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歷史上提及康熙大帝都會獲得一致的讚揚,他被認為是歷史上難得的明君聖主,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平定“三藩”,統一了臺灣,抗擊沙俄,平定蒙古準格爾,冊封班禪等。同時在經濟方面停止貴族的圈地,實行更名田,獎勵墾荒,興修水利,整頓賦稅等。

可是我們把歷史的視角再拉大一點,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之間世界正在發生哪些變化?西方正掀起思想啟蒙運動,以及新科技風潮,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以及科學家,孕育了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工業革命。

看看我們的近鄰俄羅斯是如何面對這次大變革?彼得大帝通過改革,在軍事、經濟、政治以及科技領域獲得了全面的進步,軍事方面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經濟方面,同樣是農業大國的俄國,工商業比例大幅度提高到30%以上,同時允許企業主購買整個村莊的奴隸充當勞力;政治上,加強中央統治,剝奪了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以參政院所取代;為促進科技的發展,修建了圖書館、博物館、印刷所等,一舉擺脫了被西方殖民的命運。

康熙對文化的影響

康熙在開疆拓土方面確實功績顯著,但是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王權控制下的大一統秩序,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這和中國傳統帝王沒有實質性的差異,也就是說促進社會進步方面沒有建樹。而且在這個歷史緊要關頭,卻扮演著阻礙者的角色,在邊境上禁止漢人去山海關外謀生,為了保護滿族的發祥地,讓整個東北多年都沒有開發,不但阻礙了東北的發展,而且讓俄帝國攫取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時候,易如反掌。

如果說明朝繼承了蒙古的奴隸傳統,大臣稱呼自己為奴才,到了康熙朝,更是強化了這種“三拜九叩”,以前“臣下”的稱呼都消失,只能稱呼“奴才”。清朝初期,滿清統治者曾經質疑科舉的作用,甚至要取消八股文,是康熙大力提倡宋明理學,而且對朱熹推崇備至,並對孔子實行三跪六叩的大禮。清朝初年堅持讓漢人剃頭,禁止纏小腳,但是到了康熙朝,開恩恢復纏小腳的傳統。

康熙初年嚴禁百姓信奉基督教,許多地區的傳教士被拘,教堂被毀。直至康熙三十六年,才解除禁令,允許傳教士到中國傳教,而10年後,又以基督教不符合傳統禮儀,再次禁止民眾信仰基督教,並且明確規定不歡迎傳教士,凡在華傳教的教士必須領“印票”,才能夠留下,否則遭到驅逐。

康熙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方面,康熙執政前期實行了一些列輕徭薄賦、恢復民生的政策,但是還是延續明朝時期重農抑商的政策。為了抑制工商業的發展,康熙還逐步禁止開採礦山,不論以前開採的還是未開採的,一律不準再開,已經開採的礦山都遭到封閉。

為了保證國家鑄幣原料,只允許雲南銅鉛礦生產,而且也取消了以前“聽民自售”政策,全部由官府包辦。即使開創鹽鐵專賣的桑弘羊,也只是流通環節有官府管控,開採以及出售還是由民間來完成,以提高整體效率,可是到了康熙朝,卻變本加厲,對各環節都實施嚴格控制。

而且對當時的工廠數量、商業規模以及用工人數等,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由於不允許外商在華設立商業,因此在廣州設立十三行進行對外的壟斷貿易,並且嚴格限制進出口商貿,這些都造成了民營工商業的落後。

為了封鎖在臺灣的鄭氏勢力,清朝實施了嚴格的海禁,不但不允許任何船隻下海,而且還頒佈了殘酷無比的遷海令,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謀無生路,所謂的倭寇,大都是沿海居民組成,迫於生計,走向海盜的道路。

1683年,清朝成功收復臺灣,康熙下令開啟海外貿易,但是1716年康熙再次頒佈禁海令,嚴禁商船到南洋貿易,只能對東洋進行貿易。到了乾隆朝,只留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直到鴉片戰爭,通商口岸才逐漸開啟。

海禁不僅僅影響的是對外貿易,而且還切斷了與外界的資訊,失去了科學技術發展學習機會,將自己控制在黑暗匣子裡。海軍一直是滿洲人的弱項,在取得中原後,為了限制民間海軍軍事力量發展,規定了民間船隻大小,不但阻礙了遠洋貿易的發展,也阻礙了自身海軍力量的發展,為日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失敗埋下伏筆。

康熙喜怒無常的一面

康熙有其寬厚仁慈的一面,但是也有專橫,殘忍的一面。《清史稿·徐元夢傳》記載:“侍講官徐元夢因不會射獵,遭皇上責備,上疏辯白,令杖五十,抄沒家產,父母發邊。次日,康熙氣消,令太醫為徐治病,照常侍講。徐求釋父母,才令追回。”

徐元夢因為不會打獵,便遭到康熙杖責,而且全家被抄,要求他父母發配到邊疆。後來康熙氣消了,才把徐元夢父母追回來。而且康熙的喜怒無常,在廢黜太子事件中,大臣索額圖因為是太子的黨羽而被囚禁致死,兩個兒子也被處死,與索額圖有關聯的大臣全部遭到拘禁治罪,很多人沒有交給刑部就處死。

而且康熙對太子疑心非常重,翰林院朱天保上奏立太子,就被刑訊逼供,最後處死,而且所涉及到的官員要麼幽禁要麼處死。後來大學士上疏立太子,也是被斥結黨求榮,讓他趴在宮中的石階上擬稿認罪,後來發配的西北。

康熙對科學的興趣

明朝末年,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康熙此時看到了很多西方先進科技,而且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生物、農藝、工程技術等領域他全都學過,甚至自己都有去實踐過。

南懷仁曾經給康熙上課,就在剛剛清理鰲拜之後,年僅17歲的康熙對天文、數學、幾何每天學習不少於2小時。而且據當時記載,康熙大概學習了2年的時間。南懷仁在《歐洲天文學》曾經描述,康熙學習勤奮,每天除了完成傳統儒家教學,其餘時間都分給了數學。

南懷仁也指出,康熙對西方科學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掌握數學工具之後,經常自己推演天象,而且還經常指出史書當中天文記錄的錯誤。但是康熙僅僅把這些知識當作一種炫耀的工具,比如他下江南的時候,與當時天象官員聊到“老人星見,天下太平”。他當時就指出,老人星在南天,到了江南自然會看到。在場官員無不誠惶誠恐,對康熙佩服之至。

但是這些僅限於他的好奇心,供自己業餘時間把玩的玩意兒,然後藏在深宮當中,沒有察覺到這些科技對整個人類的影響。康熙依然堅持認為,天下最有用的學問是帝王之術,西方科技只能“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

對俄戰爭時期,繳獲的俄軍扳機擊發式火繩槍,康熙讓留下兩支自己玩,剩餘全部銷燬。康熙的晚年,蒙養齋算學館成立的時候,歐洲已經有近200所大學了,每年畢業的學生有1萬多人。牛頓在那一年已經老態龍鍾了,歐洲有10幾個國家都有了自己的皇家科學院。新登基的雍正恰恰還是一個反對西方文化的人,他不但反對傳教士的宗教跟科學,更敵視當時負責蒙養齋算學館三皇子。從此蒙養齋算學館的翻譯活動,研究活動就此終止了。

當然,康熙這些缺陷,與我們文化本身形成的侷限性有關,與中國地理環境的封閉條件有關,中國地處東亞,與西歐遠隔重洋,康熙無緣與西歐新興的資本主義社會相接觸,不可能意識到中國早已落後於世界,他只能按照中國舊有的文化模式生活,他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在本質上與前代統治者並無差別。他所營造的所謂盛世,只能是中國特定環境中的自娛自樂,一種根本沒有前途可言的“繁榮”,且必然走向無可奈何的衰弱。換句話說,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之中,根本不可能產生能將中國社會引向進步的“聖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最新評論
  • 1 #

    其實,明朝就實行海禁。那時明朝和世界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只是沒有抓住歷史機遇。滿清誤國,鎖住大門,愚蠢民族一面,誤我中華

  • 2 #

    千古一帝康熙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把新疆西藏蒙古併入了中國版圖!

  • 3 #

    要就出一本書,來論證你的觀點

  • 4 #

    所講符合實際,並不是二月河之流一味歌其功,好象真是天下英主似的。

  • 5 #

    從滿清入關到滅亡,它對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做過些什麼?

  • 6 #

    康熙的兒子互相殘害就是對他的報應!!!!當然雍正還是個勤政的好一點的皇帝

  • 7 #

    要有歷史辯證的看問題噢

  • 8 #

    你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苛求古人

  • 9 #

    辯證的看問題,更別站在聖人的角度去看問題。

  • 10 #

    天下是他愛咋整咋整關你毛事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的一個親王府內有多少機構和人員為他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