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吳有性(?-1661),字又可,明吳縣洞庭東山人,明末醫學家,其先為東山吳巷人,粹於醫。崇禎十四年(1641),南北各省瘟疫(又作溫疫,書名亦同)流行。吳有性乃“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平日所用歷驗方法”,治療瘟疫,並將病理和治療方法總結成“《溫疫論》二卷《補遺》一卷”(據民國《吳縣誌》著錄),創立了中國傳染病學基礎,是中國溫病學奠基人。

溫疫,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講的傳染病,它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傳播,造成流行。溫疫流行時,發病迅速,症狀劇烈,波及人數多,影響範圍大,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國古代的傳染病不斷流行,使大批人員死亡。特別明清兩代更是大量發生。據有人統計,明代276年間發生了傳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間發生了74次,可見傳染病流行之頻繁。

據史料記載,崇禎末年,中國曾經有過一次大瘟疫。乾隆《吳縣誌》記載,吳縣在崇禎十四年、十五年連續兩年大災之後又大疫,是“宋建炎金兵慘掠後,未有此奇荒”。該志卷26《祥異二》稱:“十四年辛巳正月二十日至三月,多大風,揚沙昏蔽天日……五六月,亢旱無雨,蝗來,米價每石貴至三兩有奇。秋初,蝗,復生蝻,禾稼食盡。復生五色大蟲,齧菽,米益騰貴。自四月至冬,比戶疫痢。知縣牛若麟市藥設局,延醫診視,療者什三,死者什七。推官倪長圩與若麟日收露屍,給槥瘞土以萬計。”又云:“十五年壬午春,米貴石至三兩三錢,麥石二兩三錢,民益艱食,流離竄徙,老稚拋棄道旁,城鄉房舍半空傾倒,死屍枕藉……五月十四日,縣西南境大雨雹。嗣後淫潦不止,又大疫。若麟設局施藥,得療者半。”

關於當年大疫的嚴重性,我們可以從乾隆《吳江縣誌》卷37《別錄》的一則記載得到佐證:“諸生王玉錫,字來宣,當崇禎十四年,邑中大疫,死者闔門相枕藉,無遺類,偶觸其氣必死。玉錫之師陳君山父子妻孥五人一夜死,親鄰不敢窺其門,玉錫獨毅然直入,曰:‘師弟謂何忍坐視耶?’乃率數丐者至屍所,一一棺殮之,止有一襁褓子幾死,略有微息,親抱出乳藥得生……”

除了吳江、吳縣,崑山同樣也是大災之年,據《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33《人物十六藝術》記載:“李逸,字斐石,性好佛,尤工畫佛,嘗依《淨土經》畫《九品往生圖》,莊嚴妙麗,窮極相好。崇禎辛巳,歲大飢,餓莩塞路,逸繪《饑民圖》請於巨室,作粥賑之……” 崑山知縣方豪《請蠲逋負疏》稱當時的崑山:“草根樹皮採掘殆盡,雖富家宦族亦以麥粉度日……臣每一陸行,餓莩塞路,每一水泛,枯骨填河,觸目傷心,動輒流涕至廢寢食。說者謂崑山三盡:上戶財盡,中戶逃盡,下戶死盡,殆非虛也。”

中國曆代醫家對傳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視。《黃帝內經》、《傷寒論》、《諸病源候論》、《幹金方》、《外臺祕要》等著名醫著中都有防治傳染病的經驗的記載,但這些記載都不繫統。因此吳有性在大疫面前,不是僅僅繼承,而是有所作為,在不斷的臨床診療中摸索最有效的處方,於是就有了《瘟疫論》的誕生。

據《江蘇藝文志·蘇州卷》著錄,吳有性著有《瘟疫論》2卷、《春生妙術瘟疫論》6卷、《吳又可瘟疫論節要》1卷(清潘道根刪潤)、《瘟疫論補註》2卷(清鄭重光補註)、《補註瘟疫論》4卷(清洪天錫補註)、《瘟疫論類編》5卷、《瘟疫論解》3卷(日本仄山文豹編注)、《瘟疫合璧》2卷(清王嘉謨補編)、《瘟疫發揮》2卷(日本小畑良卓校注)、《瘟疫論私評》2卷(日本秋吉質評)、《瘟疫論辨義》4卷(清楊堯章辨義)、《吳鄭合編》2種6卷(吳有性《瘟疫論》2卷、清鄭奠一《瘟疫明辨》4卷)、《傷寒實錄》《醫門普度瘟疫論(重訂)》2卷(清孔毓禮、龔紹林評)、《醫門普度瘟疫論痢疾論》6卷(孔毓禮評)。

從上述論著看,吳有性《瘟疫論》2卷是有關瘟疫的源頭性著作。《清史稿》卷《藝術傳一》稱:“古無瘟疫專書,自有性書出,始有發明。其後,有戴天章、餘霖、劉奎,皆以瘟疫名。”又云:“崇禎辛巳歲,南北直隸、山東、浙江大疫,醫以傷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歷驗著《瘟疫論》。”經過臨床精心觀察,他認為瘟疫之病因,與傷寒之邪由肌膚表面由表及裡“自陽至陰,以此而深”的傳播有所不同。瘟疫由口鼻而入,“其邪在不表不裡之間”是一種不能見、聞、觸到之“癘(戾)氣”。癘氣不止一種,故稱“雜氣”。某種雜氣可使人患某種傳染病,各種癘氣均有其“特適”性(特異性)。首次明確指出了其傳播途徑可以是看不見、聞不到也摸不到的是空氣,即呼吸道傳播。直到今天,我們對付傳染病的手段無非還是採取防護隔離的辦法,應該還是得益於吳有性的瘟病學說。

《瘟疫論》將瘟疫傳變途徑分為九種:“或表或裡,各自為病;有但表而不裡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裡而不表者;有裡而再裡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勝於裡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裡後表者。其間有與傷寒相反十一事,又有變證、兼證種種不同。”在《瘟疫論》中均“著論制方,一一辨別”。

吳有性敢於破除傳染病因舊說,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創立“癘氣”病因學說,其革新精神,極為可貴。所著《瘟疫論》一書,對豐富溫病學內容,促進溫病學發展貢獻很大,成書未兩年,便刻印傳世,醫家競相翻印,流傳甚廣。康熙間傳至日本,備受推崇。《瘟疫論》是中國醫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已被列為百部《江蘇傳世名著》之一。

吳有性在東山的遺蹟,僅存其以族長身份所立《淨志庵碑記》一塊,落款為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碑被砌在鵝潭廟牆內,今廟毀牆存,此碑尚在。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教科書中國曆代地圖,難得一見,令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