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依山傍水,風景如畫,不僅山清水秀,而且人傑地靈。據說早在兩晉時期就有中原的豪門望族為避戰禍遷居於此,還有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吳王劉綺等人的後代生活於此。

公元1503年,一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就出生在這個鎮的一個小山村裡,在明朝抗倭戰爭中,俞大猷與其帶領的“俞家軍”與戚繼光帶領的“戚家軍”並稱“俞龍戚虎”,為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保護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俞大猷公園

文武兼備的全才

俞大猷的父親俞愛鬆是一名世襲的百戶。儘管有軍職可世襲,俞大猷的父母卻十分重視他的文化教育,俞大猷五歲時便被送到河市的私塾讀書,拜幾位當地名士習文。

為了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俞大猷母親在他十歲時帶其遷居泉州城內北隅(今泉州市區北門街),就讀於清源山紫澤書院。十五歲時,俞大猷考中秀才,與李杜、薛南塘等十餘人,並稱“溫陵十才子”。

俞大猷從小立志做一名經世濟民之人。他認為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須學識與膽略兼備,因此,他特別注意練膽。他在清源山紫澤書院讀書時,常在一塊巨石上練習跳躍,練膽壯氣。現在,該石還在,人們稱之為“練膽石”。

反映俞大猷青少年習文練武及拜師學藝情況的家族世系淵源

俞大猷先後拜明代前期閩學著名代表人物蔡清的弟子王宣、林福、趙本學等人為師,習儒學易。俞大猷還從趙本學處學得“以易衍兵”之法及太祖拳,又師從精通荊楚長劍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劍(棍)術和騎射。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和長期的軍旅實踐,達到了“劍術天下無敵”,自成一派創立了獨具閩南特色的“俞家棍”。

俞大猷還十分善於總結,將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根據俞家棍法,他在戎馬倥傯之際,花了十多年時間,撰成武術專著《劍經》。戚繼光大讚《劍經》,稱其為“千古奇祕”。北京軍事科學院教授、明史專家範中義也曾稱讚說“俞大猷的軍事理論不亞於孫子兵法。”俞大猷還是兵器發明家,《明史》中載其“乃造獨輪車拒敵馬。嘗以車百輛,步騎三千,大挫敵安銀堡”。

俞大猷紀念館中陳列的“俞家軍”水師所用軍艦模型

人民感念的“俞佛”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參加全國武舉會試,獲第五名武進士,升泉州衛正千戶,守禦福建金門所。駐守金門五年間,俞大猷的文治武功深得民心,金門人感念他的功績與恩德,稱他為“俞佛”。

金門當時的民風剽悍、難以治理。俞大猷到金門後,以酒食款待有名望的老年人,聘請名師辦書塾,用儒家思想來教化心中,“導以孝讓,申以詩書”。老百姓有訴訟的,虛心聽取,不需繳納費用,給予公正處理,使雙方信服。經過一系列措施,俞大猷在金門任職期間,沒有百姓到府司去告狀過。

嘉靖十五年(1536年),福建發生大饑荒。朝廷開倉賑濟災民,有些負責鄉村事務的官員乘機編造或者篡改戶籍,冒領口糧。為了讓災民真正得到救濟,俞大猷奉命主持同安賑災事務時,深入各鄉逐一察看災民情況,當場發放票據,讓賑災糧食真正落實到災民手中。《金門志》載“無一人遺,無片刻滯,無鬥釜濫”,受惠者多達一萬多人。

嘉靖十九年(1540年),俞大猷因得罪上司被奪去官職,離開金門時,當地百姓含淚相送。為表達感激之情,金門人為其建了一座紀念亭,又造生祠奉祀他。

俞大猷紀念館展示俞大猷一生的生平事蹟及故事、文物,已被列入泉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俞大猷任瓊州府右參將,以仁政感化海南黎族人民,平息叛亂。他積極推行教化,促進黎族文教發展,減輕黎民徭役,深受黎民愛戴,也稱俞大猷為“俞佛”,並立祠奉祀。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至此後的幾年,俞大猷到浙江寧波、紹興、溫州、台州等處抗倭、禦寇,“浙直海洋千里連捷”,倭患暫息。浙江百姓為紀念俞大猷的抗倭功績,將麗水市蓮都區的一條街道命名為大猷街。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俞大猷率水師追到鎮海口外的倭寇巢穴,使其不敢再犯。次年,俞大猷升調蘇州、松江副總兵,鎮海百姓請留不成,遂立生祠於鎮遠門內,並立碑四方,記載其功績。

清廉自持的忠臣

年輕時,俞大猷奠定了紮實的儒學理論基礎,他一生都在踐行儒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處世原則。他戎馬生涯四十七年立下赫赫戰功,卻因為性格耿直、為人正派、操行清廉,不僅有功常不得賞,有過必遭嚴懲,屢遭陷害,四次被貶官奪蔭,還有一次被捕下獄。

俞大猷身居軍中重職多年,但不貪不佔,屢獲大勝,對戰利品分文不取,按規上繳充公;他從未有過剋扣軍晌、挪用軍費物資的現象,反倒經常用自己俸祿救濟困難士兵。據史料記載,俞大猷受誣下獄時,所有家財不滿百金。

泉州洛江區河市鎮濠溪橋

洛江區河市鎮有一條溪名為濠溪,水深流急。曾有一座木橋架於溪上,方便來往百姓。俞大猷九歲時與父親從此路過,因橋已毀壞,水流湍急、涉水不便,他便立志長大後要重建此橋。此後,他一直牢記重建橋的誓言,但由於一生清廉,直至67歲任一品右都督時,積攢的俸祿才差不多夠建橋。

俞大猷不僅“操履清素,始終不渝”,對自己所帶部隊,也嚴加管束。他的都督府第建於現泉州市區中山北路,旁邊有條巷名為模範巷,因俞家軍駐紮該巷時,嚴格遵紀不擾民,對百姓秋毫無犯而得名。

盡心反哺的孝子

俞大猷是一名忠臣,也是一名孝子。父親只是下級軍官,俸祿並不高;母親楊氏白天忙裡忙外,晚上還在油燈下編織,補貼家用。儘管生活如此清苦,為了讓他受到好的教育,不惜學“孟母三遷”,遷居泉州市區。父母的良苦用心,俞大猷都銘記在心,對父母非常孝敬。

俞大猷從金門被免職回家後,得以親侍在母親身邊盡孝,他與弟弟俞文猷兩人的孝行聞名鄉里。父親去世後,母親楊氏就開始信奉佛教,恰好鄰居之母對佛事十分精通,兄弟倆便常請鄰居之母為母親說佛。俞大猷愛屋及烏,每次遇到鄰居之母,也都畢恭畢敬,以禮相待。

萬曆六年(1578年),俞大猷以老疾三次請退,九月準致仕;萬曆八年(1580年),俞大猷逝世,贈左都督,諡號武襄,一代名將去世。

“才猷兼茂,忠赤獨懷,歷仕三朝,身經百戰,經營四十七年,斬馘二萬五千餘級。功在邊陲,裒然為諸將之首。”致仕時,兵部在覆本中對俞大猷給予了高度評價。

專家之言

泉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蔡飛躍:

俞大猷一生征戰疆場,為了衛國保家立下汗馬功勞,他公務之餘還創作了不少軍事理論著作和詩文。他所著的《正氣堂全集》,字裡行間都散發出正氣。俞大猷一生執著於立德、立功、立言。《明史》中評價俞大猷:“為將廉,馭下有恩。數建大功,威名震南服。”

人物簡介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今洛江區河市鎮)濠格頭村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掃平了為患多年、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戰功累累,常被彈劾,遭到免官,被人冒領軍功,從不計較。創立兵車營,設計創造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術。官授平蠻將軍,死後被追諡為武襄。

著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後人將俞大猷詩詞編成《正氣堂集》。

0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記住!他是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