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胃潰瘍的發生是以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門螺旋桿菌導致的

正是因為它們的作用,

導致損傷因素和防禦能力的失衡,

造成胃黏膜損傷,並且持續惡化。

——胃酸在胃黏膜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

事實真的如此嗎?

接下來為大家#闢謠#,揭開事實的真相。

胃酸主要指的是鹽酸,是由胃黏膜壁細胞分泌的,不含有食物和水分的鹽酸PH值非常低,一般保持在0.9-1.5之間;

當攝入食物後會被稀釋,胃內PH值會保持在2-3之間。

胃可以殺死隱藏在食物當中的病原微生物

人每天都需要攝入食物和水分,而食物和水份並是完全"潔淨",本身可能含有一些病毒、細菌,或者受傷沾染上病原微生物,通過接觸水和食物進入胃內。

當病原微生物隨著食物和水分進入胃腔,

在胃酸的強腐蝕作用下,

可以殺死絕大多數的細菌、病毒。

當胃酸隨著食物進入腸道,可以促進胰液、膽汁、腸液的分泌,促進腸道消化

鹽酸刺激腸黏膜釋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可以刺激胰液和膽汁的分泌,而且這個作用非常強。

除此之外,鹽酸還可以幫助小腸對於鐵、鈣等礦物質的吸收,要知道鈣鹽和鐵鹽需要在離子狀態才能夠被吸收。

胃酸分泌特點

一般情況下泌酸細胞持續性分泌基礎胃酸,即使空腹的時候也會持續分泌胃酸,只不過速度非常慢,胃酸基礎的排出量約為最大排出量的10%;

進食後受到食物的刺激,在進食後5~10分鐘,胃酸分泌就明顯增多,在胃排空4小時後會進入消化間歇期。

胃酸分泌還有時間分佈特點:清晨分泌量最低,夜間分泌較高。

所以早上比較適合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晚上不能熬夜,否則會更加想吃東西

多數情況下,男性的胃酸分泌量多於女性,50歲之後胃酸分泌率下降

當胃酸分泌減少之後,會出現什麼表現情況?

胃酸分泌過少或胃酸缺乏時,常常會伴隨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

比如胃酸缺乏會導致氨基酸吸收障礙。

胃酸缺乏經常出現在萎縮性胃炎,胃癌以及惡性貧血(內因子有關)等等

是不是存在胃酸過多的情況呢?

當然存在胃酸過多的情況,

但是我們要搞清楚,多隻是相對於少而言的!

酸度的改變其實更多的是由於胃酸分泌率、分泌時間、鹽酸被排入小腸的速度、鹼性物質中和和緩衝能力不同導致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本來空腹狀態下的胃酸基礎分泌量是最大分泌量的10%,但是由於某種原因,比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胃酸基礎排出量增加三倍,也就是最大排出量的30%,這樣就在空腹狀態下形成高胃酸的分泌。

像可口可樂、牛奶、茶和啤酒等這幾種飲料對於胃酸的分泌都有很強的刺激作用;

同時蛋白質在胃內的消化產物也可促進胃酸分泌。

如果高酸度的胃液會引起潰瘍病變,那麼為什麼沒有高酸度的口腔黏膜,同樣也會產生潰瘍呢?

胃雖然分泌了大量的鹽酸,

但是胃的多層保護機制,

並沒有通過明顯的抑制胃酸的分泌,實現胃黏膜的保護。

這樣來看,胃酸只是消化道潰瘍的產生的導火索,並不是潰瘍的主要原因。

到底什麼原因會導致潰瘍的產生呢?

多種原因導致胃粘膜的屏障功能出現問題,導致對抗胃酸的能力下降;

當胃酸分泌的時候,胃酸會直接透過一系列的屏障,直接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急性胃炎、胃潰瘍;

——這時候抑制胃酸分泌其實是為了減少胃酸對創口的進一步侵蝕。

但是不要忘了,病因依舊存在!

如果病因一直沒有祛除,導致胃酸對胃黏膜的化學性侵蝕一直存在,會逐漸演變為慢性胃炎。

雖然胃酸並不是導致胃黏膜損傷的罪魁禍首,但是在黏膜產生生損傷的過程中,會加重黏膜損傷。

普遍臨床認為:胃內PH值越高,止血效果越好。

所以出現潰瘍、上消化道出血,抑制胃酸是重要一步。

但是絕大多數人對於臨床的治療和日常的營養保護沒有區分開,不是說上消化道出血止住了,還需要繼續抑制胃酸。

胃酸的保護性作用生理情況下,機體對胃酸能夠產生相應的生理調節,某種程度上起到保護作用;

動物實驗研究表明:鹽酸是最強的刺激因素。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於胰腺小導管的上皮細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鹽酸氫鹽,因而使胰液分泌量大增,但是酶的含量卻比較低。胰液裡面含有無機鹽和有機物,無機鹽以碳酸氫鹽含量很高,在細胞內高濃度的碳酸酐酶催化下,CO2可以產生碳酸,在經過解離產生碳酸氫根離子。

人體胰液中碳酸氫根離子,隨著分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碳酸氫根的主要作用是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使腸道黏膜免受侵蝕。同時也提供小腸內多種消化酶活動最適應的PH環境。

胃酸可以殺死或者抑制隱藏在食物中的細菌,就胃黏膜來說,鹽酸是抵禦細菌侵入胃黏膜的第一道防線。

胃酸可以殺死絕大多數細菌,是減少胃內細菌定植的最有效因子。對於幽門螺旋桿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胃酸過少和缺乏導致患者更加容易感染,並且加劇細菌和某些寄生蟲感染的程度。

有調查研究發現:長期服用抑制胃酸藥物的患者,腹瀉增加5倍,間接表明胃酸殺菌作用的重要性。

胃酸增加時,可以刺激胃黏膜血流升高

(1)出現血管充血

(2)毛細血管對大分子物質的通透性增加,使滲透壓發生改變,而導致水腫。

在胃酸增多時,黏膜血流量增加,血漿蛋白從毛細血管內漏出,血漿蛋白漏出對於黏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是維持和增加胃黏膜血流是保護胃黏膜不遭受急性損害的關鍵因素。

刺激碳酸氫鹽的分泌:壁細胞產生的碳酸氫鹽由動脈血帶入胃腔表面,碳酸氫鹽可以彌散到上皮細胞內,再被主動分泌出來,從而有助於緩衝氫離子。

胃酸增高時,毛細血管對組織內胃鹼的通透性增加,同時碳酸氫鹽的分泌量也會相應的增加。

老胃病,三分藥,七分養1.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如果發現長時間的胃部不適,可以先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如果是HP感染,注意去醫院配合治療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胃動力不足

不要暴飲暴食、三餐不定、吸菸酗酒、經常熬夜,養成良好的作息是養胃的關鍵

3.情緒很重要

精神壓力大,抑鬱,焦慮等都會導致胃防禦機制出現問題,增加胃黏膜損傷的風險,並且加重!

#真相來了##健康樂享官##營養的真相#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吃了附子理中丸後感覺消化能力強,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