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閩西紅土驕子——賴際發

賴際發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西革命根據地的“農運”骨幹,是福建省農村最早的團組織負責人,他早年加入南昌起義部隊,是長征途中的出色“糧秣官”,是新中國建材工業的奠基人,一生曲折傳奇。今年是他誕辰一百週年,現撰文以此紀念這位革命前輩。

閩西革命根據地的“農運”骨幹

賴際發,1910年10月29日出生於福建永定湯湖龍潭自然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父賴錦標除租田耕種外,兼當吹鼓手。這種職業在舊社會屬“下九流”,社會地位最為低賤,因此他家常受人歧視和欺侮。賴際發到了上學年齡,想上學。但遭到了拒絕,學堂認為吹鼓手的兒子進學堂有辱孔夫子。後來,還是他的好學感動了老師,並答應給學校當雜役,幫老師做劈柴、帶孩子等家務事才進了學校門。此後幾年,他上午讀書,下午幫家裡幹農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他讀書一直十分刻苦,成績一直優秀。他15歲那年高小畢業了。但因家貧無錢,無法供他繼續求學。幸運的是,第二年永定師範搬遷到湯湖。在師範任教的中共黨員吳仰文的幫助下,他入讀師範,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入讀師範後,他又結識了在師範任教的中共黨員阮山、盧肇西。他在這些老師的啟迪、教導、培養下,接受了馬列主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2月,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為適應形勢需要,在中共永定支部的指導下,永定師範組建共青團,祕密發展賴際發、廖國光等學生為共青團員,他們是永定的首批團員。隨即成立共青團湯湖支部,這是永定第一個團支部,也是福建最早的農村團支部。賴際發被選為團支部書記。參加團組織後,賴際發的思想有了巨大的飛躍,從自發革命逐漸走向自覺革命,終生忠誠於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永定縣城。為配合北伐軍的行動,永定黨組織動員、組織師範60多學生參加東路軍,東征廈門等地。賴際發是其中之一。後黨組織將其調回永定,繼續從事學生運動和農村青年工作。

同年冬,縣長韋燕山借支援北伐軍為名,強行增派鉅額捐款。永定黨組織發動群眾起來反對這無理的攤派,利用縣城墟天,組織千人請願運動。賴際發率領湯湖、調吳的青年和農民群眾參加了這次運動,迫使韋燕山低頭,為這次運動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1927年,“4.12”事變後,龍巖、上杭先後發生反革命政變和“清黨運動”。而永定黨組織事先得到中共閩南特委書記羅明關於“應付突然事件”的指示,及時轉入了地下。永定黨組織決定把工作重點轉入農村。賴際發也回到湯湖,以湯湖小學教師的身份作掩護,開展祕密活動,吸收個別農村青年參加共青團,建立了閩西最早的農村共青團支部。組織祕密農會進行抗捐、抗稅、抗糧鬥爭。當時永定遇到自然災害,收成不好,貧苦農民都揭不開鍋了,但地主仍逼佃戶按“業七佃三”的鐵租繳交地租。貧苦農民中都凝聚著強烈的反抗情緒。針對這種情況,在阮山、吳仰文的指導下,他在湯湖一帶發動農會會員和青年積極分子開展反對土豪劣紳、實行“二五減息”、“取消苛捐雜稅”等鬥爭。同時在吳仰文、李立民的領導下,賴際發在湯湖、調吳、官田一帶祕密發展農會和農民武裝“鐵血團”,為永定暴動作了很好的準備。

同年9月南昌起義軍南征廣東經瑞金、長汀到達上杭。永定縣委指示賴際髮帶領幾位青年到上杭向起義軍領槍,並配合起義軍行動,隨軍開展武裝鬥爭。起義軍在三河壩失利後,賴際髮帶領家鄉青年帶著武器祕密回到湯湖,為武裝暴動作準備。

1928年7月1日,震撼八閩大地“永定暴動”爆發。賴際髮帶領湯湖農民赤衛隊參加攻打縣城北門的戰鬥。攻進城的暴動隊伍因缺乏戰鬥經驗,遭到敵人的猖狂反撲,只好撤退。永定暴動雖失利,但給革命群眾以極大的鼓舞,尤其是稔田一帶。永定暴動前,經張鼎丞、鄧子恢指導,稔田鄉、村黨組織均已建立,並組織了數百人的農民武裝。永定暴動後,賴際發回到家鄉和李立民、吳仰文把稔田、湯湖等地的黨團員和農會骨幹組織起來,組織農民武裝推翻當地反動政權,建立蘇維埃政府,賴際發當選為湯湖鄉蘇維埃主席兼赤衛隊總指揮,同時成立“稔田暴動總指揮部”,為暴動作了充分的準備。8月19日張鼎丞率領新改編成立的閩西紅軍第五十五、五十七兩個團開赴稔田。隨即,李立民、吳仰文、賴際發率領稔田、湯湖、調吳、官田等鄉村農民舉行“稔田暴動”。起義群眾擊斃民團團長和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焚燒了地契、債約,開倉分糧,收繳民團槍支彈藥。國民黨上杭縣當局十分恐懼,地方軍閥郭鳳鳴一個加強連加上糾集起來的逃亡民團共500餘人瘋狂反撲。因寡不敵眾,暴動隊伍轉移到永定與上杭縣交界的山區開展游擊戰爭。是年11月,賴際發轉為中共黨員。

1929年1月賴際發擔任上杭稔田區區委書記,後又被選為上杭縣委委員。當年,紅四軍先後兩次入閩。在閩西遊擊隊的配合下,先後消滅了郭鳳鳴等地方軍閥,清除了一些反動地主武裝,解放了龍巖、上杭、長汀、永定等閩西13縣,建立閩西革命根據地,與贛南根據地連成一片,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從此,閩西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同年5月25日,紅四軍開進永定縣城,賴際發和他的戰友在東門橋頭迎接。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朱德,並護送他們到城裡的賴家祠。27日,在南門壩舉行的永定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聆聽了毛澤東、朱德的講話。這對於長期堅持游擊戰的賴際發來說看到了希望,獲得了力量。

還有一事值得一提的,就是1929年,為了擴大赤色區域,消滅駐守上杭的土著軍閥盧新銘部,迎接紅四軍入閩,中共閩西特委和上杭縣委決定集合革命武裝力量攻打上杭城。但上杭城三面環水,城高牆固,素有“鐵上杭”之稱,加上守敵兵多裝備好。上杭地方武裝先後兩次攻城均未果。9月6日朱德率紅四軍到達上杭,經過精心組織,9月19日夜朱德親自指揮紅軍和地方武裝一萬餘人,第三次攻打上杭城,大獲全勝,趕走了閩西最後一個土皇帝盧新銘。

三次攻打上杭,賴際發均有參加,都表現出其過人之處。第一次,為配合攻打上杭城,上杭縣委要派人到城裡和地下黨聯絡,內外夾攻。賴際發奮勇前往。但敵人城門盤查十分嚴密,進城困難。他急中生智,在一位修傘老師傅的幫助下裝扮成師徒順利進城。和地下黨接上頭後,到民團中打聽訊息,分化敵人,宣傳群眾,準備攻城武器等做了許多工作,猶如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的肚子,攪得敵人雞犬不寧。8月19日攻城開始,但攻了一夜沒攻下,只好撤退。27日第二次攻城,賴際髮帶領稔田、廬豐等地赤衛隊員一千多人率先摸到城牆下。但敵軍依靠堅固的城牆進行頑抗。經一夜又半天的激戰,攻城隊伍的彈藥逐漸減少,為減少傷亡,攻城隊伍主動撤退。9月19日朱德指揮攻城。賴際髮帶領赤衛隊員乘黑把竹籮撐到城牆邊,迷惑敵人,敵軍盲目開槍,消耗了大量子彈。為攻下上杭城做出了貢獻。

長征途中的出色“糧秣官”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後,紅軍選擇優秀地方幹部充實部隊。因此,賴際發參加紅軍主力,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到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前,他先後擔任紅十二軍一0五團二營黨代表,紅十二軍一0五團、獨立第四師十團、紅二十二軍一九0團政委,紅一軍團第二師六團政治處主任,第二師政治部民運科科長等職。

1931年,任紅十二軍105團政委,他率部活躍在閩粵邊界,擔任保護紅色地下祕密交通線的特殊任務。1932年臨時中央由上海經香港到廣東大埔,再由閩西遷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黨中央的電臺也經由這條交通線轉移到中央根據地。這些艱鉅的任務,都是賴際發率領的戰士,冒著極大地危險,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穿插於白區之間,順利完成。

賴際發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鬥,打過多次硬仗。他英勇善戰,敢於硬碰;對敵人嫉惡如仇,對部屬親如兄弟;善做思想工作,團結戰士,越打越猛,得到朱德、周恩來等的讚賞。如第四次反“圍剿”中,紅一軍團和紅十二軍三面受敵,在前進途中,前面大山上有守敵擋住去路。賴際發率領的六團負責搶攻敵人的制高點,兩天未能奏效。周恩來親臨陣前對他說:“此山維繫全軍命運。”賴際發同志乘夜帶著一個連輕裝直撲主峰,拂曉前當敵人發現時,他們已接近山頂,硬攻死拚,全連只剩下幾個人,終奪下山頭,掩護主力部隊通過。事後周恩來說:“有什麼樣的幹部就能帶出什麼樣的兵,就能打什麼樣的仗。”

1934年10月賴際發隨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征。出發前兩天,他被任命為紅一方面軍二師供給部長兼後勤部長。任務就是籌集軍需,保證部隊供給。是個十分艱難的任務。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方都是新區、邊地、險口、關隘。人要糧,馬要草,打仗要彈藥,傷員要治療,老弱要照顧,掉隊的要安置。在長征的一年中,賴際發一面行軍打仗,一面要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籌集軍需,有時還要發動當地群眾,打擊土豪劣紳。他克服重重困難,依靠戰友的團結和支援,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紅一方面軍順利到達陝北,做出了重大貢獻。出發前,他就接到命令,要為戰士準備草鞋,每人至少兩雙,這就要準備上萬雙。時間緊,任務重,但他安排的井井有條,原定三天完成,結果兩天半就完成了。搶渡天險烏江,他受命搭浮橋。他率部尋找、購買搭橋所需材料,經過幾天幾夜不停地幹,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以想象的困難,用六十個竹筏在烏江上架起了壯觀的竹排橋,保證了部隊順利渡過烏江,甩開了追敵。經過貴州桐梓時,他率先頭部隊,在當地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巧奪一座官僚的別墅,繳獲一批物資,用來交換布、糧食和藥品,供部隊用。路過昆明西南的湯林縣時,賴際發率部攻下一個敵人據點繳獲了一批罐頭、餅乾、白糖、火腿和雲南白藥,還發現了一個小彈藥武器庫。這些物資解決了部隊的急需。過草地時,他千辛萬苦,尋找青稞,像神農嘗百草一樣,嘗試野菜。讓戰士們的乾糧袋裝滿青稞和野菜。而他自己卻因勞累過度,得了肺病。賴際發為長征的勝利,付出了自己的才智和精力,不愧於紅軍長征中的糧秣官。

太行山中的傳奇人生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129師長為劉伯承。

賴際發任129師民運副部長。黨中央指示129師建立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根據上級開闢“華北地區抗日井岡山”的指示,他受命帶領129師教導團五連一個排先期開進山西榆次。與當地黨組織取得聯絡後,籌建八路軍交通站和八路軍駐榆次辦事處。他會同榆次犧盟會特派員到山西最大的榆次晉華紡織廠,發動工人,組建抗日武裝。榆次淪陷後,賴際髮帶出的晉華紡織廠工人自衛隊200多人和一個排的紅軍幹部和秦基偉帶來的陽泉煤礦工人與銘賢學校的學生約200人,加上正太鐵路工人游擊隊幾十人,按上級的指示合併組成129師獨立大隊,取名為“秦賴支隊”。秦基偉任司令員,賴際發任政委兼晉中地委書記。秦賴支隊在晉中地區十分活躍,很快就發展到四五千人。秦賴支隊配合八路軍主力先後參加粉碎日軍“三路圍剿”、“九路圍剿”等多次戰鬥。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建立和鞏固作出了貢獻。隨後,賴際發任129師後方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任,129師新編十旅政委兼晉中地委書記。1940年8月,他率新十旅參加著名的“百團大戰”。主要擔負突襲正太鐵路,破壞日軍交通運輸線的任務。在新十旅艱苦奮戰下,這條鐵路被搞得支離破碎,為“百團大戰”取得勝利做出貢獻。

“百團大戰”後,日軍採取“七分政治”的新花招,實行“治安強化運動”。特別是1941年日軍推行三次“治安強化運動”,我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人口減少,八路軍兵力下降,財政經濟極端困難,是華北敵後抗戰嚴重困難的一年。在這嚴重的關頭,129師政委鄧小平於1941年4月提出“反對麻木,開啟太行的嚴重局面”的指示。賴際發堅決貫徹這一指示,領導太行二分割槽軍民以武裝鬥爭為主,運用革命的兩手策略,分化、瓦解偽軍,打擊漢奸、維持會。在晉中堅持游擊戰,運用多種靈活方式,利用敵偽間、各據點間的矛盾開展政治攻勢,打破了敵人的“蠶食”和分割封鎖,保衛了根據地基本區,堅持了敵後抗戰,為扭轉不利局面創造了條件。

太行二分割槽,北至正太鐵路,南接太嶽山,西臨同蒲線,東連晉察冀。是延安黨中央聯絡各路大軍和各根據地的通道。太行二分割槽政委賴際發,建立了一支有幾百人組成的精悍的、智勇雙全的武裝交通隊,他們神出鬼沒出入敵佔區。先後護送過許多領導同志去延安參加“七大”;也迎接不少從陝北調往東北、華北、中南等地赴任的領導。以其在晉中的卓越表現,受到劉伯承、鄧小平的評贊:“政治堅定,勇敢積極,刻苦負責”。

新中國建材工業的奠基人

新中國成立後,賴際發任重工業部辦公廳主任、部黨組書記,而後任副部長、部黨組副書記。1956年6月國家建築材料部成立,他出任第一任部長。同年9月他當選為黨的八大代表。在會上,他作《增加建築材料新品種,滿足國家經濟建設日益發展的需要》的發言。

他以充足的理由,闡述了發展中國建材工業的五點意見。受到黨中央和與會代表的重視和支援。

他從1956年出任建材部部長後,就成了這個行業的專任領導。他先後任建材部長7年,在重工業部、國家建委主管建材工作23年。他嘔心瀝血、竭智盡力在中國建材工業戰線奮鬥了三十多年,是中國建材工業的奠基人。

在賴際發的領導下,中國建材工業取得驚人的成就。發展了建材工業體系,開拓了非金屬礦工業,填補了無機非金屬國防尖端材料空白。

舊中國,建材工業十分落後。可說是一片“空白”。僅有為數不多的水泥、玻璃產業,且極大部分集中在沿海一帶城市,分佈極不合理。產量低,品種少,根本無法滿足新中國建立後的建設需要。賴際發走遍大江南北,經過一番調研後,認為建材發展的方向,根據中國的實際,只能先打水泥的主意,發展水泥製品。他提出了發展水泥工業三個思路:一是“母雞生蛋”,即在現有的大中型水泥廠,就地擴建一個新廠;二是“三就原則”,即辦新廠,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使用。這是一個重大的決策,為以後在全國各地建設一大批大中型水泥骨幹企業做出了貢獻。三是“三老三新”,即老地區帶新地區,老廠帶新廠,老工人帶新工人。這些想法列入了“一五”、“二五”計劃。國家建材工業部先後在大同、英德、攀枝花等地建設了幾十個大中型水泥廠,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水泥工業佈局不均衡的局面。現在,大中小型水泥廠遍佈全國,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三位。

在制定“二五”計劃時又補充了新內容,即“三代”。“發展新品種,代替鋼材、木材、棉布,緩和供需矛盾”。在賴際發這一思路指導下,中國“三代”產品迅速發展。如穿梭於江南水鄉的水泥船,伸向四方的鐵路水泥軌枕,遍佈城鄉的水泥電杆等,都是廣大建材戰線廣大職工辛勤勞動的結晶。根據水利、石油、化工、交通、國防的特殊需要,研製成功幾十種特殊水泥。現已有水泥品種五類60種。

賴際發還十分重視非金屬礦的開發和利用。重點非金屬礦大多在邊遠高山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他親自到四川石棉礦、四川丹云云母礦等地爬高山、下礦井,進行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在他的推動下,中國非金屬材料工業從小到大發展起來。

1960年後中國要自力更生搞原子彈、氫彈、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要求建材部迅速研製非金屬新材料。為及時完成這個任務,賴際發從科技研究設計部門、企事業部門即建材院校中抽調專業人才,組成專門的科研機構。他親自抓方案制定,協調組織。在各方面的通力協作下,1965年一大批新型產品通過國家鑑定。供軍需配套用的耐燒蝕玻璃鋼、玻璃纖維、航空防彈玻璃、人造金剛石、特種陶瓷、人工合成晶體等非金屬材料,逐步發展,基本上滿足了中國國防工業技術的需求。今天,中國生產的新型材料已經用在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上。

中國建材工業方面取得的成績與賴際發的努力分不開。在他領導下中國建材工業很快發展到14個專業,上千品種,許多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科研到地質礦山,從施工安裝到產品生產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建立了水泥、玻璃、陶瓷、非金屬等專業科研機構和隊伍,為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打下了基礎。這些都傾注了賴際發的心血。

他對革命和建設諸多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信任,他先後被選為中共八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二、四屆全中國人民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2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賴際發為黨的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為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是實事求是的模範,艱苦樸素的模範,鑽研業務的模範,關心愛護幹部、團結同志的模範。賴際發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黨工作的一生。

參考文獻:

1、齊志文《賴際發傳》

2、賴守仁《中國建材工業奠基人賴際發》

3、秦基偉、楊成武、丁原、李景昭《一貫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賴際發同志》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我們所不知道的周恩來,胳膊永遠放不下,害他的人卻沒有被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