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其功能主要是儲存和運輸經胃和小腸消化、吸收後形成的糞便。腸腔內的腸粘膜襯覆著光滑的上皮細胞,這些細胞維持著大腸內環境的穩定。大腸粘膜的上皮細胞每天都在有序不斷地更新脫落。以更新換代。

若區域性受到了損傷、刺激或致瘤(或癌)物作用而使大腸內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腸粘膜上皮細胞的修復過程紊亂,使受作用的區域性出現過度增生,於是在腸道粘膜表面形成一個小的隆起或凸起,稱之為息肉。

那麼大腸息肉形成的具體機制是什麼呢?隨著當代人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能促進膽汁的分泌,膽汁在腸道菌叢的作用下轉化成次級膽酸,該物質對結腸隱窩上皮細胞有細胞毒作用,造成不可修復的細胞DNA損傷,這些細胞逐步演變成息肉。另外,長期大量飲酒、吸菸等也可以損傷區域性和全身的免疫功能,使基因突變,促進了息肉的形成。高蛋白、高脂肪飲食會使腸蠕動變慢,這樣就是致瘤(或致癌)物質長時間作用於腸粘膜上皮細胞,使其發生畸變形成息肉或腸癌。近年來腸鏡檢查發現的大腸息肉越來越多。腸息肉分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錯構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80%在5~10年左右發生惡變變成腸癌。

現在環境和食物汙染嚴重,我們吃的很多東西有致癌物質,那麼怎樣維護大腸內環境的穩定呢?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是一個最好的途徑。食物中的膳食纖維不能被降解,1個是可使糞便量增多,從而稀釋腸道內致癌物,促進致癌物排出體外。2是吸附對腸道有害的膽汁酸鹽,並將其帶出體外。3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以加快腸蠕動,以保證每天1~2次排便,而使有害物質及時排出體外。

如果不改變飲食結構和習慣,大腸內環境同前惡劣,

即使是做了息肉或腸癌切除,也會再長出來息肉。所以,在此再次強調定期做腸鏡檢查的必要性,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應每5~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入睡困難吃它、容易醒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