烏江橫穿中部,兩岸懸崖峭壁,稱烏江天險。1950年4、5月份,國民黨縣、區、鄉保武裝和潰散部隊、起義部隊三二八師兩個團的叛軍,相互勾結,武裝土匪勢力十分猖獗。他們盤踞餘慶,利用餘慶特殊地理位置和複雜地形,四處聯結,竄擾鄰縣,致使黔東北一些縣份不得安寧。

1950年6月上旬,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保證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保衛革命的勝利果實,貴州省軍區決定集中一部分機動部隊,抽調一部分機關幹部,組成東西兩個集團,實行重點的重兵進剿。餘慶定為重點進剿縣。東集團指揮部帶領一三六團、遵義隨校、一三八團、一四〇團、一四八團、一五〇團,從甕安、湄潭和餘慶的龍溪三個方向,對盤踞太平一帶的陳英、王福堂匪部組織了鐵壁合圍。6月14日,餘慶縣暫住黃平的接管幹戰150多人,隨同來餘慶剿匪的一五〇團二營,第四次進入餘慶,並按在黃平組織調整的建制,區鄉幹部立即奔赴自己的工作崗位。隨後,東集團指揮部設在餘慶縣城,指揮進剿陳英、王福堂以及石阡的吳登仁、吳河清等匪部。五兵團副司令員尹先炳、參謀長潘焱、宣傳部副部長康健,以及省委組織部長郭超等先後來到餘慶指導工作。在東集團指揮部和省委工作組的幫助下,縣委領導全縣幹部和人民群眾,迅速開展了清匪、反霸、廢債、徵糧和發動群眾組織農會、建立民兵隊、擴大地方武裝等項工作,很快打開了局面。

“四進餘慶”鬥爭的勝利,建立了各級人民政權,餘慶人民進一步翻身得解放,為土地改革鋪平了前進的道路。

節選自:《永久的豐碑——餘慶紅跡》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