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

位於唐山市豐潤區火石營鎮潘家峪村中部

1941年1月25日

滅絕人性的侵華日軍包圍了潘家峪

對手無寸鐵的村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潘家峪慘案”

讓我們走進潘家峪慘案紀念館

追憶慘痛歷史

弘揚抗戰精神

參觀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必看的幾處基本陳列

一是潘家峪慘案遺址。遺址包括西大坑、老槐樹、小鐵門、日軍指揮部、潘家大院、南巖子六處。

西大坑長30米,寬10餘米,周圍是一人高的石壩。當時日本人將村民全部圍到西大坑。鬼子兵怕開槍時人群容易疏散,就臨時改變了主意,將人們趕到了潘家大院。潘家大院是日寇殘殺我無辜群眾的主現場,它分為一宅三院,是大地主的宅院。院內早已佈置好殺人的現場,遍地鋪滿松枝柴草,澆了煤油,院外搭著梯子,鬼子兵端著機槍站在院牆上做好了射擊的準備。日本人一開槍,人們就開始反抗。至今小鐵門上仍留有日本人燒殺潘家峪人民的子彈和刺刀痕跡。老槐樹當時樹高30米,樹上部有個洞,我軍的機密檔案全部藏在這裡,日本人燒莊時,連這棵老槐樹也未能倖免(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年春天,老槐樹又冒出新芽。現在這棵老槐樹已經生長了六百餘年,需四人合抱才能圍過來,並且樹已中空,只剩四周一層皮支撐著,景象可謂壯觀)。南巖子是我32名婦女和兒童的殉難地,慘案發生時,一群婦女和兒童跑到南山坡,日本人搜查發現後想把她們趕進潘家大院,鄉親們誓死不從,日本人就將她們挑死在山崖下,然後鋪上柴草,用火焚燒,令人慘不忍睹。指揮部是日本顧問佐佐木二郎燒殺潘家峪的臨時指揮部,至今仍保持原樣。這次屠戮,共有1230名無辜同胞慘遭殺害。

二是潘家峪慘案紀念館。結合地形的特點,採用不對稱佈局,將主入口設在道路一側,牆上書有原冀東軍分割槽司令員李運昌題寫的“潘家峪慘案紀念館”館名,入口廣場用導向很強的大臺階把人流引向由6米高石牆圍合的半封閉院落,院落中形成一種情緒與空間的轉換,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沿臺階向上主入口樹立一組中英文寫的紀念碑文,表明時間、事情與紀念館建設主題。

內庭院中牆面沉重、封閉,突出其質感與肌理,表現出一種紀念尺度,一種歷史的沉重感,重現歷史片段(一丈高的潘家大院圍牆)。地面由不規則的青石板與卵石鋪成極富衝擊感的“爆炸形”,中心設定枯樹雕塑,整個院落給人一種寸草不生的荒涼感,空曠、寂靜、蕭瑟……觀眾人流由院落進入主館的序廳,再由序廳向下走半層步入表現慘案整個發生過程的一層展廳。展廳頂部均塗為灰色,展廳內全部採用人工照明,在滿足展品照度的前提下,儘量壓低展廳內的照度,採用聲、光、電等展示手段,讓觀眾感到氣氛恐怖、壓抑。二層展廳表現慘案後潘家峪人民及復仇團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的內容。尾廳展示了今日潘家峪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展廳頂部塗為紅色,形成與一層主展廳空間強烈的明暗對比,喻示由黑暗走向光明。步出展覽廳到達二層平臺,觀眾可憑欄遠眺河對面的慘案發生地“潘家大院”的全貌,憑弔死難的同胞,也可以進入放映廳觀看保留下來的珍貴的歷史音像資料。

三是鐘塔。這一豎向構成不僅對整個建築起著控制作用,而且是整個潘家峪村的至高點,鐘塔的另一側面對潘家峪希望小學,寓意“警鐘長鳴”的鐘塔成為整個展覽的高潮。迴盪在山谷間的鐘聲引申建築的紀念主題,警示人們永遠不要忘記發生在這裡的悲慘一幕,更企盼未來世界和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是潘家峪慘案紀念館的建設意義,也是刻意表現的主題。

現在,當年的殘酷場面早已不在,但這份慘痛的記憶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忘記歷史就沒有未來,不記得來路就沒有出路,潘家峪有淚,但潘家峪的人民把昔日的傷口描繪成燦爛的花朵。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潘家峪發展紅色旅遊和綠色旅遊,將農家樂與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有機融合。潘家峪的人民正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幸福的生活。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毛主席被衛兵攔住,彙報稱:門口有個姓毛的要見你!成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