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1)平衡膳食 所謂平衡膳食是指膳食的種類及其所含的水谷精微,要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使其膳食中所供給的營養與機體的需要能保持平衡。

日常膳食是由多種食物組成的,平衡膳食要求各種食物在膳食中種類、數量有 活當的比重。在《內經》就對平衡膳食有了比較完整而科學的論述。如《素問●髒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一論述不僅指出了膳食平衡所應包括的食物種類,還闡明了各種食物在平衡膳食中所佔的地位。根據唐代王冰所注,五穀分別為粳米、小豆、麥、大豆和黃黍;五果為桃、李、杏、慄、棗;五畜為牛、羊、豬、犬、雞;五菜為葵、韭、藿、薤、蔥。這說明中國很早以前, 人們攝取食物就是多種多樣的,糧食類、動物類、蔬菜類及水果類食物在膳食中都應有一定的比重。只有通過平衡膳食,人體才能獲得全面的營養,使其水谷精微充足、氣血旺盛、臟腑安和,人體保持充沛的精力。

(2)偏食有害 飲食多樣化,要使其飲食的五味得當,葷素協調,飲食的寒、熱、溫、涼適度。若飲食有所偏嗜則可能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偏盛偏衰。某些營養物質攝入過多,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五味與五臟,各有其親和力,如果長期偏食某種食物,久之可以損害內臟, 發生病變。《素問.生氣通天論》就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素問.五臟生成》 篇則提及:“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脣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五味偏嗜會給健康帶來不良後果。

飲食的冷熱也不宜有偏好,如《靈樞.師傳》述及:“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金匱要略》也指出:“服食節其冷熱。。。。。。,不遺形體有衰",都說明了飲食不能偏嗜冷或熱。如果過食寒涼,貪食生冷瓜果,日久則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弱,寒溼內生,而發生腹瀉,洩瀉等病。若婦女偏食生冷,則可造成寒溼滯於胞宮,引起痛經、月經不調等症。若過食辛溫燥熱,則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祕等症。另外,進食也不宜溫度過高,現代醫學認為,進食溫度過高,可能誘發食道癌。

總之,養生藥膳不鼓勵飲食偏嗜,偏嗜易造成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受損,還可能造成某些營養不足或過剩等不良後果,所以應糾正偏食的不良習慣。

合理利用食材是養生藥膳應用的一個具體問題。在日常膳食或藥膳食療中,合理利用藥膳食材主要有合理選擇食材、合理烹調加工、採用適當的食材型別等。

通常,合理選擇藥膳食材是首要問題,如果藥膳食材種類選擇得當,又有相應的藥膳食療效能,加之搭配合理,既能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又能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反之,就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發生,而達不到藥膳食療的目的,例如心神不安之人,應選擇養心安神的食物,如小麥、金針菜、酸棗仁、百合、蓮子、大棗、豬心、雞蛋、牡蠣等食材。

合理烹調加工藥膳食材也很重要,它可以減少食材中水谷精微(營養素)的損失;同時通過合理烹調可增強食材可食性,又易於為人體所消化吸收。如煮米飯時不宜淘米次數過多,不宜用手搓洗,水溫不宜過高等;煮飯時如有米湯,亦應食用;如蔬菜類食物則應取材新鮮,宜先洗後切,不宜用水浸,切後不宜久置; 做菜時加入適當的佐料以增加食物的色、香、味;為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炒菜時宜急火快炒;能帶皮吃的瓜果及蔬菜可不去皮等。又如動物性食物般難於消化,因此烹調時應燒熟;如老人、兒童食用時,宜煮爛,以利於消化吸收。如做麵食應少用油炸,不加或少加蘇打,儘量用酵母發麵等。

此外,養生藥膳理念認為,採用適當的藥膳食材型別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防止感冒宜採用辛味或芳香食物作浸泡劑,用沸水浸泡即可;若煎湯,不宜煎煮果酒,以免香氣揮發,失去解表功效。又如脾胃病往往採用粥食,以利於調理脾胃。若虛證宜補益,可採用補益類藥食物燉湯、蒸食、熬膏或浸膏等。總之, 應根據生活習慣及疾病的具體情況採用相應的藥膳食材型別。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如何看待化療?中醫如何介入對癌症病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