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秋分時節,晝夜平分,寒暑相易,天氣由溫轉涼。

秋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

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多見溫燥;秋分之後,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秋分是養生的關鍵階段,關係到整個冬天的健康狀況,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鍼灸推拿康復科朱偉教授介紹,秋分養生需要注意“四防”。

1. 防秋涼,做到起居有常

秋季天氣寒熱多變、多燥,重在養肺,使陽氣收斂。

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轉向收藏,人們應該早睡而順應陰精收藏。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指秋天氣候轉涼,遇涼不宜過多添衣,適當秋凍是一種有效的養生方法。

但是年老體弱者,需及時加衣保暖。

2. 防秋燥,注意飲食清潤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講究陰陽平衡,忌盲目大補特補。

針對秋燥,秋季飲食宜少辛增酸,酸入肝而主收斂,適當食之以養陰潤燥;

可多喝溫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生津潤燥;

少吃辛辣煎炸之品,避免辛辣助燥傷陰。

3. 防秋乏,適當增加鍛鍊

秋季運動鍛鍊要因人而異。

青壯年可爬山、打球等,老年人可散步、打太極拳、八段錦等,根據個人情況來制定運動計劃,適當增加運動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避免過量運動,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增加疲勞感。

4. 防悲秋,注重精神調養

秋季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景象,容易使人觸景生情,尤其是老年人難免會有淒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鬱之情。

建議多到戶外參加登高望遠等秋遊活動,心曠神怡,消散不良情緒。 

秋季養生,最主要的就是要養肺——滋陰潤燥,使得肺臟不被秋季的燥氣所傷。

除了注意飲食、活動、起居外,朱偉教授教大家兩個肺經的重要穴位,平時按揉,有助秋季健康養生。

1.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橈側,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有肅降肺氣、清瀉肺熱、涼血止血之功效,臨床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失音、咽喉腫痛、胸痛等病症。

2.中府穴:在胸前壁外上方,鎖骨下窩外側,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

有止咳平喘、清肺化痰之功效,臨床上用於治療咳嗽、氣喘、胸痛、胸中煩熱、哮喘、肩背痛等病症。

自我保健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壓該穴,點按、揉按均可,以區域性感覺酸脹為宜,每次每穴按3-5分鐘。

朱偉教授提醒,以上養生方法適用於健康人群養生保健和亞健康人群自我調理,如有相關疾病者,需要及時就醫。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抑鬱症會導致失眠?沒錯,大多數抑鬱症患者都有睡眠障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