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秋天到了,開始降溫了,就嘮嘮秋天該怎麼養生。

夏天屬火,易受火邪,另外外熱內寒,還要注意寒溼之邪的內侵,總體上把握的重點在養心——“心靜自然涼”。

秋天則屬金,秋燥、秋涼,最容易侵犯的就是“金”髒。肺屬金,乍冷忽幹,涼燥犯肺,燥邪傷津,肺的功能就容易失於調達。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杏仁、南瓜、枇杷、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增加豆製品,另外,避免過食肥甘厚味滋之物。

虛寒體質的人更得注意少吃生冷水果,養護脾胃。人和人體質不一樣,別被所謂“維生素”忽悠,自己得學會讓自己的身體、腸胃直接去感知是不是適合,吃進去難受不難受。如果還沒吃就犯憷,或者吃進去就不舒服,那對身體就弊大於利。事實上,大多數人體質都是寒性或有寒性的一面,特別是過了三十歲。

我也接觸過這樣的病例,二十多歲小夥子,家裡條件不錯,母親大學老師,“水果維生素”思維,每天早晚都給配備一大盤水果(每天五種),長期吃,天天吃,這樣吃了三年,把胃給吃壞了,消化不良,到後來有嚴重的全身症狀。

維生素不是不好,能不能真正吸收才是大問題。不尊重自己身體與自然的規律,得不償失。

人與大自然是互動一體的,季節變換、內外協調、身心細膩的應激反應什麼的,都必須得有一顆敏感的心才能感知到。養生、中醫等等最關鍵也就是籍著這樣敏感的心,觸碰、了解、融入一種中中國人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和拋開頭腦直接以身體、直覺去感知的生命狀態。

我奶奶不識字,但活得自然,經常有“燙傷使鹼、口瘡抹鹽”、小孩子受驚了胡擼胡擼叫叫魂兒等等信手拈來的土法子,頭疼腦熱小病小災的還就往往應手而愈。相信不少老人,也有這兩下子。這還偏得是上點歲數,經了苦難磨礪很多都放下了,活舒坦了活通透了才能有的狀態。這裡面絕不僅僅是那點醫藥知識抑或生活經驗,這裡有著一份平實落地的“大安閒”,無形的踏實與樂觀,和它們透脫出的信手拈來的隨順和自在。滋味兒得往深裡慢慢品……

說到踏實樂觀,秋天最需要這種心態了。《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容平是什麼,一種從容、平和、安寧的心境。從容不迫,就是沒有壓力。並不是不認真做事,而是“物來好應,事過隨流”,儘量不掛事的超然。事情站高些轉換視角,望遠些突破視域,有時只是世界觀——看世界的角度拔高了一點,維度和向度就完全不同,你會發現過去所斤斤計較或者牽腸掛肚的某些牽纏糾結,完全不成為問題。一時,豁然脫落,悉皆消隕,煩惱頓斷,一身輕鬆——真像灑家的那句詩——“心空無芥子,隨境納秋涼”。體會過一次,便知世界通泰,本來安好。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在等那樣一個時刻吧,等待那樣一種蛻變後的“嬰兒重生”——經了種種打磨摧折後的純真、樸素、坦蕩、包容與每時每刻的清新——心靈的年輕。

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隨機應變,該到哪步說哪步,水到渠成——這境界雖然高遠,我輩不容易做到,但得知道個方向。真這樣了,也就日趨平和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永遠是正能量,積極的心態。心態好了,心花他會開,清風她自來。

為什麼秋天尤其要注意、修行這樣的心態?因為悲秋,“天人合一”實際的體徵——秋天一片肅殺之氣,萬物蕭索,人的陽氣也從夏天的往外蒸騰,日漸向內收斂,像樹木似的拋開不必要的累贅,減負,以迎接日益寒冷惡劣的外部環境,維護內在最重要的生機。在這個過程中,內外交攻,陽氣回縮,就容易拘閉不暢達,人的心情也容易悲觀、抑鬱,苦悶……凡事消極往壞處想。

那天還有個病人詢問,怎麼最近沒發生什麼特殊的事情,心裡老是有些鬱悶,心口發緊,悲從中來。我說不用擔心,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人的氣脈收緊,再加上氣溫驟降消耗陽氣,弱一些的人就會身心多少受些影響,總得有個適應的過程。樹不是還要掉些葉子呢嘛?秋悲秋悲,就是這樣子,有些身心的小調整,適應好了,無關大礙。

適應的方式就不僅要知道秋天的這些規律,心裡面更要開啟,也要有一些適度的身體鍛鍊,身心開朗,明媚Sunny,既保持陽氣的舒暢又不至於過度損耗,微微見汗,不要大汗淋漓為宜吧。

—————————————————————————————

通常,筆者寫這樣一篇文章平均用時四五個小時,如果您覺得還不錯,請鼓勵鼓勵,幫忙轉發,也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受益。謝謝!

美好,只是因為打開了心與心的通道。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抗抑鬱食物除了水果和穀物類,沒想到這些肉類也可以改善抑鬱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