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科學認識骨質疏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減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骨質疏鬆症在目前醫療條件下完全可防、可治,加強對危險人群的早期篩查與識別非常重要,即使已經發生過脆性骨折的患者,經過適當的治療,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

01、骨質疏鬆的的人群患病率

骨質疏鬆的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骨骼疾病,隨著年齡增長髮病率增高。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病率不斷上升。資料表明,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36%,其中男性為23%,女性為49%,也就是60歲以上女性中有一半人患有骨質疏鬆。

02、骨質疏鬆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骨質疏鬆症的發病因素和發病機理是多方面的。絕經後骨質疏鬆症主要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減弱,破骨細胞的數量增加、凋亡減少、壽命延長,導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強。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一方面由於增齡造成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導致進行性骨丟失; 另一方面,增齡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統持續低度活化,處於促炎性反應狀態。

多種細胞因子也影響骨代謝,降低成骨活性:

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不足,面板中維生素D原向維生素D的轉化不足,腎功減退,維生素D的羥化不足;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能力下降;肌肉衰退,對骨骼的應力剌激減少,對骨代謝調節障礙,凡此種種,都影響骨代謝,使得成骨不足,破骨有餘,骨丟失,骨結構損害,形成骨質疏鬆。此外,老年人往往是多種器官的疾病共存,這些疾病,以及相關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引起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圖1: 骨質疏鬆形成的成骨-破骨細胞機制

03、哪些人群需要進行骨質疏鬆篩查

對於≥65歲女性和≥70歲男性,推薦直接進行雙能X 線吸收檢測法(DXA)進行骨密度檢測;對於<65歲絕經後女性和<70歲老年男性,且伴有脆性骨折家族史或具有骨質疏鬆危險因素人群,建議採用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骨質疏鬆風險一分鐘測試題、亞洲人骨質疏鬆自我評估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和(或)篩查裝置(定量超聲(QUS)進行骨質疏鬆風險初篩。推薦根據初篩結果選擇高風險人群行DXA 或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檢查明確診斷。

圖2: OSTA: 亞洲人骨質疏鬆自我篩查工具

高和中風險需進一步行DXA明確診斷

04、骨質疏鬆的診斷

DXA方法以T值低於-2.5為骨質疏鬆,-2.5和-1之間為低骨量,高於-1為正常。應當注意,DXA報告數值存在很多錯誤解讀,很多骨折風險也不能很好預測。

QCT方法根據中國資料低於80 mg/cm3為骨質疏鬆,80~120 mg/cm3為低骨量和高於120 mg/cm3為正常。

05、鈣和維生素D補充建議和安全性

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對於防治骨質疏鬆症至關重要。

鈣劑每日推薦攝入量為1000~1 200 mg(50~70歲男性1 000 mg/d;≥51歲女性以及≥71歲男性1 200 mg/d),如果可能的話通過飲食來實現,必要時(絕經後女性及老年男性,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時,如飲食中鈣攝入低於700 mg/d)使用鈣補充劑。

維生素D每日推薦攝入量為800~1 000 U(對於50歲以上維生素D缺乏中等風險的成年人)。考慮60歲及以上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攝入和吸收障礙,常有維生素D 缺乏的特點,老年人群及老年骨質疏鬆症患者建議鈣劑攝入量1000~1200mg/d,維生素D3攝入量為800~1 200 U/d。

安全性方面,補充鈣劑需適量。補充鈣劑和(或)維生素D存在非骨骼(如腎結石、高鈣血癥、心肌梗死、住院期間急性胃腸道症狀)及骨骼方面(髖部及全身骨折風險)不良反應。一般健康成年人(包括老年人>60歲)中,在可耐受範圍攝入高劑量(2 000至2 500 mg/d)的鈣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

06、僅補充鈣和維生素D不能夠

有效預防骨質疏鬆骨折

對於>50歲人群,增加飲食來源的鈣攝入量或服用鈣補充劑可導致骨密度增加,但不能顯著降低骨折風險。因此對於老年骨質疏鬆患者,不建議只通過補充鈣劑和(或)維生素D 降低老年骨質疏鬆患者骨折風險。對於老年骨質疏鬆患者或老年低骨量,伴有骨折高風險的人群,建議補充鈣劑和(或)維生素D 作為基礎措施之一,與抗骨質疏鬆藥物聯合應用。藥物中以骨吸收抑制劑(雙膦酸鹽等)和骨形成促進劑(甲狀旁腺素類似物)都可以有效提高骨密度和減少骨折風險。

本文刊於文匯報文匯APP

文中部分圖表來自《中國骨質疏鬆診治指南(2017年版)》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藥蘇子,降氣化痰,潤腸通便。諸香皆燥,惟蘇子獨潤,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