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目前關於灸量的界定標準尚無規範可循,多數報道均認為艾灸療效與灸量有關,即與艾柱大小、壯數、灸治時間、頻率、療程及患者耐受程度有關,但尚無界定灸法治療有效病症的最佳灸量標準,造成灸法療效的不確定。但不可忽視的是,艾灸灸量的積累,是灸法起效的基本前提。古代醫家重視這個問題,強調在大病的治療中,要重灸。《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說: “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愈”,說明艾灸取效的關鍵在於充足的灸量。

灸量充足與否怎麼判定呢?概括起來說,可通過灸感和灸後反應兩方面的內容明確灸量,並以此評判艾灸的臨床效果。

  1. 重視灸感

先看灸感:灸感是機體對艾灸所產生的反應,艾灸過程中務必讓病人產生灸感,包括溫熱舒適感、風吹樣、蟻行感、溫熱的循經感傳、微汗、肌肉震顫、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等反應。通常,施灸部位可在局部出現溫熱或燒灼感;少部分患者可出現風吹樣、蟻行感;部分患者連續較長時間施灸,可能會有溫熱感循經脈向遠處部位傳導,感傳路線的寬窄與灸量、患者體質有關;感傳所到的部位可見微汗、肌肉震顫,以及某些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如胃腸蠕動、鼻腔通暢等。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同證型、病程的患者,灸感亦不盡相同,而不同的灸感可以判斷疾病的輕重、性質和施灸的劑量。如寒溼嚴重、病程長的患者,其灸感通常不強,或難以出現灸感,此時應加大灸量;而寒溼不重、病程較短的患者,往往容易出現灸感,或灸感較強,施灸時可減少灸量。此外,艾灸時患者若出現難以忍受的的燒灼、疼痛感,提示施灸部位經絡不通,可更換施灸順序,先艾灸其他穴位,最後再艾灸該穴,若異常灸感仍存在,可採用局部用通幽散或局部刃針鬆解等方法,先疏通經絡後再灸。艾條懸灸作用溫和,患者接受度高,臨床運用廣泛,一般來說,單次單穴艾條懸灸的灸量至少需要半小時以上,多者兩三個小時,甚至最多7-10小時,有的持續20小時。

2.灸後反應

再看灸後反應,包括灸斑、灸瘡、水皰等。灸斑是指艾灸後的皮膚色素沉著,一般隨著艾灸時間延長,灸斑呈淺褐色至深褐色的改變。在臨床中,很多患者抱怨艾灸療效不好,此時就可以讓患者暴露出艾灸部位,通過灸斑判斷灸量是否充足,若艾灸數月,艾灸部位皮膚沒有任何改變,艾灸力度肯定不夠,這是灸量判斷的一個客觀指標。另外,古人很重視灸瘡的出現,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有言“凡灼艾得瘡,所患即瘦,不得瘡發,其疾不愈”,認為只有灸後出現灸瘡,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於不出現灸瘡的患者,應加大灸量,甚至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發瘡。然而,由於直接灸形成的灸瘡畢竟會有一些小的創傷,影響患者的接受度,其推廣性並不高,相對來說,艾條的懸灸更受追捧。

4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身體是否可以承受得住?不妨花一分鐘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