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糖尿病合併LEAD的治療目的包括:預防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進展、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預防缺血導致的潰瘍和肢端壞疽、預防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間歇性跛行患者的下肢功能狀態。因此,糖尿病性LEAD的規範化管理包括3個部分:即一級預防——防止或延緩LEAD的發生;二級預防——緩解症狀,延緩LEAD的進展;三級預防——血運重建,減少截肢和心血管事件發生。糖尿病合併LEAD三級預防的基礎包括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菸、控制體重和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治療應根據危險因素、血管病變的嚴重程度評估後進行綜合干預,仍不能改善症狀和潰瘍癒合時給予血管重建。

1.加強糖尿病患者教育

加強患者教育可以預防LEAD發生;對於LEAD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此外,心理干預可以改善LEAD患者的步行行為,增加無痛性行走距離,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2.改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改善在預防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吸菸是LEAD的重要危險因素,持續吸菸與肢體相關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密切聯絡,發展為嚴重肢體缺血以及截肢的風險增加。此外,持續吸菸的患者下肢動脈旁路術失敗的風險增加至少3倍。與那些持續吸菸者相比,LEAD患者戒菸後提高了總存活率[158]。因此建議所有吸菸的LEAD患者應得到積極的戒菸輔導,並提供規範的戒菸計劃。如難以戒菸的患者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可採用尼古丁替代品進行藥物戒菸干預,以達到完全戒菸的目標。

步行鍛鍊是LEAD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可以增加步行距離,改善生活品質。因此,對於足部面板完整的缺血型或神經缺血型患者,運動鍛鍊能改善間歇性跛行患者的步行距離及行走時間。有計劃的輔導性鍛鍊是治療間歇性跛行的基礎,最有效的運動為平板運動或走步,強度達到引發間歇性跛行後休息,每次30~45 min,每週至少3次,連續3個月。有研究顯示不同的運動方式對LEAD有不同的改善,以下肢規律運動為最佳,6個月的運動結果顯示可顯著改善跛行的距離。與安慰劑或常規護理相比較,監督下的運動康復鍛鍊可顯著提高LEAD患者的最大步行距離、無痛行走距離、6 min步行距離均明顯增加。提示強化步行運動可以提高足部面板完整的缺血型或神經缺血型患者的運動耐受性,改善運動功能,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3.藥物治療

(1)控制血糖

(2)降壓治療

(3)調脂治療

(4)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療

目前對於LEAD患者進行二聯抗血小板治療的循證證據仍不充分。二聯抗血小板治療的主要適應證包括:對於股膕動脈支架置入的患者應給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治療,至少1個月;膝下血管病變行人造血管旁路術的患者。

抗凝藥物治療:目前常用的抗凝藥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口服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援在糖尿病性LEAD患者間歇性跛行階段應用抗凝治療。由於LEAD患者常合併冠心病,是心房纖顫的高危患者,如房顫抗栓評分(CHA2DS2-VASc)積分大於2和LEAD合併房顫的患者,建議長期使用口服抗凝治療;抗凝藥物治療主要用於血運重建如腔內治療或旁路術,如果出血風險較低而存在支架或移植物閉塞風險者,應給予口服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利伐沙班聯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至少1個月。小劑量利伐沙班(2.5 mg/次,每日2次)聯合阿司匹林(100 mg/d)治療明顯減少心血管事件和肢體相關事件,儘管出血風險增加,但致死或重要器官的出血事件並沒有較單用阿司匹林治療增加,提示小劑量利伐沙班聯合阿司匹林是治療LEAD的新策略,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5)擴血管藥物:目前臨床常用的血管擴張藥包括西洛他唑、脂微球前列地爾注射液、貝前列素鈉、鹽酸沙格雷酯、萘呋胺、丁咯地爾和己酮可可鹼等。

西洛他唑通過抑制細胞的磷酸二酯酶(特別是對磷酸二酯酶Ⅲ的抑制)活性實現其擴血管作用,可顯著改善間歇性跛行患者的臨床症狀,增加間歇性跛行距離,但並不明顯減少心血管死亡;可降低外周血管介入術後目標病變血管再狹窄和血管重建風險,因此可作為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後的輔助治療。推薦用法:在無心功能不全的情況下,西洛他唑50~100 mg/次,2次/d。

己酮可可鹼為二甲基黃嘌呤類衍生物,具有擴張外周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液黏度,從而改善血液的流動性,增加血流量,改善外周組織的血流量。研究顯示己酮可可鹼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在LEAD跛行患者最大運動距離方面與安慰劑無明顯差異,療效不及西洛他唑,因此其療效尚不確定。推薦用法:己酮可可鹼400 mg/次,每日3次。

前列腺素類藥物中以脂微球前列地爾注射液的療效和耐受性最好。Meta分析表明,與安慰劑相比,前列腺素E1能夠顯著增加步行距離,是目前治療LEAD最主要的藥物;但對於嚴重肢體缺血患者,前列腺素對緩解疼痛和潰瘍癒合的益處很小,對大截肢的發生率及心血管死亡率沒有影響。口服貝前列素鈉治療能改善糖尿病性周圍血管病變患者下肢的主觀症狀,如燒灼樣感覺、冷感覺、水腫、勞力性疼痛、針刺樣疼痛及感覺異常。推薦用法:開始給予脂微球前列地爾注射液,劑量根據患者病變嚴重程度推薦為10 μg/次,1~3次/d,靜脈推注,療程14~21 d;然後序貫給予貝前列素鈉口服,20~40 μg/次,2~3次/d。

鹽酸沙格雷酯是對血小板以及血管平滑肌的5-羥色胺2(5-HT2)受體具有特異性拮抗作用,從而抑制5-HT2導致的血小板凝聚,抑制血管收縮和平滑肌細胞增殖,改善微迴圈障礙。鹽酸沙格雷酯治療下肢血管病變,能減少患者潰瘍面積,增加ABI、足背動脈血流量及無痛行走距離。推薦用法:鹽酸沙格雷酯100 mg/次,2~3次/d。

4.嚴重肢體缺血的治療

嚴重肢體缺血的患者往往表現為靜息痛、壞疽、潰瘍不癒合,且具有極高的截肢和心血管死亡風險,血管病變主要是股膕動脈閉塞。根據缺血持續時間分為急性(<2周)和慢性(>2周),以慢性更為常見。

臨床治療目標包括: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及死亡率,緩解肢體疼痛、促進潰瘍癒合、保肢及改善生活品質。

治療措施包括:

(1)及時的血運重建如外科旁路術和腔內手術是治療嚴重肢體缺血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改善症狀和保肢的有力措施之一。

(2)止痛:在疼痛科指導下予足量的止痛藥以緩解疼痛,給藥方案遵循一般止痛治療的階梯治療原則,從對乙醯氨基酚等非甾體抗炎藥開始,如無效可嘗試阿片類止痛藥。藥物難以緩解時可採用腰交感神經阻斷術,但目前並沒有設計良好的隨機對照研究證明其療效,因此在臨床應用時應該慎重考慮[180];或者應用脊髓刺激術治療下肢缺血痛效果較好。

(3)綜合性治療:包括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戒菸和控制血壓、血糖,可減少肢體相關症狀和事件發生。

(4)高壓氧治療:通過高壓氧增加組織供氧,減輕疼痛,增加潰瘍癒合率,但最近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高壓氧治療並不能促進糖尿病下肢難愈性潰瘍的癒合及降低截肢風險,因此高壓氧治療在臨床上選擇應該慎重。

(5)幹細胞治療:國內外已有一些研究報道了對缺少動脈流出道、無法進行動脈旁路移植或介入治療的患者以及本身不能夠耐受手術創傷的下肢缺血的患者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並取得了初步的療效[185,186]。隨著對幹細胞移植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臨床試驗的不斷摸索,幹細胞移植治療下肢動脈缺血性病變及糖尿病足的治療方法會更加規範化,可作為"無治療選擇"LEAD患者的一種有希望的治療手段。

(6)截肢:對於不能耐受血運重建、有血運重建禁忌證和治療無效的患者,經藥物治療後仍疼痛明顯、肢體難以癒合且壞死麵積較大者、感染中毒症狀嚴重危及生命者,可採取截肢治療以挽救生命。

總之,內科治療方法僅僅是針對輕至中度的下肢動脈缺血性病變的患者,用於延緩其病變的發展,改善臨床症狀和生活品質,是糖尿病足治療的基礎。對於缺血嚴重而內科常規治療無效者,需行經皮血管介入或外科旁路手術進行血管重建治療。

5.血管重建手術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天氣逐漸變冷,再障患者護理應該注意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