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幾期中我們了解過中國的科舉制度,它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制度,是改變普通老百姓命運的通道,也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通道。不過科舉制考試的難度跟現在的高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現在的高考還有人能考不上嗎?幾乎都能考上!

▲高考難度越來越低,越來越普及

可是科舉制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考不上,甚至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考上,從有科舉制1300年以來,平均下來每個朝代也就不到100人能考中,如果現在的高考每年只有100人考上,估計大家早就瘋掉了,可想而知科舉制考試的難度有多大。

可是這麼難的一個考試,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不到千人的小村莊,居然考出了76名進士,在本朝做官的官吏有161位,簡直是逆天的存在,現在的衡水一中根本不能跟這個村莊相提並論,更神奇的是這個村莊現在依然存在而且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它就是位於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的中國第一進士村——走馬塘村。

▲走馬塘村被稱為中國進士第一村

要想深刻地感受到這個村莊究竟有多麼的神奇。我就得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一個古代人想考上進士,他要學習多少年?參加多少場考試?每場考試有多少人蔘加?考試難度又有多大?有關古人科舉制考試的辛苦,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話出自元·劉祁《歸潛志》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首先來說第一步就是你得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冷眼,還要守得住初心。然後自己找個地方苦讀十年聖賢書,條件不好的學子可能還要克服吃喝的問題。而這個階段只能算是最容易度過的基本功階段,就相當於你要學武林祕籍的得先把扎馬步練穩了。

▲寒窗苦讀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現在你已經寒窗苦讀數十年了,覺得自己已經學富五車,可以應付所有的考試了,準備走向考場。走馬塘村76位進士中明清進士居多,我們就按明清時候的科舉制度規則來還原古人考上進士的難度。

▌第一場考試:童試

“童”在古代並不是指兒童的意思,而是指沒有身份的僕人。所以童試的目的就是給讀書人一個身份,你自己覺得已經學富五車了還不行,你還得經過考核才算。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場考試都合格才會有一個新的身份叫做“秀才”,有了這個身份你才算學富五車,才有資格參加下面的考試。童試不分年齡大小,有的人50多歲了還在考童試。

▲影視劇中還原童試考試現場

▌第二場考試:鄉試

經過第一場大海撈魚的童試考試後,如果你順利通過取得秀才身份,那麼恭喜你可以進入下一級考試“鄉試”。鄉試每三年在全國各地的省城舉行一次,一般都是在秋季的八月份舉行,所以也叫做秋闈(音同圍,就是考場的意思)。

主考官都是由皇帝親自委派,每次舉行的鄉試全國參加考試人員大約在十萬人以上,但是隻能錄取前一百名,淘汰率達到1000:1。鄉試第一名叫解(jiè)元,其他人都叫舉人,范進考了一輩子就是考中了這個舉人,然後興奮得瘋掉了,可見難度有多大。

▲范進考了一輩子中了舉人,興奮的瘋了

▌第三場考試:會試

如果連續通過了童試和鄉試,那麼可以說你在古人的文化圈中已經小有名聲了,到了縣衙知縣都得給你搬個椅子讓你坐。接下來你要參加鄉試過後,在第二年春天舉行的會試。會試是全國性的,由皇帝親自委任兩名重要大臣主持,禮部負責落實,之前落選的舉人和新晉的舉人以及國子監的監生都有資格報名。

會試一共是三場,每場要考三天,而且不能離開考場,吃喝拉撒都在一個地方,要連考九天,淘汰率高打90%以上。而且會試只取前三百名,第一名叫做“會元”,其他的考中者都被稱為貢士,如果能夠考上貢士,基本上就萬事大吉了,因為再往下的考試都不會淘汰了,只是給大家排名,成績越好官越大。

▲能夠參加會試的基本上都是優中選優

▌第四場考試:殿試

殿試就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級別考試,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來這場考試是在皇宮大殿中進行。由皇帝親自主持、親自出題、親自評分的終極考試,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

殿試考完以後才統一稱為進士,進士是所有考生的最高榮譽。進士第一名叫做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合稱為三鼎甲。而且這些人的名字都要寫在金榜上,貼到長安門外供世人知曉,從此光宗耀祖。

▲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這裡有一點需要說明雖然所有考試都有規定錄取名額,但是幾乎都錄取不滿,因為考試難度太大,要求太高,合格的人幾乎特別少。國家嚴格杜絕濫用充數,如果今年的考生沒有一個合格的,那就一個也不會錄用,全部回去等下次再考。

現在您知道古人要想取得科舉制考試的最高榮譽進士有多難了吧!是不是能更加體會到走馬塘村居然考出了76名進士,161名官吏是何等的神奇!如果把這些人放在一個朝代,估計整個國家都得聽這一個村的領導了。

▲走馬塘村進士榜

那麼走馬塘村為什麼就這麼神奇呢?

第一,傳承優勢:走馬塘村位於江浙地帶,江浙地帶自古以來就出文人,尤其在朱元璋時期全國的狀元有百分之八十都是來自江浙地帶,後來朱元璋為了考慮其他地區考生,直接頒佈法律條文規定要留出35%的名額給北方人。直到現在的高考狀元也大多是南方人的分數比北方人的分數要高。

第二,習俗優勢: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北方人重武的習俗,北方人認為孔武有力才是真漢子,文質彬彬太娘氣;而南方人的習俗都比較重文,認為崇尚武德是野蠻人的象徵,科教興國才是國家根本。

第三,經濟優勢:南方一直都是國家的中心,經濟發展要遠遠領先北方,而且讀書是費時間費精力費財力的事情。讀書的時候就不能出去掙錢,所以北方人要先解決溫飽問題,讀書環境肯定沒南方人好,所以讀出成績的人數也比較少。

▲江浙地帶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之鄉

所以通過對科舉制的了解和南北文化差異的分析,我們發現走馬塘村怪不得能出那麼多人,完全是因為那裡從古至今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本文參考資料:《中國科舉制度研究》《浙江南北文化差異》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她是清朝最後的格格,活到2004年去世,臨死前說出溥儀不敢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