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尚古養生園中醫養生之旅

許多年以後,面對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後導師再次講述扁鵲三兄弟的故事:根據典籍記載,魏文王曾求教於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魏王大悟。

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上工治未病!當聽完教授講授完這個故事後,林黛珊會回想起她父親第一次帶她去珠海三灶茅田山養生園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時茅田山還只是中國第一位中醫診斷學博士張文安的一個週末辟穀隱居之所,當然,陪伴他的還有軒轅宮、五柳莊、雲客齋、藥王谷、藏酒洞、長沙齋、本草園、時珍館、越王山、養神臺、小西湖、蔬菜園、果樹園、陸羽茶莊、飛來魚、巴馬豬、東山羊、藏獒、野生雞、紹興鵝、秭歸鴨、竹青蛇、菜花蛇、小蟒蛇、烏龜,以及成群結對嘰嘰喳喳的鳥兒、呱呱直叫的牛蛙、嗡嗡採蜜的蜂群和蹁躚飛舞的蝴蝶。周圍是上萬畝的原生態叢林,很多有趣的地方都沒有命名,人們提起它們的時候還須要指指點點。山風呼呼地吹著林莽,發出自然的簫聲。茅田山有時Sunny明媚、海天一色,有時濃霧陣陣湧起、去來無定,能見度不足百米。有時暴雨傾盆把樹葉洗刷得十分乾淨,有時小雨淅淅瀝瀝,連續下個十天半月,讓空氣潮溼得要檸出水來,連軒轅宮星級客房閒著的木衣架都長出了白毛。有時晚上可看見滿天星斗和月亮,有時晚上黑漆漆伸手不見五指。這個離奇的地方據說叫茅田山尚古養生園。

林黛珊當時正就讀於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專業三年級,父親林茂海是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專業的博士後導師,張文安就是他教出來的第一位得意門生,但林教授不願意教育自己的女兒,因為自己往往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這在世界上似乎是一種很普遍的規律!但他想通過這個假期,讓女兒在這裡受到他最得意的弟子中醫養生思想的薰陶!

林黛珊悄悄地跟她父親開玩笑說:“我這位師兄,您的高徒似乎有些不務正業啊!一箇中醫診斷學博士竟然花了很多精力搞尚古中醫養生園!這卻是為何?父親大人,您能給我一個滿意的解釋嗎?” “珊珊啊,我看你中醫學得還不是很紮實很到位嘛,還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奧妙和精髓!”父親林茂海拍拍女兒的頭,嚴肅地說:“您知道《黃帝內經》所講的三位一體是什麼嗎?”“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哈哈哈!”珊珊調皮搗蛋地亂說一氣。“嚴肅點,這個養生之道對你也很重要。”父親說道:“要說系統論和整體觀應該最早來自於《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所指的三位一體是:自身一體,就是說自己的全身是一個整體;身心一體,就是說我們的生理和心理是一個整體;天人一體,就是說我們人與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這跟我問你的問題有關係嗎?”黛珊說:“我說的是他不務正業啊!呵呵。”“一位醫生通過對人進行養生指導,讓人終生不生病。另外一位醫生從不給人養生指導,只等人重病在床生死命懸一線,然後實施大型手術救下了這個人的命。你覺得哪位醫生更高明?”父親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舉例讓女兒選擇。“當然第一位醫生更高明啦!”女兒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誰願意生病動大型手術啊,難道手術刀就不是刀,不會傷害到人的細胞組織、神經、經絡、血管、骨骼和身體?有時候大型手術會導致流血不止致人休克甚至死亡。”“這就對了,我的寶貝,你還是很有判斷力的嘛!”父親伸出大拇指表揚女兒說:“我的徒弟就是我說的第一型別的醫生,你不覺得是名師出高徒嗎?”“哈哈,原來爸爸臭美表揚自己!”女兒笑道:“我的奇葩老爹!博士後導師大人,I 服了You!”林黛珊父女第一次遇見張文安的時候,是在一個7月5日星期五的下午,當時尚古園荷花盛開正豔,張文安博士就像一個農民,正在荷塘旁邊的藥園裡揮鋤挖地種草藥。當他看見師父和師妹的時候異常激動,立刻扔下手中的鋤頭,向師妹問過好之後,恭恭敬敬地扶著師父一起上軒轅宮雲客齋。“從現在開始,我不想說話了,臭丫頭你有什麼疑問,就直接向你師兄提出來,他要是回答得不好,你告訴我,讓我打他的板子!”林茂海老師發話道。“嗯!嗯!嗯!師兄,你可聽好了哦!不要被我問住了。”林黛珊暗自笑道:“我可不客氣的哈。”“一定認真回答您的問題”張文安博士謙虛地對師妹說:“聽說師妹也是學中醫的,我們應該很容易溝通。”“我問你?如何進行中醫養生?”師妹在喝完第三口茶之後開始向師兄提問:“到你這個境界,一定有自己的一套中醫養生哲學吧!”

聆聽中醫養生智慧

張文安博士重點講解了自己關於中醫養生的一些思想,他說:“養生肇始於道家,興旺於中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可算是對‘道’這一概念外延的解釋。在此,‘一’是事物的肇始或本質,‘二’是事物的兩個對立而或兩面性。

筆者認為前兩句沒有什麼疑義,但‘三’是陰與陽組合的三種方式,有些過於簡單和牽強。顯而易見,‘陰-陰’,‘陰-陽’,‘陽-陽’三種組合都難成何物,更不用說‘生萬物’。 ‘三’應該是指萬事萬物存在或表現的形態。

舉例如以‘三’論世界則有‘天、地、人’;論生物則有‘動物、植物、微生物’;論空間則有‘長、寬、高’;論時間則有‘過去、現在、將來’;論人稱謂則有‘你、我、他’;論色調則有‘黑、白、灰’,論顏色則有‘紅、綠、藍’(三原色),論數則有‘正、負、零’等等。如此世界也好,生物也好,空間也好,時間也好,幾乎全部可用‘三生萬物’來表述其基本構成或效能。

因此,‘三生萬物’是何等詩意與理性的兼顧!那‘三生萬物’與養生有何想幹呢?筆者認為:於人而言,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大凡人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心’、‘身’、‘事(物)’三大板塊或三種形式。

所以完善、合理而實用的養生術應該是‘心、身、事,三養並行’。首要‘養心’。指調養心理、精神,概稱‘養心神’,即調節或優化‘心神’狀態與素質。‘心神’有三種狀態即‘自我、本我、超我’,也可視為人的‘快樂、理性、至善’三種人格境界。‘本我’是滿足或表達原始本能的需求、慾望或意願的狀態;‘超我’則指節制甚至犧牲本能和個人利益的狀態;‘自我’介乎二者之間,即‘表達’與‘剋制’、‘滿足’與‘犧牲’相兼顧、平衡或互補狀態。

養心主要是是調理好自己內心狀態和處理好與他人的人際關係 。內心狀態既不能太自以為是,又不能自暴自棄;而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既不能‘不食人間煙火’,也不能貪得無厭。‘自我’狀態調整得好與不好,決定了個人的心理健康,更影響個人社會適應和獲得成功的程度。

其二‘養身’。指調養身體(肉身)。此‘身’必言鮮活之身,故也可稱狹義的‘養生’、‘養命’,故曰‘養生命’。生命包括哪些內容呢?道家和中醫認為可概括為‘精、氣、神’三方面,這也恰恰是生命存在或表現的三種形態。似乎‘西學’中沒有這般簡潔的表述。‘精’者,從大處說是生命之肉體如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從細處說也就是構成生命的精微物質,如細胞組織、營養、激素等;‘氣’者則指生物體的功能,大處如目能視、足能行、心能運血。細處如細胞能代謝、神經能傳遞、激素能調節、營養能變成熱量等;‘神’者,生物體之感覺反應、意識乃至智慧。同樣的重量肉體(精),同樣的能量運動(氣),如果遲鈍、瘻靡、含糊則必稱之為‘失神’了。‘失神’輕則不健康,重則生命堪虞!正因為神這一表現形式最精細、最根本、最靈敏,故中醫不是以‘精’或‘氣’而是以‘神’來判斷吉凶生死。如果出現‘精亡’或‘氣絕’則一切不可挽回,唯有‘察神’可早知秋毫、去偽存真,小則防微杜漸,大則力挽狂瀾!

其三‘養事’。‘養事’一說,先賢未見有言,此處指修煉把事情辦好。當今除了‘走火入魔’和‘超凡脫俗’兩種極端情況外,絕大多數人都必須‘謀事’,故養生必須‘養事’。此處之‘事’,既指‘物品、器具’,大則如汽車、飛機,小則如碗筷、鞋襪。當然更指‘事情’,簡則燒飯洗衣,繁則飛天潛海。進入工業社會和商品經濟時代,世人面臨的事和物越來越多,愈加複雜,因此養生者必須善於‘養事’。‘事物’者其有‘器’、‘用’、‘道’三重種特性或三重表現形式。‘器’指事(物)的形,即物質構成、形態特徵,也就是所謂‘形而上’; ‘用’指事(物)的功能用途,即《道德經》所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之‘用’。物品的‘器’與‘用’相當於生命的‘精’與‘氣’;‘道’則指事(物)的內在原理、規律以及操作它的系統工具,也就是所謂‘形而下’。試舉例解之:雲‘器物’如電腦。有眾多硬體做成的機體是‘器’,其資訊化、智慧化辦公或其他功能用途即為‘用’,但是如果缺乏系統的支援軟體則啥事也做不了,如果不懂計算機原理或沒有圖紙則連計算機都做不好,縱使胡拼亂湊做出了機器也不能起何作用。中國人常雲某人某物‘無用’即為此意。那麼計算機原理、圖紙,各種軟體(作業系統)、尤其是資訊化科學就是我們所說地‘道’。雲‘事情’如企業。由人、裝置、場地、材料等組成的企業相當於‘器’,企業通過經營活動營利則謂之‘用’,企業運用的管理體科學與系則謂之‘道’。

總之,佈道行善也好,修業經商也好,養生絕對是針對凡夫俗子而行。緣何?若為先賢,德行圓滿,於其佈道多餘,言利薦物則更為荒唐。所以,既然是凡夫俗子,教其養生仍不可絕於‘功利’,故不偏不倚的法則是‘三養並行’。

即‘養心’以完善內心。求得‘本我’、‘自我’、‘超我’之平衡;‘養身’ 以強健身體。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養事’以成就人生。而養生正是通過‘調和’而達到‘識道’、‘完器’、‘全用’之完美人生境界。”

“哇塞,我的天!”林黛珊感覺到眼前彷彿打開了一扇窗,讓她茅塞頓開,她的父親沒有講過,她的教授也沒有表達過這樣的思想,看來這位中國第一位中醫診斷學博士張文安師兄已經超越了自己的父親,真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與是她轉身對父親說道:“爸爸,您看,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您的徒弟已經把你拍在沙灘上了!”

“理論不錯!”林黛珊私下想到:“我倒要看看你究竟有些什麼成功的案例呢!”

實踐應證理論:上工治未病

林黛珊悄悄地離開了茅田山尚古養生園,找到了張文安博士的助手,上海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李露萍醫師,從她那裡對張文安博士治療過的客戶檔案進行了一番明察暗訪。

李露萍引薦了一位住在華髮社群,已屆89歲高齡的何阿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很多夢想。比如健康、長壽、快樂、財富……這些看上去很簡單的夢想,事實上每走一步都充滿艱苦,伴隨著考驗,都需要我們一如既往不改初衷的堅持。今天,我們來講一個關於健康和長壽的故事,一個79歲的老奶奶,10年來,無間斷地找張博士看病,只為健康。現在,她已到了89歲,是什麼力量,使她10年來堅定不移地相信著張博士?而張博士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大的力量,給人健康?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願望,只有保持健康才是長壽的前提。健康像是一個若即若離的朋友,離我們那麼近,又那麼遠。在林黛珊的印象裡,何阿姨是少數長壽者中的典範。何阿姨雖然已經89歲了,但是身體硬朗,說話利索,平日裡時常邀請三五好友到家裡聊天,性格非常開朗,是一個非常健康的老人。當林黛珊問她有什麼長壽的祕訣的時候,何阿姨笑容可掬,說:“哪有什麼長壽的祕訣!這還不是多虧了張博士的功勞!”林黛珊疑惑了,張博士跟何阿姨的健康有什麼關係?難道張博士是神仙,會製造長壽仙丹不成?林黛珊帶著問題忍不住追問。何阿姨微笑著,告訴了林黛珊一個與健康相約的溫暖故事。何阿姨見到張博士的時候是79歲。79歲,要麼健康,要麼是個藥罐子。而那時的何阿姨,卻恰恰是後者。渾身的毛病,晚上睡不著覺,早上起來打不起精神,腰部不舒服,肚子脹脹的,身體狀況並不樂觀,去過很多大醫院,體檢、看醫生、吃藥,日復一日,身體卻還是老樣子。被病痛折磨得久了,希望漸漸淡去。何阿姨心裡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對身邊的親人說:“我已經老了,身體不好是自然的,不用太操心。”好在兒子還是貼心的、孝順的,無論何阿姨怎麼失望,依然不停安慰,說:“媽,您這怎麼算老呢?日子還長著呢,總會遇到個好醫生的,到時候一定讓您健健康康地安享晚年。”孝心感人。

何阿姨的兒子從此留了一百個心,平日裡逢人就問上幾句,每次聽說了別人推薦的醫生免不了都要帶著母親去看看,張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何阿姨的兒子一聽說張博士醫術、醫德都大得人心,一回家就提議去找張博士看病。

這次反而是何阿姨倔了,何阿姨反對地說:“道聽途說的事情,三分帶廣告。大醫院看不好的病小診所就能看得好?醫生的真本事是看得見的,不是吹來的,聽來的!”無論兒子怎樣百般勸解,何阿姨依然不依。然而有一天,何阿姨又像往常一樣去大醫院檢查,醫生淡淡地問了幾個問題,開了幾付和以前一樣的藥。當何阿姨花了大筆費用拿著和之前一樣的藥走出醫院的時候,終於沒有了信心。她在心裡默默想著:醫院都是這樣的嗎,每次都是開一樣的藥,吃了也沒有效果,還要吃下去,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何阿姨思來想去,想到自己常年的病痛,想到兒子長久來苦苦為自己尋找良醫,那一刻,她終於心軟了,如果張博士真的能把我的病治好,試一試又何妨,也許生活從此會是另一番樣子。就這樣,何阿姨遇到了給她生命增添色彩的真正恩人——張博士。

何阿姨回憶著見到張博士的情景,說道:“張博士是個非常溫和的人,問我看什麼病。然後細心地把脈,詢問我身體的狀況,說話非常耐心。”說起張博士,何阿姨就有說不完的感慨和感謝。

“張博士是個好醫生。好醫生就是把病人看作自己的親人,負責任,細心!我說話不太清楚,張博士也從不敷衍了事,總是非常耐心地聽我講,張博士問我以前吃過什麼藥,我就拿我的病歷單給張博士看,張博士說,我年紀大了,不能光吃西藥,西藥副作用大,不適合長期服用。中藥雖然效果慢,但是副作用小,更適合長期調理身體。然後張博士採用中西結合的方法,給我開的藥。張博士告訴我,我的身體要慢慢調理,一定會好轉的,讓我不要擔心。”“但是剛開始吃藥,見效仍是很慢的,”何阿姨說,“吃了幾付,有一點點效果,我信心不大,後來啊,張博士就安慰我,說一定會好轉的,讓我不要擔心。這麼一來,我就堅持一直服藥。”確實,凡事貴在堅持,何況久病難醫,更需要長期不間斷地按時服藥。這一點,張博士很清楚,可是何阿姨卻不清楚。病人都急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張博士利用平時的時間,告訴何阿姨如何正確對待體檢出來的健康隱患、如何進行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如何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自我保健原則,教何阿姨怎樣在日常生活調養身體,增進自己的健康。

在張博士的精心調理和何阿姨的積極配合下,何阿姨身體明顯有了好轉,睡得也香,一家人別提有多開心了,“打那以後,我就一直找張博士開藥,到現在,已經有10年了。張博士是我的恩人,但更像親人一樣!”

“我現在身體很好,沒有什麼病,吃得好,也睡得安穩。都是張博士一直給我開著中藥調理身體的,張博士是個非常好的醫生。”何阿姨說著又露出了笑容:“我認為張文安博士就是一位當代神醫”。

眼看著何阿姨的身體越來越健康,家裡人也有說不出的喜悅和欣慰。而林黛珊也相信,仍有不少人和何阿姨一樣,享受著張博士的恩澤,通過他精湛的醫術,辛勞的付出,專注健康的精神,以及社群醫院提供的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講座、家庭醫生等後續服務,獲得了健康,與健康相約,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譜寫著生命的燦爛篇章,綻放出溫暖的光芒,散發著明亮的光彩。

社群居民眼中的當代神醫

林黛珊還了解到:張文安,畢業於湖南中醫學院。中國首位中醫診斷學博士、廣東省社群衛生服務指導專家組成員、全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理事會成員、九三學社社員、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珠海基地主任。

曾供職於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拱北醫院等單位,擅長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變異性哮喘、風溼病、各型別虛勞失眠、月經病、更年期綜合證等疾病,以及各種放、化療術後康復調理,正引入數字醫療,功能醫學等先進診斷、治療、養生手段,為更大範圍的人群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請張博士為她號過脈;毛主席的保健醫生徐濤教授對張文安博士的中醫理論和成功實踐表示讚揚併為他題詞;前衛生部部長崔月犁也對張博士的中醫理論和成功實踐表示讚揚併為他題詞,其它不一一贅述,總之,林黛珊的此番中醫養生學之旅,可謂收穫頗豐,獲益匪淺。

張文安博士的養生觀

萬物有靈,眾生同道

生靈者,生而有靈魂之謂也,古人比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於是古人有圖騰崇拜這種信仰文明,就是表達對花草樹木、鳥獸蟲魚、江河湖海、山川日月、宇宙星辰的敬愛之情。中外偉大經典,諸如《道德經》、《易經》、《皇帝內徑》《希臘古典神話》、《薄伽梵歌》無不宣示了“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眾生同道“的系統宇宙觀。張文安博士,是當今世界碩果僅存的堅持這種思想的奇人怪俠之一。作為中國第一位中醫診斷學博士,他的每一次選擇,似乎都有些離經叛道的怪異。曾經離開國有大醫院到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讓衛生系統的領導和同事們看不懂!一邊做醫生,一邊租下數百畝荒山做隱居、種中藥或中醫養生之用,讓醫療同行看不懂!企業化運作非常成功,卻反感大家叫他董事長、總經理或老闆之類,只能叫他張文安或茅山閒人,這讓企業家們看不懂!他的傳奇和怪異,因為實在無法捕捉其全貌,如同孔子當年問道於老子,得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印象,我們也只能這樣描繪,有點似陶淵明,但比陶淵明入世,也比陶淵明懂經營,當然就比陶淵明富有了;有點象竹林七賢,但似乎又不像竹林七閒那樣放浪形骸和超現實;也許有時像張仲景、李時珍、孫思邈;有時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有時又像一個道士或和尚,崇尚簡樸和苦行。有人說他自己建立的尚古養生園是“一山一海半仙境”,說他本人就是“半隱半俠一郎中”。他自己對自己生活的描述卻是“看書看病看羊看風景,品茶品藥品酒品人生”。他遊歷了大半個中國,拜訪過若干佛教聖地,道教聖地,恆山、泰山、黃山、衡山、廬山等名山大川,還去過山東孔孟之府、浙江奉化溪口蔣中正故居,他在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深切感悟,在靈感被激發之餘,總要題詩一首。他詩中充滿了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情愫,認為“人是不可以勝天的,人只能合符於道,順應環境和自然,認為萬物有靈,眾生同道”。他的“三生萬物,養生法則”哲學思考,贏得了中外哲學家的高度評價和讚賞。文學就是人學,總根於愛,詩歌是文學中最簡潔高雅的表現形式,心中有詩,一定心中有愛,這愛是博大的,深遠的。他一直用思想和行為在踐行人類最佳的養生生活方式,那就是詩意養生,請讓我們跟隨文安博士這位茅山閒人,一起走進詩意養生之旅!萬物有靈,眾生同道!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經常抽菸的人,若狠不下心戒菸,這4個時間最好少抽,對你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