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來自:前線客戶端

自古以來,幹大事不論好壞,都離不開一類人,這就是知識分子。

不論是維護統治的一方,還是造反的一方,雙方領頭的一般都是知識分子。比如,唐朝末年起義的黃巢是一個知識分子,曾經留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篇,這詩寫得還是很有氣魄和文采的。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是一個屢試不中的秀才,也是知識分子。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人稱孫博士),放到今天也是個大知識分子。在國共兩黨的陣營當中同樣如此。蔣介石曾經留學東洋三年,也算是喝過洋墨水的知識分子。共產黨的毛潤之先生,雖然是師範畢業,但卻是自修大學畢業的大知識分子。其他的如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董必武……也都是不小的知識分子。多數情況下,即便領頭的不是大知識分子,其手下也一定要有大知識分子。比如說,劉邦是個基層幹部,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的軍師張良卻是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大知識分子。劉備有帝王血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本人有一定文化,但是靠織蓆販履謀生,算一個勞動知識分子。他的軍師諸葛亮則是一個大知識分子。再比如說,瓦崗寨上的軍師徐茂功,水泊梁山上的軍師吳用、公孫勝,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等等,都是大知識分子。這類軍師大多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通天文、曉地理,能掐會算,據說都是文曲星下凡。為什麼幹事業離不開知識分子呢?首先,知識分子有文化、能識文斷字,具備一般勞動者不具備的認知能力。有了文化,就可以“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這是相對來說的,毛澤東同志曾經說,在技術不發達的條件下,這其實是做不到的),而不識字則被看作是“睜眼瞎”。有了文化,可以更好地傳播知識、傳播經驗、傳播技能、傳播資訊,因此有了知識分子,就好像有了能力的放大器。其次,知識分子掌握著較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並且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具備安邦定國、管理社會的能力。要發起一場重大的運動或者革命,就要有運動的綱領、口號和旗幟,有了這些東西,才能夠儘可能的凝聚群眾。鞏固一個社會的統治,必須要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有與社會制度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可以承擔這個使命的也只有知識分子。再次,知識分子有較強的學習和研究能力,這是總結經驗教訓的必須。要幹成一件大事,挫折和失敗在所難免,能否正確地總結經驗教訓,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洞悉事物的本質、深刻總結經驗教訓和規律,沒有知識分子的參與也是不行的。最後,知識分子具備較強的宣傳鼓動能力。得人心者得天下。要爭取人心,就必須重視製造輿論。毛澤東同志說過:“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不論革命、反革命,都是如此。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從陳勝吳廣起義到近現代中國革命,莫不如此。要完成這項工作,同樣不能缺少知識分子。值得注意的是,知識分子的概念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放在今天來看,應該是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那部分學者,但實際上,知識分子在今天也指掌握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人。然而在歷史中,這部分人曾長期不被看作是知識分子。他們擅長的算術曆法、機械設計、工程營造等有時候還被看作是奇技淫巧。近代以來這樣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他們在社會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革命過程中,中共中央就提出必須大量地吸收知識分子。毛主席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中國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他還指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要提高軍隊的文化水平,沒有知識分子的參與,同樣是不可能的。革命如此,建設更是如此。這一點已經被我們幾十年來的社會實踐所證明。某種意義上,我們能否取得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更大的優勢,能否為中華民族復興匯聚起強大力量,取決於我們能否造就億萬高素質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時代的精英,是我們的財富和寶貝。知識分子雖然厲害,但是也是有條件的。當吳用還是個小學民辦教師的時候,也就只能教幾個學生混口飯吃。當諸葛亮還沒有和劉備、關羽、張飛,和成千上萬的士兵結合的時候,也只能是一條臥著的龍。另外,知識分子如果只識得書本知識,沒有社會知識,那麼他的知識就是不完全的。而要成為一個完全的知識分子,就必須參加社會實踐,向社會學習、向群眾學習、向一切行業前輩學習。這不僅不會降低知識分子的身份,相反,智慧的知識分子往往是善於向社會、向實踐學習的人。

總而言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和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將在一定時期記憶體在,並最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產生這樣的趨勢,如知識分子勞動化、勞動者知識化等。大街上的快遞小哥、工地上的技術工人,很可能也揣著大專、本科、乃至研究生的文憑呢。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羅斯福為何下決心幹掉山本五十六?珍珠港之恥早已埋下血海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