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臟腑若見神志昏憒,面紅如妝,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症,此屬陰竭於下,陽厥於上,陰陽互不維繫,真氣外洩,陰陽將要離絕,元氣敗脫之徵。治療急用益元固脫之法,藥用西洋參、當歸身、沙蔘、枸杞子、蒸首烏、阿膠等。其中,西洋參、沙蔘益養元氣,回攝真氣,生津固本,養陰育陽,即善補陽者於陰中求陽之意。當歸身擅長補血、養血而中守,使營血順行;枸杞子、蒸首烏補肝腎,益精血,《景嶽全書·本草正》上說“枸杞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可見枸杞能固陰陽之根,使陰陽互動而不致分離相失;阿膠滋陰補血,又善止血,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證效果較好,《本草求真》認為阿膠“氣味俱陰……即入肝經養血,復入腎經滋水”,可見阿膠有育養真陰,固脫復元之效。諸藥配合,以期救陰陽離厥之逆,固元氣欲脫之勢,再與醒腦之法等法相伍,尚可有使凶險病勢化險為夷,脫絕之證轉危為安的希望。

中臟腑脫證,歷代許多醫家均用回陽固脫,多用參、附、桂之類。近代著名中風病專家李秀林教授主張不用桂、附之類回陽,他提出桂、附辛溫大熱,性剛烈,而中風之病,多因肝腎陰虛,陽亢為害,或以氣陰兩虛為本,按“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之理,若用桂附之類,易致耗津損液,有由傷陰而致動風、動血、動火之弊,甚而火助風威衍生變證。故他臨證主以西洋參、北沙蔘、枸杞子、何首烏等補益固攝元氣,養護真陰,陰中求陽,使陰復陽回。

轉自中國中醫藥報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痔瘡來臨6大表現,痔瘡為什麼會找上自己,3個不良習慣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