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朱貴雕像

朱貴(1779—1842),字黼堂,又字君山,祖籍江蘇南京,朱貴一家世代行伍,清順治年間,他的曾祖父朱志成駐守河州時,居家遷居臨夏。朱貴十九歲到循化考試,中武秀才,21歲從軍。清嘉慶五年,朱貴奉命出征四川,轉戰川、寧、甘省,期間由於戰功顯赫,歷任千總、守備、遊擊、參將、晉寧協副將。朱貴將軍以勇武著稱,帶兵有方、軍紀嚴明,深受群眾擁戴。

《清史稿·朱貴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

1840年6月下旬,英國侵略軍4000人48艘艦船組成的遠征艦隊,從印度洋侵入中國廣東海面,史稱鴉片戰爭。英軍到達中國海面後,對廣州實行了封鎖,但廣州林則徐、福建鄧廷楨嚴加防備,英軍無隙可乘,便繼續北進,進犯浙江。1841年2月英軍由舟山群島登陸,後接連攻佔浙江定海、鎮海、寧波三鎮。朝廷震動,派奕經火速前往浙江督師,命朱貴為金華協副將,率甘軍900多人蔘戰。朱貴抵達浙江,奉命防守慈溪大寶。

《中西紀事》

二月初四早晨,英軍軍艦登陸,數千人直撲大寶山。朱貴沉著機智,身先士卒,多次打退英國。因正面進攻受挫,氣急敗壞的英軍指揮官下令增兵大寶山,分兵幾路同時發起進攻。朱貴腹背受敵,而此時敵軍三艘軍艦已駛進太平橋,直逼山下。軍艦上的英軍用重炮向大寶山轟擊,戰場上一片火海,人員傷亡慘重。朱貴急忙向駐守在長溪嶺的文蔚大營求援,接連三次,文蔚按兵不動,不發援兵。朱貴所領甘軍已在重重包圍之中,情勢萬分危急。朱貴揮舞大刀,率部眾衝入敵陣,連殺英軍數十人。在英軍瘋狂射擊下,朱貴與其兩個兒子血戰十餘小時,以身殉國,部下將士三百餘人傷亡殆盡,最終擊退英軍。英軍也遭受重創,共有4名軍官和400多名士兵被擊斃。夏燮在《中西記事》中記載英軍“載其屍累日不盡,痛哭驚悸,相謂曰:自內犯以來,未有受創若此之重者”。

朱將軍家訓刻石

朱貴將軍留下的家訓,“欲增福壽惟善行,要好兒孫須讀書”,短短十四個字,言簡意賅,指出了教育子孫最關鍵的三個問題:做人、讀書、家教。朱氏家族世代忠勇、報效國家,林則徐曾以“忠規孝矩”四字評價朱將軍父子。自朱貴將軍曾祖父朱志成起七世十八位男兒全部從軍任職,九人陣亡、一人負傷退役,滿門忠烈。朱貴將軍是這個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在強敵入侵之時,他帶領四個兒子全部上陣,集中體現了他將個人及家庭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聯絡在一起的可貴精神。

寧波市江北區朱貴祠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廷將朱貴及陣亡將士葬于大寶山北麓,設祠立碑。朱貴祠又名“高節寺”,俗稱朱將軍廟。朱貴父子的遺骨後由其子朱共南護送回到臨夏,葬於臨夏市東郊慈王村。為表彰朱貴英烈事蹟清政府下詔誥授朱貴為武功將軍,晉封武顯將軍,以總兵例賜卹,並在河州朱貴故居修建了祠堂,巷口立了牌坊,道光帝題贈“忠孝雙全”匾額。據說墓園當時佔地十四點五畝,有石羊石馬等石獸立於墓前。“文革”中墓園所有建築被拆除,墓地被佔為農田。1992年8月該遺址被臨夏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寧波市江北區朱貴祠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軍闖入此人家裡,他用日語破口大罵,日軍高官:打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