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今年“三伏”中的“末伏”才開始幾天,身邊不少人身體已經“吃不消”了。不少人經過一個長夏的炎熱和體力消耗,免疫力處於下降狀態,加之飲食和生活作息的不注意,比如喜食冷飲、貪涼吹空調等乘涼方式不當,導致機體感受了風寒和暑熱之邪,醫院裡最近一段時間因為上述原因就診甚至住院的病例漸趨增多。

這其中,最為普遍的患者型別是表現出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神疲懶言、舌淡苔白,甚至會出現腹痛腹瀉、肌肉關節痠痛。中醫將其歸類於“陰暑”。

陰暑是由於夏季氣候炎熱,納涼無度導致中正氣虛弱,暑熱、風寒夾雜而導致的一系列證型。關於“陰暑”,明代醫學家張介賓(張景嶽)有專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

與“陰暑”相對的,在高溫暑熱環境下進行日常活動或者勞作而發生中暑症狀者,屬於“陽暑”,即俗稱的“中暑”。

“陰暑”“陽暑”治療法則不同,但是建議這兩類證型的患者平時都要多飲水,進食易消化、易吸收的麵湯、綠葉蔬菜、水果等,飲食上選擇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忌辛、燥、油膩食物以及飲酒。另外,立秋之後晝夜溫差較大,一定要注意,勿在睡眠時開空調強風模式對著人體吹。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生活小知識之牛奶冰水蚊子的事,你都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