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之前講熟地黃的時候提到,地黃有生地黃和熟地黃之分,生地黃偏涼血止血,熟地黃偏補血滋陰。

但在明代之前,是沒有熟地黃的,所以明代以前的古書,基本上提到地黃就是生地黃,包括最早六味地黃丸以及金匱腎氣丸等裡面的地黃。生地黃有兩種,一種是鮮地黃,一種是乾地黃。鮮地黃是直接採挖後,去掉蘆頭、鬚根和泥沙,洗淨後就是鮮地黃。鮮地黃烘焙乾燥就是乾地黃。

地黃,“黃”是其本來的顏色,而“地”是古代以水浸法檢驗藥材品質的方法,“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所以地黃以質地沉重者為佳。

一、傳統功效與作用

1、用於溫熱病

溫熱病,泛指感受熱邪而起的疾病。常伴有怕冷、面紅、煩躁、脈搏搏動快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中醫傷寒、溫病、瘟疫、四時感冒或時行感冒範疇,包括了現代醫學的大部分感染性疾病。

(1)熱入營血證

(2)熱病餘熱未清

這個時期常常是疾病開始恢復的後期,但症狀沒有完全解除,仍然有一些餘熱,症見夜熱早涼,熱退後無汗,舌紅少苔等。常與清熱養陰藥同用,如青蒿、知母、鱉甲、牡丹皮等,如《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2、血熱出血

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可用於血熱出血。血得熱而行,得寒而凝。但血熱也會使血不循經,不往該去的地方去,造成異常出血。

(1)吐血、咯血、鼻出血

血熱妄行,灼傷血絡,容易導致吐血(胃中出血)、咯血(肺中出血)。常配伍生側柏葉、生荷葉、生艾葉同用,如《婦人良方》四生丸。《本草綱目》引孫兆祕寶方,用乾地黃配薄荷、龍腦,冷水服下,用於鼻出血。

(2)斑疹

熱病到了血分階段,血溢於皮下,又有瘀血,可見斑疹,顏色紫黑。常配伍牡丹皮、赤芍等清熱涼血藥,增強涼血消斑的功效,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黃丸。

(3)便血、尿血

《太平聖惠方》以生地黃汁、生薑汁、牛皮膠同用,用於吐血(胃出血)、便血(腸道出血)。《赤水玄珠》生地黃散,以生地黃配伍黃芩、阿膠、側柏葉同用,用於尿血。

(4)女子崩漏下血

《普濟方》地黃益母湯,以生地黃汁配伍益母草汁煎服,用於女子經期、經量異常,出血量多暴崩,或淋漓不盡。現代臨床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以生地黃加黃酒,放紅糖少許調味,取效[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11(3):176]。

3、陰虛津傷證

生地黃有養陰的功效,並以滋養胃陰,生津止渴見長,所以,在熱病引發的津液損傷,口渴,或陰虛消渴尤為常用,還可用於津虧所致便祕。

(1)津傷所致口渴

用於熱病津傷,心煩、內熱、口渴,可用生地配伍麥冬、沙蔘、玉竹等同用,如《溫病條辨》益胃湯。用於內熱消渴,類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口渴多飲,可用生地配伍山藥、生黃芪、山茱萸、豬胰子等同用,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滋膵飲(膵,音脆,胰臟之意)。

(2)津虧、腸燥便祕

4、其他陰虛症狀(肺陰虛、心陰虛、肝陰虛、胃陰虛等)

5、外傷血瘀證

鮮地黃的活血作用,在古代本草書籍中也很常見。如《本草蒙筌》中記載生地可以“療傷折金瘡”,用於各類骨折傷、銳器所傷。《肘後備急方》記載,生地黃曾用於從高處墜落,瘀血損傷以及骨折傷、內傷。現今臨床也有用生地黃外敷,用於急性眼部損傷的報道。實驗研究也證實了生地黃能明顯改善大鼠血液流變學的相關指標,而具活血作用[四川中醫,2010,28(1):55]。

#中醫養生的真相##哆咖醫生超能團#

二、現代藥理作用

1、生地黃煎劑、水提取物具有抗炎、抑菌、促進免疫作用。

2、有強心作用,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同時水提取物有降壓、降血糖作用。

3、生地所含多糖對骨髓造血幹細胞有增殖作用。

4、能抑制中樞神經而具有鎮靜作用。

5、具有保肝作用,對實驗性胃潰瘍有治療作用,能保護胃黏膜。

三、使用注意

1、生地和熟地的區別

2、不宜使用生地的情況

生地性寒,而有滯脾胃的副作用,在用錯的情況下 ,會影響人脾胃的運化能力,讓人吃不下飯。所以脾虛有溼,常常胃脹滿,嘔吐噁心,大便溏稀,且舌苔白膩者不宜使用。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溫病條辨》《中華臨床中藥學》《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思考中藥》

宣告: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如需就診,請到正規醫院專業醫生處辨證論治。有問題可留言。如您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每天學一味中藥”系列文章每日更新一種中藥,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水中人蔘」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