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每年的七八九月正是酷暑時期,每逢午後不管是在室內工作學習還是在戶外工作活動都會有出大汗的現象,此時我們會補充水分,在補水的同時還要注重身體保健的一個重要環節——補鉀和補鹽。

圖片來源:網路

這類物質是我們汗中的“黃金”,為了讓大家認識到補鉀和補鹽的重要性,給大家講一個最近發生在臨床上的例項。

01、臨床例項

這幾天我們在門診的時候接診了這麼一個患者,患者午後要在戶外工作,且戶外的工作時間較長,雖然有遮陽和降暑的措施,但每次還是會有出大汗的現象。

由於出汗量大,他隨身攜帶水壺,但這一天出汗多了以後,患者突然感覺到全身軟弱無力,沒有胃口,夜間被迫到醫院的急診就診。

圖片來源:網路

相關的醫生在給他做完生命體徵的檢查以後,發現他沒有發熱,血壓也正常,意識也非常清楚,就是身體軟弱沒有力氣,雖然四個手腳都會動,他就總覺得全身無力,很想靠一靠睡一睡,不想久站,於是也給他做了血的化驗,其中兩項關鍵的血鈉血鉀的指標也是正常的。

患者在急診的對症處理完畢後回去,第二天到我們這來就診時,他覺得四肢無力的現象更加嚴重,連行走都覺得非常困難,是被他的兒子和妻子攙扶來就診的。

醫生看他那麼沒有力氣就建議他要麼睡在床上,要麼坐輪椅去做相關的檢查和治療。醫生髮現雖然他的生命體徵正常,沒有體溫、血壓、呼吸的異常,但四肢的肌力明顯低下。我們的肌力評估分應該到六級,他的肌力評估是四級,而且以雙手雙腳的遠端沒有力氣為主。

圖片來源:網路

儘管前一天患者的檢查報告中血常規、電檢質,還有心肌、酶譜都是正常,但醫生出於非常高的職業敏感,根據他的病情判斷說:你可能是由於大量出汗而產生缺鉀的問題而所導致。

患者的家屬非常疑惑,拿出了他前一天晚上的檢查報告,其中血鈉和血鉀是正常的,就此而言:體檢是正常的,醫生怎麼還懷疑是這種情況呢?

02、疾病原理

醫生讓患者先去檢查,之後解釋道:因為現在處於一個危急的狀態,我們醫生更多的關注點不是他的四肢無力,而是怕他心臟出現了嚴重問題——心搏減慢與心律紊亂,也就是心臟會出現QT延長、心肌停搏的現象,所以讓他趕快去做心電圖和血鉀的報告。

圖片來源:網路

只過了20分鐘醫生的手機鈴就響了(這是因為每個醫院都有危機值的報告),這時候發現他的心電圖報告出現了一個U波,血鉀報告鉀離子只有2.1mmol/L,那麼很明確的診斷這個患者的疾病就是由於大量的出汗,體內丟失了大量的鹽分和鉀離子,造成了四肢癱軟和心肌的損害,即低鉀性麻痺。

這就回到了我們前面的主題,即在夏天大量出汗的時候,我們除了補充自己的水分以外,還要補鉀補鹽,其中的鉀是我們汗中的黃金成分,它的流失會讓我們人體的血鉀濃度下降,而血鉀濃度的下降出現的病灶,除了四肢癱以外,最核心的是會產生嚴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臟停搏事件。

那怎麼會出現低鉀血癥呢?實際上低鉀血癥除了像以上患者在汗液中流失以外,還有很多生活事件會讓鉀離子在細胞內和細胞外出現不平衡的轉移,就是有些細胞外的鉀或者體液的鉀轉移到細胞內,那麼就可能會出現我們所講的低鉀血癥。

類似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長期服用排鉀的利尿劑或者降壓片就會產生低鉀血癥;

我們人體的甲狀腺功能出現了異常,就會促進細胞外的鉀向細胞內轉移,也會出現低鉀血癥;

我們腎臟的排尿異常,激發排鉀功能異常,都會發生細胞外的低鉀血癥等等。

對於低鉀的患者,我們確診的手段除了驗血鉀的濃度以外,最核心的還是要做相關的急診心電圖檢查,因為在心電圖檢查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典型的缺鉀患者會出現U波和QT的延長。

03、治療手段

雖然低鉀血癥非常危險,但我們醫生在診治過程中只要診斷明確,往往會有藥到病除的效果,如:我們可口服補鉀的藥品、在飲食中的食用各種各樣含鉀的飲料和食物,還可以通過靜脈注射補鉀的藥物。這些都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圖片來源:網路

雖然藥物的療效非常可靠,但我們在補鉀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非常核心的環節:

能口服補鉀,儘量以口服為主,靜脈輸液為輔;

補鉀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見尿補鉀,在沒有小便的時候補鉀反而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在補鉀的同時也要對相關的重要臟器進行保護,比如心臟,大腦組織等;

有些病人補鉀一天兩天仍然不見效。這時候有經驗的醫生就知道在補鉀的同時可能還有一位重要的元素——鎂元素沒有補進去,所以在補鉀的同時不能單一的補鉀,而是要一個做綜合協調的補鉀。

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人體的所有身體成分都需要均衡的,不能一樣東西產生大量的丟失,比如我們的汗液如果大量丟失,只喝點水往往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喝鹽開水,或者是帶有一些有益的維生素和電解質的飲品,往往在出汗的時候進行補充也是非常有益的。

最後跟大家講一下:

我們前一天做的相關檢查,它只能代表前一段時間的情況,像上述的這位患者,鉀的流失是持續或者是被大量的飲水所稀釋掉,所以說我們前一天做的檢查是正常的,並不意味著這個病就不發展了,它在這個疾病的過程中都會隨時隨地發生不同的變化。

所以患者在急診後,如果再出現了症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持續就醫,只要自己的症狀沒緩解,就要跟醫生配合。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上了年紀,最怕骨質疏鬆!醫生:日常做好6件事,骨骼會更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