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前言:

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等習慣的改變,"上熱下寒證"越來越高發。本文通過上熱下寒的臨床表現、產生原因、調理思路等方面的總結,期望能夠讓大家對上熱下寒有一個更充分的認識。

一、上熱下寒證的臨床表現

上熱下寒證常見疾病症狀表現為明顯的"火熱在上,寒溼在下"的兩極分化現象,故而臨床多表現為上熱、下寒同時出現兩大類疾病。

1、 上熱證臨床症狀 :

熱為陽邪,火性炎上,火為熱之極,故症狀多具有向上、向外的特點,嚴重者多伴有傷 陰動血徵象。

上熱者,病位多熱在上焦心與肺,或頭、面、頸項等處,全身性症狀多表現為心煩急躁,眩暈,頭痛 (多在顳側或巔頂 ),潮熱盜汗或自汗,夜寐艱澀或易醒等。而區域性症狀多表現為面紅,尤易患過敏性皮炎,痤瘡,脂溢性脫髮等症。另常見五官七竅的火熱症,如 目赤腫痛、目昏目澀、飛蠅症,鼻塞、鼻衄,耳嗚、耳聾,口舌生瘡、口燥咽乾、口渴多飲,牙齦腫痛或齒,咽喉腫痛、瘰癧、乳蛾、瘤等,或見面板疾患,如溼疹、風疹、纏腰火丹、肌衄等。

2、 下寒證臨床症狀:

下寒者,寒為陰邪,且多夾雜溼邪、痰飲及瘀血等,囚溼性趨下而粘滯,故病位多見於脾胃、大腸、肝、腎、女子胞等。

臨床多表現為脘腹冷痛,腸鳴洩瀉,腹脹便祕,夜尿頻數,腰膝痠軟冷痛,關節腫痛,下肢抽筋等。女子則多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帶下清稀、宮寒不孕等 。

3、上熱下寒證的危害

上熱下寒證的極期即為"戴陽證",表現為陰陽即將離絕的一系列臨床表現,若誤診誤治,禍不旋踵。

二、上熱下寒證好發人群、時間及地域特點

上熱下寒證的好發人群,以往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因女性容易傷陰耗血,導致陰虛火旺 證較多。然而近年臨床研究發現,本證可見於從嬰幼兒到中年的多個年齡段,且無明顯男女的性別差異。

臨床觀察發現,上熱下寒證可發病於任何時間,但在春、夏兩季,或每日的卯時或午時,上熱證的症狀或體徵表現較為明顯;而在秋、冬兩季,或每日之酉時或子時,下寒證的症狀或體徵表現尤為突出。

上熱下寒證的好發地域,在四季較為分明的中原地區表現明顯,而在四季如春的南方或者四季如冬的北方,往往均表現不突出。

三、上熱下寒證產生的原因

初步研究表明,上熱下寒徵產生的原因與睡眠不足、熬夜過多或房事過度等有關。

1、 體質因素

從患者體質方面觀察,發現本證多見於陰虛體質者。日臨床研究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多有體質遺傳傾向,如母親的體質屬於陰虛火旺者,將這種體質遺傳給子女的概率較高。

2、 生活作息

因電視、網路、手機等現代化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性別的患者,均有熬夜的不良習慣,而熬夜最易傷腎,囚"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通於冬氣"。不按時睡眠,導致腎所藏精氣越來越少,為形成"上熱下寒證"埋下了隱患。

3、 飲食習慣

隨著物質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吃到的自己喜愛的美食,而非適合自身體質的飲食。尤其是在冬季攝人過多辛辣動火發物,而夏季又多食生冷酸涼之品,不遵循 "冬吃蘿蔔夏吃薑"飲食養生規律,有意或無意地違背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成為導致 "上熱下寒證"的又一重要原因。

4、 寒熱失宜

北方的冬季房間大多有暖氣或者空調,不少居民家中的實際氣溫超過25℃甚至達到30℃以上,如此高的室溫環境非常不利於冬季陽氣的潛藏。不少中老年患者還有睡覺前用熱水或藥水長時問泡腳的習慣,導致夜半本應潛藏的陽氣隨著大量汗出而發越於外,阻礙了腎之封藏,促進了心腎不交,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上熱下寒證",這其實也是不少患者夜難入寐或者夜寐易醒的重要外因之一。

總之,正是在多種內、外因的綜合作用下,最終導致心腎不能相交,火水未能相濟,腎水越來越寒,心火愈來愈旺,逐漸形成水虧於下而火旺於上的"上熱下寒"證。而不良的飲食起居或生活習慣,如同"火上澆油"或者"雪上加霜",進一步誘發或加重了上熱下寒 證的發生 。

四、上熱下寒證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上熱下寒證的典型症狀或體徵:有上熱症狀和下寒症狀或體徵同時出現者,若單獨出現一類症狀或體徵,可以考慮排除。

五、上熱下寒證治療的核心思想

1、治療上熱下寒證的難點

目前,西醫針對上熱下寒證的應對方法特別少;對初從業中醫者的診治也造成一定困難。

上熱下寒屬於寒熱錯雜,在臨床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一個方子中同時存在著"寒藥"和"熱藥",用之不當,臨床上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是,療效也會很受影響。

2、上熱下寒證治療的核心思想

上熱下寒證總體治法是"清上"與"溫下"並舉,若單獨使用"清上"法,多可傷及中、下焦陽氣而嘔吐、洩瀉;而單用"溫下"法,又容易損耗上焦陰血而口瘡、鼻衄,故其療效均不及二法同用。

六、中醫食療調理上熱下寒的方法

1、 調理思路:

"清上"與"溫下"並舉。

七、上熱下寒的注意事項

1、重視治療:上熱下寒證在嚴重情況下會產生"陰陽離決"現象,因此需要引起重視,並進行及時治療。

2、耐心治療:寒熱錯雜,證情複雜,臨床治療也不是朝夕可就,需要心情愉悅,樹立信心,耐心治療。

3、良好習慣:忌熬夜傷津、飲食忌辛辣寒涼、平時注意保持寒熱適宜。

參考資料:

1、《"上熱下寒證"證治規律淺談》——新疆中醫藥2016年第34卷第3期

2、《趙志付辨療情志致病上熱下寒證經驗》——北京中醫藥2009年9月第28期第9卷

3、《傷寒論》上熱下寒證辨析——遼寧中醫學院學報第5卷第4期

#中醫食療# #中醫#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美糖尿病協會公佈最佳晚飯時間點,適合國人嗎?聽聽醫生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