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秋分過後,秋燥之氣也越來越濃了。喉嚨幹,眼睛幹,鼻孔幹,嘴脣乾,面板幹,大便幹……

於是,喝水成了此時最熱門的養生儀式。人們給喝水賦予了別樣的意義,各種口號層出不窮:

每天8杯水,能夠促進身體新陳代謝,還可以瘦身晨起一杯水,不僅能給身體補充夜裡流失的水分,還能喚醒身體的活力多喝水能保證大小便通暢,排出毒素想要面板滋潤有活力,就得多喝水多喝水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感覺渴了再喝水,是身體極度缺水的訊號,對健康有害。

但問題是,這五花八門的喝水大法,經得起推敲嗎?

01

每天8杯水,是神話還是笑話?

我們常常能看到,身邊不少人恪守「每天八杯水」的規矩,少喝一口,心裡就惴惴不安;甚至有事沒事就端起水杯一頓猛喝,還生怕出現口渴這個「不利」的訊號;還有健康專家和養生達人一個勁鼓吹大家有事沒事多喝水……

講真,喝水這事過猶不及,所謂「8杯水排毒法」,其實跟給自己下毒沒什麼區別。而且西方醫學也早已對這個觀點闢謠了。

2007年,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的《英國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人們心中的「醫學神話」,其中一篇講的就是「每天要喝8杯水」。

該文章稱,每天8杯水的說法,可能只是源自1945年美國食品與營養協會的一個建議「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 2.5 升水」。

但這個建議後面還補充了一句話,「平時吃的食物裡已包含了大部分水」。也就是說2.5升不止是喝入口的水,還包括吃的食物中的水分。

你要是真的像打卡完成任務似的,每天咕咚咕咚灌2.5升水進肚子,別說什麼排毒了,只能是膀胱受罪,鬧笑話了。

那麼,按照當代醫學營養學的建議,實際上每天應該喝多少水呢?

中國營養學會頒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大家每天攝入1500~1700毫升的水,而且是在每天活動6000步的情形下,這就合理多了。

所以,如果你還是堅信每天八杯水強壯中中國人,那最好換一個小點的杯子,200毫升的小杯就挺好,7~8杯水的量正好符合膳食指南的建議。

02

沒事多喝水?喝出問題別後悔!

雖然「水是生命之源」這話不假,但並不是生命之源喝多了就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啊。

要知道,水也是需要消化代謝的,既然需要消化代謝,那就需要臟腑運化。這跟吃飯一個道理,再營養再貴重的食品,一要適合你,二要能被運化,才能真正滋養到你的身心。

要是不管不顧的多喝水,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種情況,身體運化功能正常,陽氣充盈,飲入的水會被代謝成尿液、汗液,然後通過增加排尿、排汗等方式排出體外,喝的越多,排的越多。

這樣一來,既加重了胃腸、膀胱、腎臟代謝的負擔,又會導致體內津液的大量流失,反可能導致乾燥、上火的情況更加嚴重,真是得不償失。

另一種情況,身體運化功能失常,陽氣不夠用,飲入的水既沒有辦法被有效代謝,也不能及時排出,導致水飲內停、溼邪積聚,搞得自己「一肚子壞水」。

久而久之,還會使人出現臉黑腫脹、頭暈目眩、咳喘有痰、精神萎靡、心下脹滿、消化不良、腹冷腹瀉、腸鳴水聲等表現,甚至出現心悸、抑鬱、積液、腫瘤、關節腫痛、前列腺增生等問題。

那麼「生病多喝水」呢?這個奇葩觀點,在1800多年前就被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就批評過了:

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複數也。

那些不知曉疾病的人,只是聽說喝水病就能自己好,有點小口渴就強迫自己狂喝水,這樣釀成禍害的事例不知道有多少。

前些天一位女生在群裡求助,虛胖,胃口極差,常年大便不成形,姨媽量少還有痛經,細問之下,才知道是雷打不動每天八杯水的忠實擁護者。

舌象是這樣的:

舌胖舌淡苔薄白,舌面偏溼,還是花邊舌。這脾胃又虛又溼的都成啥樣了……那些指望著每天狂喝水就能強身防病、增強抵抗力的人,長點兒心吧!

03

脾胃寒溼?建議你喝點「湯」!

就像上面這種脾胃虛寒的舌象,其實不止是喝水過頭的人會有,還有生吃果蔬的、斷食瘦身的原因,不注意保暖、愛吹空調的人也很多見。

脾胃虛寒不僅表現在舌象上,還往往有這些症狀:

腹脹吃得少,容易腹痛、喜歡溫暖、喜歡捂著肚子,大便很稀;吃寒涼的,或一冷一熱的食物,或肚子受涼,很容易拉肚子;有小肚腩而且減不下去,摸上去比其他地方溫度低;臉色發黃發灰、暗淡無光,而且嘴脣也偏淡,嘴脣周圍發黃;整個人火力不夠,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嚴重者浮腫,小便不通暢;女生還可能伴有白帶量多清稀。女生有宮寒痛經、月經量少、顏色暗血塊多。

那麼問題來了,脾胃虛寒成這樣了,要怎麼才能讓脾胃暖和強健起來呢?

仲景先師在提醒我們盲目喝水有害的同時,在《傷寒論》也給出了答案:理中湯。配伍也是大簡大明的:只有人蔘、白朮、乾薑、炙甘草四味藥。

其中,人蔘、乾薑、灸甘草都是食藥同源的食材,但白朮燥溼之力大,有一定偏性,作為湯藥用來治病好,但不宜作為日常飲用的小藥茶。

所以中醫老師以理中湯原方為基,把白朮換成了茯苓,這樣既能溫暖脾胃,也不會太燥,做成小茶包,

方便脾胃虛寒的朋友日常也能沖泡著喝調理身體。

茯苓主要是祛溼之用,與偏燥的白朮不同,茯苓的性子很平和,搭配乾薑溫中驅寒,就像上面出太陽暖暖的,下面又在清理溼氣,專門給脾胃減負。

人蔘、甘草是補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氣,脾胃的寒溼清理之後,就需要補充能量,讓脾胃恢復健運。

理中湯進到虛寒的脾胃裡,就像冰雪遇到熱水一般,都化開了。喝1~2周,就能感覺肚子裡有個小火爐在慢慢升起、肚子暖暖的、身體暖暖的。有些人胃口變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這些都是脾胃功能變好的表現。

還有一個外治法,也是專門對付脾胃虛寒的問題,來自南懷瑾老先生的著作《我說參同契》裡的灸臍方。

用桂圓肉一顆,花椒六、七顆,加上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時挑一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裡就行了。

不要小看肚臍,肚臍會吸收的。肚臍有個孔,我們在孃胎裡頭的飲食、呼吸都靠這個肚臍連到媽媽。所以把這個藥放在肚臍,用橡皮貼把它封住去睡覺,比溫灸器還要好。胃病也好,各種病都好,老年人的身體絕對保健康,身體需要就吸進去了,不要的它不吸。這樣就會水火交感了,繼續二三天後,早晨起來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幹啦,腸胃病都會好了。

04

《黃帝內經》裡的喝水原則

既然多喝水怕傷,少喝水怕燥,究竟怎麼喝水才對呢?其實《黃帝內經》裡早就把答案告訴我們了。

《素問·上古天真論》是內經的第一篇,講的就是養生的大宗旨,裡面提醒我們要「食飲有節」。顯然,不僅吃要有度,飲也應當「有節」。

怎樣才能做到飲水「有節」」呢?做到下面這五點就好:

不渴不飲

飲必溫熱

小口慢嚥

少量多次

止渴即停

「不渴不飲」這四個字一定會讓很多人疑惑,不是說等渴了再喝水,是身體極度缺水的訊號,對健康非常不好嗎?

其實,當人感覺到渴的時候再補充水分,恰恰順應了身體的需要。這個時候,臟腑已經做好要運化吸收水分的準備了,這樣喝進去的水才能被充分利用起來,最大程度地轉化為身體的一部分。

整部內經,都告訴我們調治身心要順勢而為,而不是大家都照著固定死的指標去生活。畢竟很多時候,身體的本能比大腦形成的後天意識更加敏銳直白。

如果是一整天忙得想不起來喝水,或者根本就感覺不到自己渴的話,倒是可以給自己設定幾個提醒的鬧鐘,每隔3~5小時,就遵照上面的原則,讓自己喝一些溫熱的水。

如果非要在一天當中選最佳的喝水時間,建議還是在上午九點到晚上七點之間,此時人氣在陽,更便於水液的運化。

尤其是下午15~17點,膀胱經氣血旺盛,喝水補水的話,這個時段最佳,可以適當多喝些。

06

渴了就喝喝了還渴,怎麼破?

如果總是覺得自己口乾舌燥、喝再多水都不管用,又該如何是好呢?

一種情況,不幹而渴,單純覺得口乾面板幹,但喝水多了又脾胃不舒服,還經常大便不成形,嘴巴黏黏的,痰多。這是人的陽氣衰微,所飲之水無法化為津液滋潤身體,反而會變成水飲痰溼滯留體內的緣故。

這樣陽虛溼重的體質,上文我們提到的理中湯+臍灸法就能很好的調治。

另一種情況,是整個身心焦渴難安,不僅口乾舌燥,還容易上火、便祕,手腳熱,心情也煩躁。這是身體內火熾盛或陰津不足的緣故,熬夜、愛吃辛辣油炸、運動過量出汗過多等因素都可能導致。

這個時候,光喝水是是補不上的,有虛火要清,有燥熱要潤,還需要益氣,讓津液有能量去輸布,最後得把肝腎補養起來,讓身體的水源源不斷。

針對這種陰虛內燥的情形,配伍了一款「甘潤茶」,由桑椹、山藥、覆盆子、桂圓、決明子、黃精、枸杞組方而成,可以自己到藥方搭配一下,商城也有現成的茶包。

如果你常常熬夜、無辣不歡,或者本身體質就偏陰虛,氣血虛、肝腎弱,虛火蹭蹭的冒,那喝水真的不如「喝茶」,幫你清虛火,生津液。

桑葚滋肝腎,充血液,祛風溼,健步履,息虛風,清虛火;黃精能補益到腎陰,補充先天之本的能量;配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再用山藥健脾益氣、補肺益腎 ;龍眼肉補心脾,益氣血,可以說先天、後天一起補了;特別新增覆盆子,益肝腎、固攝陰液,補腎水還得讓身體能固攝住,才有最佳的效果。

還是讓喝水迴歸到喝水本身吧!畢竟,連喝口水都能把自己喝出毛病來的,縱觀自然界也就只有人類了。

放下8杯水的標準,也不賦予排毒潤膚的意義,不渴不飲,飲必溫熱,小口慢嚥,少量多次,止渴即停。不額外增加臟腑負擔,再調理好肺脾腎,提高人體對水分的運化吸收能力,這遠比一味提倡多喝水來的更智慧。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養生說法各不相同,養生到底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