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踢場子”,也叫砸場子,就是找碴和其他武人較量,將其打敗,使其不敢在自己的地盤活動。其源起多是好事的武人向賣藝人挑釁,攪散他們的賣藝場所,才有了“踢場子”的說法。以後把到教武術的拳場挑釁,把專向武術高手挑戰等主動尋釁的行為都包括在“踢場子”之內了。

“踢場子”在舊武林中是常見的事。論起原因不外乎“拔份立威揚名”。“踢場子”也有規矩,稱作“文踢”、“武踢”。

“文踢”,就是當眾通過“春點”和“點春”盤道,互相詰難,看雙方誰對答如流,誰張口結舌。再是各自講述武藝門道、拳理拳法,看誰一知半解,不懂裝懂。三是講述門派歷史,上輩名人,看哪方影響巨大,哪方輩分高,令輸者丟人現眼。

“武踢”,就是動手較量,看雙方的武藝高低。“踢場子”一定分個勝負,才能算“踢了”,還是“沒踢了”。“踢場子”傷人免不了,但絕不能死人,一旦有人被打死,那就要經官動府,致人死亡者一定要承擔法律責任。

我們這篇文章著重講“武踢”,“武踢”大致有下列幾種。

1、登門叫陣

叫陣的人,多是身懷武功,意圖成名的人。打敗名氣大的武師,是迅速成名的捷徑。被叫陣的人多是名氣大、年紀老、成名早、有地位有影響的武師。

曾有祖孫二人登門李堯臣的武術茶社,指名道姓要和李堯臣比武,那人的孫子雖然輸了,但老者卻贏了。李堯臣心服口服,甘願拜師學藝,結果學到了上乘綿掌功夫。

李堯臣

2、激人自來

這種“踢場子”的人,目空一切,每到一處,恨不得把當地習武人都打服了。這種人往往採用擺擂臺的方式向這一方武人叫陣。

清晚期,一個跑到滄州廟會上投擂的和尚,挑起的旗子上寫道“拳打南北二京,腳踢運河兩岸”。這是明擺著向滄州武林挑戰,用這副對聯激怒滄州高手前來應對。結果是鏢師李冠銘氣不忿前去攻擂,李冠銘大勝。

光緒年間,有個山東人馬永貞,狂妄自大,跑到揚州設擂,張掛出“打遍揚州無敵手”的條幅,激人比武。結果遇高手倉耳子,二人比試力拉貨船。結果馬永貞慘敗。

3、給人拴對

這種做法是第三者從中使壞,對甲說:乙說你武藝平常,經不住他三拳兩腳,趁早關門歇業,散了徒弟。對乙說:甲說你的功夫是師孃教的,稀鬆又稀鬆,打你白玩兒,趁早捲鋪蓋回老家。傳來傳去,兩邊結怨越來越深,終致約定交手比武,分個勝負。

這中間傳話拴對的人心懷鬼胎。淺了的是想看個熱鬧,看個笑話,唯恐天下不亂。深了的是要借刀殺人,利用一方平了另一方,從中漁利。

還有更甚者,能讓兩個門派之間結上“樑子”,挑撥道:某某門派說了,專打某某門派,一打一準。結果造成兩個門派幾代結仇,互“踢場子”,幾代不止。

4、起鬨尋釁

這種“踢場子”的人,類似流氓行徑,他們專欺負老實人,或專揀“軟柿子”捏,專在別人的教拳場子邊上練拳、教拳,給人搗亂,還冷言冷語,冷嘲熱諷,逼你讓出場子,要麼就交手過招,實幹一場。

當年有這麼一位,跑到中山公園一位老拳師的場子邊上搗亂。老拳師有涵養,不滋事,任其自由。可惹惱了一旁觀看的練六合螳螂的老拳師單香陵。單香陵上前與之理論。那人本是來“踢場子”的。既然單香陵出來“擋橫兒”,那自然是話不投機。二人動起手來,那人被單香陵打倒,憤憤而走,從此再未露面。

5、臨時起意

這種“踢場子”往往是被踢者引來的。本來沒有人來“踢場子”,這位賣藝者或教場者,無意中表露出看不起別門別派,炫耀自己武功門派的意思,引起旁觀者甚至路人中習武人的不滿。練武之人多火氣大,涵養差,包容心更差。於是臨時起意,去砸人場子,這種事也是不少見的。

6、惡霸行徑

這一種“踢場子”,多因被踢者忽視了江湖規矩或故意藐視江湖規矩造成,而“踢場子”的人則是地方勢力,地頭蛇、稱霸一方的人。你既然藐視江湖規矩,就是藐視當地惡霸,他自然要來“踢場子”。

這種事又多發生在賣藝人的身上。依舊時江湖規矩,賣藝的每到一地,先要去拜訪當地豪紳,表示要“借塊寶地討些生活”。還要拜訪當地名武師,表示尊敬之意。如果失了這個禮,會被認為欺壓豪強,自然要被“踢場子”。

“踢場子”的結局,大約有這麼幾種:

第一種,輸者甘拜下風,自愧武功不濟,從此隱名埋姓,退出江湖,或是從此收斂,刻苦練功,不再四處招搖。或是從此再也不來此地,免生事端。

第二種,輸者不甘失敗,立志報仇雪恨。從此刻苦練功,希圖捲土重來。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第三種,心懷凶險。為了挽回臉面,出胸中惡氣,糾集團夥,以見不得人的手段進行報復,甚至殺人放火。

第四種,是出現戲劇性結局,就是失敗一方認輸服軟,或磕頭拜師,或賠禮道歉,或結為兄弟。總之,化敵為友,皆大歡喜。

“踢場子”是一種武林惡習。自打新中國成立,這種惡劣習俗幾乎絕跡了。說明武林在淨化,武林人思想在昇華,武林和武林人,越來越文明有禮了。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