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朝代興衰更替,人間桑田滄海,然而,在十幾層樓高的地下,卻有一座千年風霜難以侵蝕的地下宮殿,封閉儲存了一個古老帝國的榮耀、智慧,還有它數不盡的祕密……

地宮外圍的奇觀

提起秦始皇,總是和無數的“第一”及“唯一”聯絡起來,他是名符其實的“始皇帝”,是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皇帝”這個詞,就是他創造出來的),也是當時地球上唯一的大帝國的皇帝。

在世時,秦始皇創下了很多史上第一,他首創的皇權、法律、經濟、文字貨幣及度量衡體系,綿延到了他以後的歷朝歷代。他即位初就開始修建陵墓,死後,他留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蘊藏最豐富的陵墓,總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

兵馬俑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蒼涼的驪山山下,隨著從黃土中探出的陶製人頭俑的被發現,一個沉寂千年的龐大軍團從地下湧出。

當考古工作者努力數十年,終於還原兵馬俑時,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些黑暗中儲存千年的陶俑,其璀璨姿采,幾乎來不及拍照,瞬間就歸於暗淡。原本彩繪豐富的陶俑,出土15秒後就開始失色,4分鐘內脫水、起翹、剝落,突然一下子就由色彩繽紛變成了灰黑色調。現在面世的兵馬俑,都是被氧化後的,原本衣飾豔麗,表面有粉綠、硃紅、粉紫、天藍等十幾種顏色。

殘存在秦俑表面的紫色,被叫做“中國紫”,經考證是幾千年前的人工合成顏料,難道那時秦人就掌握了顏料的化學合成技術?

這個被稱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大奇觀”之一的兵馬俑坑,面積廣達2萬平方米以上。一尊尊兵馬俑模擬人身高,最高達1.8米左右。塑造風格古典寫實,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從泥塑、晾乾、運送到焙燒,兵馬俑是連續製作的,即使在現代,這種工藝也是難以企及的。

七千多披甲執銳的陶俑,加上碩大齊身的陶馬戰車,軍陣儼然,雖是靜止凝固,卻彷彿動地而來,隨時準備迎敵陷陣。二千多年來,在始皇陵地宮的1500米外,他們在黑暗中戍衛著千古一帝。

奇怪的是,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與整座陵園的方向一致,面向東方肅立,這是為什麼呢?

秦銅馬車

上世紀80年代,在深7米的地下,大型秦銅馬車被發現,包括兩乘銅馬車,八匹銅馬、兩個銅御者。它包羅了中國青銅史上所有的鑄造技術以及裝飾工藝,堪稱“青銅之冠”。

一號車,古稱立車又名高車,由3064個零部件組成。車上裝備齊全,有駑機﹑劍﹑盾牌等防衛武器。

一號車上的傘可隨太陽轉動而自由轉動180度,傘柄上裝有雙環插銷,可以靈活輕巧地從車上取下或插上。傘柄中間裝置有短劍,可以防身。一個簡單的傘柄,就創造了幾個世界第一:歷史上最早的暗鎖裝置、最早的沙灘式遮陽傘、世界第一把子母加雙銷釘釦等。

銅馬的籠頭是由眾多小金管和小銀管組成,以子母卯形式環環相連,堪比現代表鏈的精細。秦人如何將熔點不同的金與銀焊接在一起?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由一根根細如髮絲的銅絲製成,用放大鏡觀察,未見表面有鍛打痕跡,對接面合縫嚴密。那時沒有車床、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裝置,用什麼方法制作的呢?專家們利用現代技術,至今也未能將這些細節完整複製出來。

二號車古稱安車,是帶有篷蓋的豪華車,堪比現代的“軟臥車”。分前後兩部分,前室供御者乘坐,後室四周用牆板封閉,供車主人乘坐,前面及兩側開窗,後面設門。車窗以推拉方式開合,出土時,車窗尚能自如推拉。窗板銅片僅厚至0.12到0.2釐米。龜背形的頂棚,為一次性鑄造而成,最薄的地方為1毫米,最厚不過4毫米,此澆灌技術在今天都無法被模仿,秦人是怎麼做到的呢?安車由3462個鑄件組成,許多零件都與現代使用的相似,如此精密的零件,現代也只有精密機床才能做得出來。

兩車均通體彩繪,而且彩繪不只是為了美觀,還有防鏽作用。

青銅劍

挖掘兵馬俑一號坑時,一把青銅劍被一陶俑壓彎了,陶俑抬起後,一瞬間,這把青銅劍竟神奇地反彈變直了。匪夷所思啊,因為這種被稱為“形態記憶合金”的技術,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髮明出來。

始皇陵出土了19把青銅劍,遊標卡尺測量發現,劍身的八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

出土的青銅劍除去土鏽,光亮如新,鋒利得一下竟可以將19層報紙劃破。經檢測,這些青銅劍表面,被發現塗有一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可以使劍身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德國為增強合金抗腐蝕能力,1937年才成功研製了現代鍍鉻技術,美國人是1950年才掌握了這一工藝。

石鎧甲

近年,一個距始皇陵封土200米的陪葬坑被發現,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裡面密集疊壓了上千件石質鎧甲、石胄、石頭盔及披在戰馬身上的石馬甲,都是用切削打磨的青石面製成的。

石鎧甲有護胸的前甲、護背的後甲,還有護肩膀的披膊甲,上下翻動非常靈活,每一石甲片的弧度都不一樣,根據人體不同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圓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個甲片都有方形或圓形的小孔,用扁銅絲連綴在一起,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冑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

實驗發現,手工加工一件有600片的甲衣,需一年時間。那麼如此工藝高超的石質鎧甲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地宮外側就發現了如此之精美豪華的隨葬品,而對秦始皇陵的發掘,目前只佔總體的1%,那麼,地宮內部又有多少寶物?

神祕地宮

在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裡面、在數百座地下陪葬坑中間,就是恢弘神祕的始皇陵墓了。它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格局仿秦都咸陽,朝向是坐西向東。中國古代以朝南為尊,歷代帝王陵墓的格局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選擇坐西向東呢?

《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即116米左右,周邊2100米。但兩千餘年的水土流失,使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還多。最新考古勘探表明:始皇陵墓地宮東西長260米、南北長160米,規模相當於五個國際足球場。始皇陵是豎穴式墓葬,從上至下,最深處為陵冢主室。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

《漢舊儀》記載,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稟報:我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深極不可入”,即深至不能再挖。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那到底多深啊?在《史記》中,說始皇陵“穿三泉”,“三泉”有多深呢?

學界說法不一,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等三位科學家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這一推測被稱“天方夜譚”。國內專家則認為地宮深度在20到50米之間,也就是說,地宮可能距地表以下十幾層樓的深度,高度約五層樓。

如此龐大的地下宮殿、如此深度,秦人如何解決地下水堵塞及滲透問題?

歷史上,關中地區曾遭受過八級以上的大地震,始皇陵墓室沒有坍塌,內部也沒有進水,這種大跨度的無鋼結構,靠什麼儲存得完好無損?

專家們曾用核磁共振,給始皇陵做過一個全範圍的“CT”,發現環繞地宮的一段,明顯能看到有熱反應。這表明,二千年以前的一些設施,至今還在執行,那又會是什麼呢?

暗弩

漫長歲月中,沒有證據證明始皇陵被挖盜過。秦陵地宮的第一道防線,相傳是用沙子在周邊形成沙海,使盜墓者無法透過挖洞進入墓室。

即使越過第一道防線,進入了古老幽深的地宮,也無法確定能否生還。史載地宮墓門內外、通道口等處,都有重重機關,安置有觸發性暗弩,一旦觸碰,預置暗弩就會立即自動發射,射死侵入者,與暗弩配合的,還有陷阱。

兵馬俑坑曾出土過一種勁弩,射程大於831.6米,張力超過738斤,單靠人的臂力,根本無法拉開。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線起來,通過機關使之叢射或連發,就可以無人操作而自行警衛,這是史上最早的自動防盜器,二千多年前,秦人就能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

一個重要問題是:那些暗弩藏在哪裡?如何探明危險的陷阱?如果真的開啟地宮,那些防範入侵的機關現在是否還能發揮作用?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史記》記載,地宮裡“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一種解釋是,地宮墓頂對應當時的星宿天象,人工用碩大的夜明珠及閃耀的寶石,砌築了日月星辰,而地面,則佈滿了水銀灌注的山川河流。

古人的“天文”、“地理”,絕非當今天文、地理學家用現代科學所能臆測的。信神敬神的古人,普遍以占星來預測人世變遷、吉凶禍福,帝王將相以觀天象所得到的神靈啟示,指導國家政事,連普通百姓都通過觀天象,預測自身命運。

比如,史載公元前211年,驚現“熒惑守心”的天象,就預示了始皇帝的駕崩。“熒惑”,指的就是火星,“心”,指的是二十八宿之中的天蠍座,包括三顆星。熒惑守心,即火星停留在天蠍座中間,古人認為這是大凶之兆,輕有戰亂,重則皇帝駕崩。而按照現代人的理解,“熒惑守心”不過也就是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而已。

現在發現的秦帝國全天星臺,綜合了中國古代對天文宇宙的所有觀察,現代人根本無法破譯其中玄奧。比如,秦始皇陵、秦咸陽宮以及坐落在江蘇連雲港的“秦東門”,三者近乎在一條直線上,都是北緯34.2度左右。那時沒有緯度的概念、沒有現代測量儀器,古人如何測出了這條緯度?又如何能掌握如此高精度的地表測量與計算技術?

研究發現,始皇陵封土附近的汞含量,是其它地區的8倍,越往地下,含量越高。更奇特的是,始皇陵內水銀分佈探測圖,竟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疆域圖,有著驚人的相似!

此發現證實,司馬遷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比現代科學家想像的更準確。司馬遷記始皇陵以水銀作為“百川江河大海”,並“相機灌輸”。按字面理解,就是有一種機械,可以推動水銀流動,再用“灌輸”反過來又推動機械運動,往復不已,達到水銀流動不停。

那麼,在幽深的地下,地理呈現宛若秦朝疆域圖,水銀灌注的河流通過機械運動迴圈流動,環繞著皇帝的棺槨,其壯觀玄妙難以想像啊。

據科學推測,地宮中的水銀可含量能在百噸以上,它不僅僅是為了營造江河湖海,而且2000年來一直在蒸發,它產生的大量劇毒氣體,也可以防止盜賊入侵。地宮中瀰漫的水銀氣體還可使屍體和陪葬品保持長久不腐。那麼,如此巨量的水銀從哪裡來的?

如果真是這樣,進入地宮,即使躲過了暗弩陷阱,也難防範撲面而來的有毒氣體。

但這一切也僅僅都是推測而已,真實情況可能完全顛覆我們的常識。

秦始皇的遺體

墓頂是日月星辰,飄搖於水銀的山川河流之上的始皇棺槨會是什麼樣子呢?“冶銅製其內,漆塗其外”,“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是《史記》對始皇棺槨的記錄。如果棺槨真是青銅打造的,那其規模超過司母戊鼎好幾倍,應該是中國體積最大的青銅器了。

始皇帝的遺體,“披以珠玉,飾以翡翠”,頭戴著翡翠製成的頭冠,蓋著珠玉串成的被子。按照推理,西漢女屍都能保護得很好,秦代肯定也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始皇帝的遺體應該也會儲存完好。

始皇帝熟悉道家理論,曾與“萬歲為一日”的外星人有過接觸,他對生死的理解、對時空的認識,肯定與現代無神論者完全不同。

二十多歲就開始求仙尋道的始皇帝,對修道之人非常敬重,他常與道家名人一起討論真人修道之理,“千歲翁”安期生,就曾與始皇帝在嶗山“語三日夜”,暢談修煉養生之道。始皇帝也曾足不出戶待在咸陽地宮裡,一面批閱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許外人打擾。

修煉養生的始皇帝服制丹藥,丹藥是傳統醫學中的一種藥物,服食後能排出體內廢物與毒素,同時丹藥裡也含大量的汞,在體內也有防腐作用。

晝夜光明的地宮

《三秦記》說,“始皇冢中,以夜光珠為日月,殿懸日月珠,晝夜光明”;始皇陵地宮裡還有長明燈,《史記》載,“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長明燈的燃料用的人魚膏,一種說法是以鮫人的油脂煉製而成。鮫人,在《山海經》、《大德南海志》、《元史》、《搜神記》、《述異記》等書中都有記載,據說是東海中一種魚尾人身的神祕生物。

現代科學認為燃燒需要氧氣,但地宮長明燈能永不熄滅地燃燒,也許用了現代人難以想像的方式,這不是不可能。

《拾遺記》記載始皇帝曾召見過宛渠異人,他們的能源非常先進,只需“狀如粟”的一粒,便能“輝映一堂”,宛渠異人,很可能就是現在所說的外星人,他們有可能為秦國提供了先進的科技。

地宮有沒有空間?

當年始皇帝問李斯陵墓修建得如何時,李斯回答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那說明地宮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宮殿,是有外殼的。

但勘探表明,秦陵地宮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墓室內外應該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那麼,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

地宮珍寶有多少?

史載地宮“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以現代人的經驗,是難以想像的,現僅舉幾個史書所涉及的例子。

夜明珠

齊威王跟魏惠王一起打獵時,魏惠王閒聊說,別看魏國比齊國小,但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就有十顆,夜裡,一顆夜明珠就能照亮前後十二輛車子。

魏國被秦國收復後,這些夜明珠就全歸秦國所有了,會不會就在地宮裡起照明作用,懸在秦始皇的墓頂做了日月星辰?

大禹所鑄九鼎

相傳夏朝的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並鑄九鼎象徵九州,還將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刻於鼎上,所以九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是至高皇權統一國家的象徵。

秦朝之後,九鼎就消失了,也許就陪葬於秦始皇地宮?

諸子百家的原始典籍

為保護正統文化、統一原六國的文化規範,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清理了一批騙人行詐的術士與腐儒。但從李斯上書可知,當時秦國所有書籍,包括明令燒燬的,在秦宮都留有完整備份。

地宮裡,很可能就有真正的諸子百家典籍,包括許多上古失傳的典籍,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和《太公陰符》等,這些先秦古籍如果出土,也許會解開許多歷史之謎。

金鳧雁

正史留下秦始皇陵的“黃金為鳧雁”之說,記載墓中有製作精巧的金雁,可以飛翔,幾百年後,一位叫張善的三國太守,還見過這隻金雁。

此事絕非虛妄,在春秋時期,魯班就造出了能飛到天空的木雁,木雁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中國古代的墨子、張衡、韓志和、高駢等,也都曾製造出會飛的木鳥。可以推測,地宮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是今天的電腦遙控都無法相比的。

十二個銅巨人

始皇帝統一六國後,民間的兵器被收繳熔燬。當時的臨洮縣,報稱有十二巨人出現,巨人身長五丈,腳印寬六尺,始皇帝認為是吉兆,下令將熔化的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擺在宮門外。一個銅人就重達二十四萬斤。

秦始皇生前,十二個銅人被放在宮殿前,他死後,十二個銅人也可能放在其陵墓前。

關於始皇陵的歷史記載和傳說,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很多卻被目前的科學探測及考古發掘所證實。所以,用“眼見為實”的實證科學,現代人根本就破解不了始皇地宮的奧祕,而解開這些埋藏於地下的巨大祕密,可能會幫助我們迴歸對古代中華文明的正解。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江海英烈:馮步洲(189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