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心衰五臟同病,久傷氣血陰陽。

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張德蘊

在心力衰竭的中醫治療中,必須注意整體調理,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屬各種心臟病自然發展的後期轉歸,按其臨床常見主症分析。屬於心悸、怔忡、心痺、喘證、水腫、痰飲與虛勞等多種中醫病症,如"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勞動則甚。惟急速氣喘,但得引息為快"。這是張景嶽的描述,,頗似左心衰竭主症呼吸困難的臨床表現。由此可見,本病屬於虛實錯綜之證。 "心主血脈"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如若或因外邪久稽,內舍於心,或七情內傷,氣血違和,心失所養,均可引發心病,使心之氣血陰陽耗損,血脈循行失暢。其發展猶可影響肺、脾、腎等其他內臟導致疾病。另一方面,有病起肺,脾、肝腎者,隨其發展亦可累及於心。故心衰患者常見二髒或數髒同病,虛實錯綜。不論先為心病而後累及於他髒,或先為肺腎肝脾之病而後累及於心病者,導致心衰。多見於五臟俱病,氣血陰陽失衡,臟腑功能之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但以心病為主,。蓋因"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病則氣陽營陰均受損。心氣心陽虛衰,無力鼓動心脈,血行失暢,五臟受損,失養。甚至氣血瘀滯,淤血內聚,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脈,肺主氣,氣血相貫,心肺密切相關。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心本乎腎,心氣心陽源於腎,,依賴腎氣腎陽的溫熙。心主火,腎主水,陰陽互根,水火既濟,二髒經常相互影響,尤其心衰的時候多見心衰或心肺同病。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心腎氣陽虧虛,不能溫熙脾胃,可以導致運化失權,溼濁內蘊,營血不足, 脾為虧虛,氣血不足,可以導致心失濡養,心腎陽氣虛衰更甚。因此在心衰的發展過程中。常見心與肺、肝、脾、腎數髒同病,交相為患的,病理顯現。 心肺氣虛,腎不納氣,則見心悸,咳嗽,氣短,氣喘,喘不得臥等症候。 心腎陽虛,則見畏寒,肢冷,水腫、心悸、氣短喘促動則更甚等症候。 心肺陰虛,則見心悸,咳嗽,咳吐血痰,口乾盜汗等症候。 心脾兩虛,則可見心悸、疲乏無力,面色無華,腹脹,納呆。腹瀉。便溏,失眠多夢等症候。 在內臟虧虛的基礎上。可以形成血瘀,痰飲。等實邪為患的病理。蓋肺為水上之源,通調水道,脾能運化,輸布水溼,腎之溫化水溼,氣化下行,故肺脾腎同病,則三焦氣化不利,水溼不能正常執行,、輸布,氣化、而下洩,乃可氾濫為患,。外溢肌膚則水腫,內停臟腑則為水飲。上凌心肺可以導致咳嗽,氣喘,心悸;聚留胸腹則形成胸水或或腹水;切心腎陽虛使血脈不能依賴以推動,可導致氣滯血瘀而見脣舌指甲青紫,肝脾腫大症候,。其病延日久者,正氣日衰,五臟俱敗,正不勝邪,最終導致心氣衰微,心陽欲脫之險症。溫補心腎兼顧氣陰,益氣通絡兼利水。 鑑於本病特點和臨床表現,治療原則以扶正補虛為本,祛除實邪為輔。補虛在培補心肺脾腎,調和氣血陰陽,祛邪主在和血通絡,溫化水溼。筆者認為扶正補虛是治療本病關鍵,在於溫補心腎,振奮陽氣,酌情兼顧肺脾之氣,同時培補心肺腎陰,滋養營陰,滋陰助陽,使陰陽相互制約保持陰陽平和,達到陰平陽祕,在輔助和血利水之劑助長卻邪之力,達到本而標之,祛邪安正之旨。 在治療上常用參附湯與生脈飲為基本方藥,隨症化裁,人蔘】附子溫補心腎陽氣,生脈散益氣養陰,二者合一相得益彰。且有五味子養心安神,常配黃芪益氣利水,玉竹滋陰養肺,茯苓皮、車前子與桑白皮淡滲利水,當歸、丹蔘、赤芍養血和血通絡,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並可酌加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龍骨、牡蠣、珍珠母和磁石寧心安神之品。參附湯與生脈飲中的人蔘,用紅參或白參最佳,病情危重可以應用直別參,一般臨床以黨蔘代替以30-60克為佳。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防疫時期步入驚蟄以後,該怎樣養生保證健康呢?可以從這4點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