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明日“立夏”,天氣開始轉暖,很多人已經感受到暑熱的威脅,特別是潮熱多雨的天氣,更容易讓風、熱、溼邪一起爆發,引起感冒、頭暈、反胃、失眠、盜汗、潰瘍、腹瀉等等問題……

最麻煩的是,不少朋友光顧著貪涼消暑,卻一不小心就損耗了陽氣,反而導致疾病!

30歲的張女士平時經常腹瀉,手腳常年微涼,但卻喜歡喝冷飲、吃海鮮、各種瓜果,一入夏就吃了好多,以致於腹痛不止,出現了腸鳴音。醫生診斷她是脾胃虛寒體質,又因為飲食過於寒涼而引發了胃病。

可見夏季消暑避熱不能亂來!今天針對不同的體質,給大家帶來了不同清涼祛火的好方法,助你平穩度夏。

中醫認為夏季陽氣大盛,是補充陽氣的好時機,但同時也是風、熱、溼等外邪較多的時期。所以有些體質較弱的人,就會感覺夏天異常難熬。

1

陰虛內熱型

陰虛體質在夏季受天氣影響,會進一步加重內熱的問題,變得特別怕熱、易上火、易潰瘍。同時還有口渴、咽乾、咳嗽、面色潮紅、手足心熱、便祕等症狀。

出現陰虛內熱時依靠冷飲和空調並不能消除內熱,反而容易著涼患病。

【清心祛暑飲】淡竹葉6~10克、金銀花6~8克、蓮子心5克、桑葚10克、甘草5克。用沸水沖泡,放置微溫時即可飲用。有清熱除煩、滋陰降火的功效。

2

脾胃虛寒型

夏季人體內陽氣活躍外散,會固護在體表,對脾胃的保護功能相對弱一些。這時候如果飲食過於寒涼,就會傷及中焦脾陽和胃氣。

脾胃虛寒的人容易被寒邪入侵,引起口苦、口臭、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反胃、噁心、腹脹、腹瀉等症狀。

【丁香肉蔻鴨】取丁香、肉桂、草豆蔻適量,加水煎熬,水沸後多熬煮20分鐘,反覆兩次後濾出藥汁。將鴨子、蔥、姜等放入藥汁燉煮即可。有溫脾暖胃、和中散寒的功效。

3

氣虛痰淤型

氣對人體津液有固攝的作用,氣虛時人體津液失調,代謝降低,常常易有痰溼淤積。具體表現為身型肥滿、四肢浮腫、多痰、多汗、口脣色淡、眼泡微浮、懶動、嗜睡等,喜歡吃甜食和肉食,喝水少。

這種體質就算出汗也多為虛汗,而不是因為炎熱,所以不宜多食冷飲。如果不注意補氣化溼,容易引起風熱感冒、鼻炎、咽炎等疾病。

【保元湯】取甘草6~9克,黨蔘9~15克,黃芪15~30克,煮水飲用,也可加適量陳皮,有補氣化痰的作用。

4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是由於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氣火過熾所致,是肝臟實熱證,常有頭暈脹痛、面紅目赤、耳鳴、心煩失眠、急躁易怒、尿短黃、便祕等症狀,手掌大魚際區赤紅。

肝火上炎的人在夏季尤其難熬,如果任其發展,容易引發肝病。

【清火荷葉茶】取荷葉、菊花、夏枯草、枸杞、決明子、紫蘇適量,煮水煎服。有清肝祛火、理氣和中、疏肝解鬱的作用。

我們身上有許多能固陽、溫陽的穴位,每天按一按有助於陽氣升發,從而促進血液迴圈,化解體內的寒溼和血瘀。

1

補氣益氣:氣海穴

氣海穴位於前部腹部的正中線,肚臍往下1.5寸,即兩橫指寬的位置。平時可以用手指按揉氣海穴,或者用筷子、筆等按壓住穴位來回旋轉,每次3~5分鐘,可以緩解以各種氣虛為主的症狀。

2

振奮陽氣: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前腳掌正中,左右兩塊肌肉交匯處,明顯有凹陷的位置。每天泡腳時或睡前可以用手按揉湧泉穴,每次3~5分鐘。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第一個穴,腎為生命之本,是陽氣的升發之處,所以湧泉是振奮陽氣的一個重要穴位。

3

陽氣之源:督脈

位於人體背部正中的督脈,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主全身陽氣升發。堅持每晚睡前捶背5~10分鐘,或白天讓後背晒晒太陽,都可以刺激督脈穴位,吸收陽氣補益自身。

不正確的消暑方式會損傷身體,那麼有什麼好方法,能讓我們既能涼爽又能改善體質呢?不妨試試3個飲食清涼方吧!

1

黃芩薄荷飲

取黃芩9克、薄荷6克、甜葉菊3克,沸水沖泡即可,適合日常調理。它能幫助我們疏調氣機、緩解燥熱、滋補陽氣,尤其適合有內熱體質的人。

2

清熱三葉茶

取幹荷葉3克、桑葉3克、淡竹葉3克,綠茶適量,沸水沖泡即可。這道茶性質溫和,能清熱祛暑、除煩利溼,正適合夏季,茶葉還有調節睡眠、輔助降壓的作用。

3

冬瓜枸杞湯

取冬瓜皮、冬瓜籽、蘆根、白茅根適量,煮沸後濾淨,再加入山藥塊和冬瓜塊燉煮即可。

冬瓜屬於涼性食物,能夠清內熱、祛溼邪、化痰飲,加上蘆根、茅根更有降火、涼血的效果。而枸杞一年四季都適宜食用,是滋陰、利腎的好食材。

注意:本文中所有調理方均需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如何平衡膳食?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