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說起Murano很多人只是聽說過,也有人沒有聽說過,Murano還有很多迷至今沒有解開

Murano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Murano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Murano古城

1. 地理背景

“Murano”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匈奴列傳》中,在匈奴冒頓單于寫給漢文帝劉恆的一封信中提到:“定Murano、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夾兩盆”,北邊有阿爾泰山,中部為天山,南方為崑崙山,兩個盆地是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Murano就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東緣。

圖2新疆地形——三山夾兩盆

圖3羅布荒原

在中國古代歷史及中亞文明史中,“Murano”不單是指西域諸國時期的Murano國,同時也是一個歷史地理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以羅布泊窪地為中心,北到庫魯克塔格山,南至阿爾金山,東至敦煌,西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廣大地區。

羅布泊窪地是塔里木盆地最低窪的地方,南北兩山阻擋了水汽,氣候特點乾旱少雨,高溫、多風沙。夏季最高溫達50度,冬季乾冷,每年2—6月為風季,8級以上大風30次,六級大風100多次。地貌以戈壁、沙漠與鹽鹼灘地為主。

2. Murano考古歷史

19世紀末至1949年,是新疆考古的探險時期。1900—1901年間,瑞典斯文•赫定率探險隊首次發現了LA古城(即庫羅來那古城、Murano古城);其他較著名的探險發現還有英國人斯坦因1906、1914年兩次進入Murano,帶走大量的佉盧文和漢文文書;1909年,日本大谷探險隊橘瑞超在Murano地區發現了李柏文書;1934年,瑞典人貝格曼發現小河墓地。

中國考古學者對Murano地區的考察活動開始於1927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成員黃文弼先生髮現了土垠遺址。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無人區爆炸成功,Murano成為軍事禁區。1979—1980年間,借中日合拍《絲綢之路》電視片的機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查發現併發掘了孔雀河古墓溝墓地;1980年,中國學者首次到達了Murano古城,發掘了鐵板河墓地、Murano城郊古墓葬等,出土了Murano美女乾屍。

圖41980年中國學者首次考察Murano古城

圖51980年發現“Murano美女”

Murano地區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始於1988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對Murano地區的文物分佈狀況有了初步的了解。

後續較著名的活動有1989、1995、1999年的營盤墓地發掘;1998與2003年,Murano城北彩棺墓、壁畫墓清理;2002-2005年,小河墓地發掘;2008年在小河墓地西北12公里處,發現了小河西北古城;2009年Murano地區進行了特種文物普查;2014—2018年,羅布泊地區開啟自然與文化遺產綜合科學考察;2016年,在孔雀河烽燧群中出土了一批唐代木牘、文書;2017年還新發現了鹹水泉古城。

雖然考古裝備隨著年代不斷演進,但Murano上百處的文物點,主要還是靠考古學者的雙腿行走調查。這裡屬於無人區,風沙大、沒有水、沒有電,環境非常惡劣,考古隊的行李都隨身攜帶,大家走到哪露宿在哪。

圖6沙漠考古隊伍

新疆考古概述

在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之前,西域地區沒有可靠的信史,因此新疆考古也以張騫通西域為時間節點。在此之前稱為史前時期,史前時期又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石器時代,還可以再細分為舊石器時代和細石器時代。

近年,新疆舊石器時代考古獲得重大突破,在吉木乃縣通天洞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出土了帶有勒瓦婁瓦風格的石器,有準確的地層堆積和測年,遺址距今4萬年。

新疆沒有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但我們發現很多的細石器遺存,這種細石器遺存可能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年代距今大約1萬到4000年。

新疆的青銅時代一般認為是距今4000年到至今3000年間,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商到西周;早期鐵器時代為距今約3000年至漢代前,相當於西周晚期到春秋戰國時代。

根據目前考古調查,Murano地區現存大量細石器、青銅時代、漢晉至唐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歷史上總共有四條河匯流聚集到羅布泊中,包括髮源於天山的孔雀河、塔里木河、發源於崑崙山的車臣河、發源於祁連山的疏勒河,但Murano地區發現的文化遺址多集中在孔雀河流域。孔雀河水源豐沛時,Murano地區文化就非常發達繁榮,當孔雀河斷流後,文明就隨之衰敗,可以說孔雀河是Murano的生命河,也是Murano的母親河。

圖7Murano地區遺址分佈

圖8孔雀河流域地貌

近年孔雀河流域考古新發現

1. Murano地區細石器

Murano地區的細石器主要分佈在地表上,石器有細石葉、細石核,質地有矽質岩、瑪瑙、燧石等,石器器型和華北地區非幾何形石葉的加工技術一致,初步推測,年代應該在1萬到4000年前。

圖9Murano地區出土細石器

2. 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代表。墓地分佈在一處大型沙包上,東西長74米、南北寬35米、高7米餘,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

圖10小河墓地位置示意圖

圖11小河墓地

1934年,貝格曼在羅布獵人奧爾得克的帶領下發現併發掘了小河墓地。此前奧爾得克還帶領斯文·赫定發現了LA古城(Murano古城)。

圖12奧爾得克

圖13貝格曼

小河墓地根據遺址中間的木柵牆,可分為南區和北區。考古隊正式發掘前已有很多墓葬被盜掘,我們根據木棺數量統計,發現被破壞的墓葬至少有190餘座,但實際數量應該更多。

根據墓葬埋藏情況,我們將墓地劃分為五層。

圖14第四、五層墓葬

墓葬形制有獨木棺墓、泥殼木棺墓、居室墓、太陽墓等。

依墓主性別的不同,墓葬棺前立木形制不同。女性墓前會擺放塗紅的男根立木,男性墓葬前立有塗黑的女陰立木。木棺呈獨木舟形,用胡楊木製作而成,由側板、擋板、蓋板組成,無底。每座木棺上至少蓋有三張牛皮,我們推測是在墓地附近將牛宰殺後,直接取新鮮牛皮蒙蓋於棺上,這樣牛皮幹了之後才會緊緊地箍在木棺上。

圖15男根立木

圖16女陰立木

木棺內的墓主直接躺在沙地上,頭戴裝飾伶鼬的氈帽,身上裹著斗篷,除內穿一件腰衣外,沒有其它衣服。每人身體右側均放置一件草簍,裡面裝著糧食種子。

圖17女性墓主

圖18男性墓主

泥殼木棺墓總共發現了四座,在墓葬的周圍,栽立有多根變徑木柱,上面捆綁有塗紅色的牛頭,這些牛頭已在外暴晒了4000年,很多已經風化、脫落了。

圖19泥殼木棺墓

揭開墓葬外表泥殼之後,露出了長方形的木框,裡面放置有草簍、蘆葦管、木俑、牛角等。木框下也為獨木棺,四座墓葬墓主都是年輕女性,除隨葬器物相對豐富外,葬俗與其它墓葬完全一致。

圖20泥殼木棺內出土器物

居室墓僅發現一座,而且已被嚴重盜掘。根據貝格曼《新疆考古記》記載,奧爾得克在最初發現這座墓的時候,裡面埋葬了一個年輕女性。我們清理墓葬時,在墓門口發現了50多個牛頭和50多個羊頭,墓葬的四角豎立繪有紅色和黑色S型條紋的木柱,出土有大理石的權杖頭、銅鏡和木雕人面像等遺物。

圖21居室墓

圖22居室墓復原圖象

在墓地沙丘東部,我們還發現大量構成太陽墓的尖木樁,推測在墓地中也存在有該類墓葬。

墓葬隨葬品依性別不同也有差異,男性墓葬前的女陰立木下放有一張弓、三支箭,墓主身著窄條狀造型腰衣,身份地位高的男性墓主,棺頭和棺尾會插一件短矛形木器,我們把它稱為法杖,在胸腹部還會放置大量的羽箭及製作特殊的蛇形木杆和馬蹄形木器;女性墓葬棺前的男根立木上,會捆紮一把用來編制草簍的草束。女性墓主腰衣呈短裙狀,胸腹部還會放置特有的隨葬品,如盛裝植物種子的皮囊及木祖,木祖是由兩個半塊的木片拼成,裡面夾放蜥蜴,外面再纏繞紅色的毛線。

圖23男性腰衣

圖24女性腰衣

圖25馬蹄形木器

圖26木雕的蛇

圖27木祖

我們認為小河墓地帶有濃郁的“宗教祭祀”與“生殖崇拜”觀念。所有的墓葬埋葬時都圍繞著生殖崇拜的觀念展開,木棺是女性生殖器的造型,象徵生命的誕生與迴歸,人從哪裡來回歸到哪去,可重新投胎做人。

圖28木棺

墓葬中我們發現,沒有真人屍體的死者,會以刻有五官的木頭屍體代替,外面再包裹皮革,穿上和真人一樣的衣服,以真人的葬俗埋葬。若墓主身上缺了某個部位,也會用木雕代替,讓墓主保持完整的形象。

圖29 人首木身的墓主人

屍身上撒有大量的植物種子,包含小麥、粟、黍等,我們推測這是一種“交感巫術”,讓墓主可以獲得這些植物種子的生殖力。

圖30死者身上置放小麥、黍、粟等種子

小河墓地乾燥少雨,儲存了大量的乾屍和有機質標本,我們採集帶回了30餘件乾屍,其中包含有著名的“小河公主”,歷經3600年,儲存依然完好,墓主人亞麻色的長髮和眼睫毛都清晰可見,屬於明星級的考古發現。

圖31小河公主

2002到2005年,我們對小河墓地進行了三次發掘,共發掘了167座墓葬,獲得很多珍貴的考古資料和文物標本,被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小河墓地各類遺存為中外考古所罕見,當年除了小河隊的考古成員外,前後有幸親臨現場的學者不過10餘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因此考古隊也主動向上級文管部門建議,在保證獲取墓地全部資料的前提下,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圖32小河墓地獲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 古墓溝墓地與克里雅河北方墓地

古墓溝墓地和小河墓地屬於同一種考古學文化,1979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清理髮掘墓葬42座。

圖33古墓溝墓地

圖34古墓溝墓地出土文物

2008年3月,我們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發現了同屬小河文化的克里雅河北方墓地,東距小河墓地大約600公里。

在克里雅河北方墓地中也發現胡楊木棺,男根、女陰立木及木柵牆。可惜的是,等我們2012年再次前往時,這座墓地已經被整體盜挖。

圖35克里雅河北方墓地

小河墓地發掘後,我們一直在尋找小河人的居住遺址。2016年,在Murano地區獲得突破,在幾處雅丹的背風面中,我們發現了與小河文化同時期的遺址,年代距今3900年。

圖36 考古學者尋找小河人居住地

4. 鹹水泉古城

2017年,我們新發現了鹹水泉古城。

鹹水泉古城位於孔雀河下游北岸的一處黃土臺地上,東南距離LA古城約57.5公里。古城北半部已被羅布泊盛行的東北季風風蝕殆盡,現在僅存西南到東北的牆體,斷斷續續連成一個半圓形。

圖37鹹水泉古城位置

圖38鹹水泉古城殘存牆體

我們根據殘存的牆體復原,推測鹹水泉古城為直徑300米的圓形古城,儲存最完好的一段牆體,長度大約40多米。

圖39 鹹水泉古城殘存牆體區域性

考古學者通過對牆體解剖推測,在修築古城時,先在城基中栽上三排Y字形木柱,在每兩根Y字形木柱間再插上細木棍,Y字形的叉口處,順向搭有橫樑,構成了牆體的筋骨。外排和中排木柱中間填沙土;中排和內排木柱間填膠泥塊;牆體上部橫向、順向鋪紅柳枝,一層層交叉疊放至頂部。

圖40古城平面圖

圖41牆體剖面

在古城附近的臺地上,還發現了五處墓地,其中三處屬於漢晉時期,兩處是青銅器時代。可惜的是,這些墓葬已被嚴重盜掘。

在距離古城北部1公里的一號墓地中,我們清理了三座墓葬,均為帶有墓道的豎穴土坑墓葬,有的墓葬邊長達到五米,墓室內埋葬有幾人到幾十人不等,雖然嚴重被盜,但我們還是在墓室底部清出了陶罐、連弧紋銅鏡、馬蹄形木梳、木盤、弓箭等器物。

圖42 鹹水泉古城一號墓地出土遺物

鹹水泉古城及墓地進行了年代測定,古城頂部紅柳枝測定的年代大約為魏晉時期,而墓地測年為東漢前期。我們認為由於羅布泊盛行東北季風,古城牆體頂部的紅柳枝每隔幾年或者幾十年就需要修復更換,所以古城測年資料為其最後使用的年代,並非其最初的修建年代。

學術界一般認為,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塔里木盆地諸國修築的城池與中亞類似,都是圓形建築,而中原地區的古城形制基本是方形。鹹水泉古城為塔里木盆地東緣最大的圓形古城,直徑300米,修築方式相當原始,結合所處地理位置,主講人主張鹹水泉古城很可能是Murano古城,而原先認為的Murano古城(LA古城),為Murano更名為鄯善後的都城扜泥城。

5. 營盤墓地

營盤墓地位於孔雀河中游,周圍還分佈有城址、佛寺、渠道等遺蹟。

營盤古城直徑180米,修築方式和鹹水泉古城非常相似。

圖43營盤古城

圖44營盤墓地

1989年、1995年、199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營盤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計發掘墓葬122座,發掘成果顯著,入選了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墓葬分為豎穴木棺墓和豎穴偏室墓兩種形制。豎穴木棺墓又可分為“豎穴廂式木棺墓”和“豎穴獨木棺墓”。

廂式木棺多呈四足式,有的外壁有彩繪。獨木棺墓口用木柱封門,木棺由大樹掏挖而成,有的是把獨木棺扣在墓主身上,有的是把墓主人直接放在獨木棺內。

圖45彩繪箱式木棺

圖46獨木棺墓

圖47偏室墓

營盤墓地的隨葬品以木製的碗、杯、盤及弓箭和女紅用品等生活實用器具為主,包含有來自於中原地區的漆器、銅鏡、錦絹等紡織品,也有來自於西方的玻璃器。出土的食物有羊腿、羊肉燜餅及各種乾果等。

營盤墓地最令人矚目的墓葬是編號為M15的一座箱式木棺墓葬,葬具規格較高,木棺外壁繪流雲、石榴花,頂部蓋有獅紋栽絨地毯。墓主面部戴麻製面具,身著異域風格的罽袍,腳穿著毛屐。墓主身份至今未明,有人認為他是墨山國的貴族,也有人認為他是絲路的富商、貴霜的移民或是漢朝軍官。

M15隨葬品有眾多不同風格的外來品,雖然墓主身份成謎,但我們可以推斷墓主身份顯貴,豐富的隨葬品也可證明當時絲綢之路暢行無阻,蔥嶺以西諸國與中原貿易頻繁,營盤城內外想必也是繁華熱鬧的商品集散地。

圖48 M15墓主

6. Murano地區漢晉時期墓葬特點

以Murano地區為代表的塔裡盆地漢晉時期墓葬,因地域、時代的不同,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

塔里木盆地戰國到西漢時期流行大型家族叢葬墓葬,墓室上方有頂棚,一側帶有墓道,在以Murano地區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東緣的墓葬形制一般是凸字形;塔里木盆地南緣墓葬呈刀形,而塔里木盆地西北緣墓葬呈帶柄銅鏡形。此期墓葬特點是埋葬人數特別多,少則幾人,多則上百人。我們在洛浦縣山普拉墓地中發現一座墓葬內埋葬人數多達216人。

東漢至魏晉時期,墓葬從多人葬轉變成為單人葬,一個墓室葬一人,最多不超過三人,墓葬趨於小型化,普遍使用木棺作為葬具。木棺形制既有獨木棺,也有箱式木棺。箱式木棺又有四足、翻蓋等不同樣式,外壁彩繪內容也豐富多彩,有中原地區常見的穿璧、流雲、金烏、蟾蜍,也有異域的佛教圖案。因墓主性別不同,隨葬器物有明顯差異,男性隨葬品是刀、弓箭,女性是化妝品及女紅工具。

圖49Murano地區發現的彩繪木棺

圖50莎車喀群彩繪木棺

圖51男性墓葬出土遺物

圖52女性墓葬出土遺物

在Murano、龜茲等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地區的魏晉時期墓葬中,還發現了與河西走廊一帶形制相同的洞室、磚室墓葬。磚室墓外有照壁,還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獸的漢式磚雕。

圖53庫車晉墓

塔里木盆地漢晉墓葬發掘顯示了其古代遺存既有相對獨立的地域化特徵,同時顯示出兼具多元化融合的特色。此時期西域諸國居民在借鑑了東西方服裝縫製、剪裁的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衣服風格。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都護府的建立,西域開始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漢文化迅速向西推進,典型中原漢式墓葬形制,葬具、喪葬習俗及大量漆器、銅鏡、絲織品等製品的發現,表明了西域地區受漢文化影響逐步增大,顯示出時間久、範圍廣、規模大、程度深的特點,對西域歷史文明程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7. 孔雀河烽燧群及唐代文書

孔雀河烽燧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1座烽燧構成,分佈於庫爾勒市至營盤墓地之間長約150公里範圍內。1896年,斯文·赫定發現孔雀河烽燧群,並介紹予世;1914年,斯坦因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9座烽燧進行了調查;2016年為配合維修保護工程,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克亞克庫都克等烽燧進行了考古調查及試掘。

圖54 孔雀河烽燧群中儲存最為完好的脫西克烽燧

圖551914年斯坦因拍攝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

2016年在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試掘中,出土了眾多遺物,包含有珍貴的紙文書和木牘,文書性質主要為唐武周至開元年間,遊弈所與下轄的各個烽鋪及上級管理機構之間符帖牒狀的軍事文書,內容詳細記錄了與孔雀河沿線烽燧有關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如臨河烽、馬鋪烽、沙堆烽、黑河鋪、豬泉谷鋪、於術守捉、榆林鎮、通海鎮等。文書另見有授勳告身、賬單、私人信札、書籍冊頁、文學作品等內容;出土木牘儲存完整、字跡清晰,內容主要記載烽鋪與遊弈所間計會交牌與平安火制度,關於記載“計會交牌”制度的木牘標本,尚為國內首次考古發現。

從出土遺物、碳十四測年表明,烽燧遺址修築於唐代,我們初步認為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是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築的軍事設施。咸亨元年(670)後,吐蕃控制了青海吐谷渾地區,打開了通往安西四鎮的門戶,焉耆東境在此時已處於唐與吐蕃爭奪的前沿陣地,作為連線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咽喉要地,需要嚴密防守,故在鎮東的孔雀河一線修築各級軍事設施,設定警烽線路。

圖56出土紙質檔案

結語

Murano學是中亞歷史考古的一門顯學。近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孔雀河流域,通過對小河、古墓溝、營盤墓地、鹹水泉古城、孔雀河烽燧群等遺址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穫,推動了Murano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黑人身體素質強壯,為何歷史上沒出現黑人帝國?這三點原因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