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對於二戰後聯合國的成立,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應該算第一創始人。而與之相似,作為聯合國前身的國際聯盟也是在一位美國總統倡導下建立的,他就是伍德羅·威爾遜,一位被後世譽為“帶領美國取得重大進步可與林肯比肩的一代偉人”。

早在19世紀拿破崙戰爭後,如何避免戰爭維護國際安全就成為歐洲各大國面臨的重要課題。此後,隨著日內瓦公約、海牙公約等一系列國際法的發展,反對戰爭的理念在歐美得到廣泛認同,也為後來國聯的成立奠定基礎。

1889年,英國和法國的和平主義者成立了“國際國會聯盟”,其使命就是用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到了一戰爆發的1914年,這個國際組織已擁有24個聯盟會員,而其架構中的聯盟議會就成為國聯架構的前身。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這在空前慘烈的一戰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享受著工業革命帶來的豐碩成果,歐洲一群工業化國家打了一場“工業戰爭”,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大到難以統計的程度。戰爭期間,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首先提出建立國聯的設想。

對此,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很感興趣”,這位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也正在考慮建立一個國際組織來避免戰爭。1917年4月,針對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和攛掇墨西哥進攻美國,威爾遜終於說服美國人放棄中立立場,一批批美國大兵開始登陸歐洲正式參戰。

加入一戰給美國提供了深度介入歐洲的舞臺,同時也給威爾遜帶來推介美國“普世價值”的良機。1918年初,威爾遜丟擲著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最後一點就是“成立國際聯合組織,各國互相保證彼此獨立和領土完整”。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中,威爾遜親自執筆起草“國際聯盟盟約”,這位美國總統在巴黎足足呆了大半年,為籌建國聯可謂嘔心瀝血。期間的4月28日,44個國家簽訂了經過26次修改的國際聯盟盟約。1920年1月10日,《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這一天,威爾遜主持下的國際聯盟宣告成立。

為表彰威爾遜對世界和平作出突出貢獻,191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這位美國總統。作為國聯執行機構,理事會由美英法意日五國擔任常任理事國。彼時,作為戰爭勝利方的協約國“五強”共同領導世界,國聯“五常”格局就這樣確立了。

然而不久,諷刺的一幕出現了,1920年1月20日,共和黨主導的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條約》,作為條約一部分國際聯盟盟約自然也未獲通過,也就是說,美國人拒絕加入總統一手建立的國聯,這讓身為民主黨人的威爾遜也無可奈何。

當然,這裡面也有英法從中作梗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彼時也不具備與英法爭奪歐洲領導權的實力。就這樣,“五常”因美國空缺變成“四常”,直到1926年德國加入國聯併成為常任理事國,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英法德意日“五常”格局形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沒有加入國聯,美國卻在此後不遺餘力介入歐洲事務,這在援助德國上表現的最為積極。美國在1924年開始實施旨在幫助德國重建的“道威斯計劃”,短短几年時間就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

通過“協調”德國賠償和英法欠美國債務等一系列問題,財大氣粗的美國深度介入歐洲,開始充當領導歐洲的角色。美國目的達到了,身為歐洲大國的德國也跟著沾光,重振經濟後,德國開始尋求政治大國地位,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德國在1926年加入國聯併成為常任理事國。

1933年,日本因拒侵略中國東北遭到國聯譴責,日本人一氣之下退出了這個“歧視亞洲人的歐洲組織”。同年,剛上臺的希特勒因不滿德國被視為“二等公民”而退出國聯。

而義大利則因入侵衣索比亞在1937年被國聯除名。等到二戰爆發時的1939年,國聯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只剩下英法兩兄弟,折騰了一圈,國際聯盟又成了英法聯盟。

身為一戰的戰勝國和國聯的創始成員國,羸弱的中國當時別說國聯“入常”,就連最基本的權益還得不到保障。列強對日本的一味縱容最終引發了國內運動,這也算是國聯對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推動吧。

而作為協約國的另一名“特殊成員”,一戰後的蘇俄是沒有資格參加國聯的。直到1934年,國力日漸強盛的蘇聯加入了國聯併成為常任理事國。

然而,隨著1939年底入侵芬蘭,蘇聯很快被國聯開除,這在國聯“不作為”的26年生涯中實在難得一見。雖然在除名程式上有爭議,但也算國聯在即將走進歷史的最後時刻踐行了反侵略的最初理念。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史海鉤沉:他用胸口頂住爆破筒——扶余籍革命烈士樑士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