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抗戰時期,發生在河北的一件趣事。

大家都知道1937年爆發的盧溝橋事變,當時河北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馮治安(出生於河北故城),不過隨著日軍的節節南下和大片國土的淪喪,河北省政府主席的位置也讓給了別人。

1938年6月,馮治安卸任,河北定州人鹿鍾麟成了新的河北省政府主席。同時,鹿也兼任著河北遊擊總司令職務,負責在河北敵後進行遊擊作戰。

大城市被佔領,鹿鍾麟自然不能在那些地方辦公,鹿鍾麟的主要辦事機構一度設在了南宮縣(今天的邢臺市南宮市)。加上當時維護統一戰線、同樣在河北抗戰的八路軍也在這一帶活動,南宮一度成了河北地域國共兩黨共同對敵作戰的中心地域。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的沈鴻烈也曾趕往南宮開會,共商大計。

不過,好景不長。國民黨內部本身就是派系林立,加上政見不合以及後來的軍事、政治衝突等原因,原本和諧的局面被打破。

鹿鍾麟以及當時的民政廳長張蔭梧、共產黨冀南公署主任楊秀峰之間各為其政。這三股勢力再加上日偽建立的政權,當時河北一個縣境內,居然會出現四個縣長的奇景。

這裡所說的張蔭梧,河北博野縣人,是抗戰時期臭名昭著的專門搞破壞統一戰線的將領,著名的“曲線救國”就是這個河北人提出來的。

之後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鹿鍾麟雖然貴為省主席,但是畢竟手頭軍隊較少,很難和侵略者對抗。此外,國民黨遊擊作戰經驗不足,也很容易吃虧。最開始,鹿鍾麟的軍隊還能在南宮、冀縣一帶和敵人周旋,後來就不得不向西撤退。

而張蔭梧這類民族敗類則專門搞摩擦,被八路軍領導的愛國軍民打垮。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在河北很多縣的生存空間被逐漸擠壓,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以及愛國基層政權成為河北縣區、市鎮的主要行政力量。

之後不久,這種各行其是、政權林立的局面消失,而河北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對日偽力量的艱苦卓絕的長期抗日鬥爭。

最新評論
  • 1 #

    敵偽頑匪友我,各種勢力犬牙交錯,抗戰難也!

  • 2 #

    敵我頑鬥爭形勢很複雜,都想搶地盤,就看誰的實力強了

  • 3 #

    可以改成縣級幹部,這樣可以避免尷尬。

  • 4 #

    北洋時期一個縣有好幾個縣長的到處是。

  • 5 #

    寫的這麼好 我關注你了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韓國是怎麼佔據濟州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