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當我們背上行囊,遠離家鄉,山南水北、東麓西嶺,萬里之隔,在這時我們才真正地體會到了綿綿鄉愁。青年編劇李智慧曾說:“所有的鄉愁都是因為饞,再沒心沒肺,也莫辜負自己的胃”。 所以能讓我們遙寄相思的,除了每週與親人的電話,還有就是偶爾去嚐嚐家鄉菜。

鍋包肉、溜肉段、水煮魚、宮保雞丁,果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美食。美食之於遊子們就是家鄉的縮影,在那一道道寄託相思的家鄉菜中,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原來這傳承千年的飲食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情感獨特的表達。

從伊尹創立烹飪至今,可以說中國曆史上始終被追趕,卻從未被超越的領域,那就是吃。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提到:“我中國近代文明事業,事事皆落於人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未各國所不及”。

說白了,即使中國是在經歷近代百年之屈辱時,談到吃,很不客氣的說,“不好意思,你們都是垃圾。”

那麼吃對中國人有多重要呢?明朝龍尊敘在《飲食紳言》一書中說到:“三欲者,食慾、睡欲、色慾。三欲之中,食慾為根。”,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天底下,沒有比吃飽飯更重要的事了。

比起現代人在“吃”這件事上的大快朵頤,我更喜歡“琉璃鍾,琥珀濃”的格調。

在“桃花釀酒,春水煎茶”的畫面中,感嘆古人的智慧,他們創造了現在豐富多彩又一脈相承的中國味道。

1.中國味道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之味

如果說要找一位能夠承載中國味道背後學問底蘊的人,我想那一定是蘇東坡。

他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中華民族的飲食哲學。

北宋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湖北黃州,初到黃州便自我調侃“自笑平生為口忙”,毫無遮掩的把自己吃貨的本質暴露無遺。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行動起來乾淨利落。“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首《豬肉頌》很快傳遍了黃州的弄堂,當時這道被當地百姓戲稱的“東坡肉”也流傳至今。

再貶,廣東惠州,他利用當地特產,很快就開發出了新菜:竹筍燜豬肉。

除了肉,水果也是不能少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要是楊貴妃知道,荔枝如此易得,必定滿是羨慕。

再貶,海南儋州。即使條件極其艱苦,也沒有阻擋他對食物的嚮往,於是他寫下了另一首千古名篇《菜羹賦》:“忘口腹之為累,不殺生以成仁”。面對這樣的野菜糊,他此時想的卻是終於可以做一個不殺生的仁愛之人了,這是怎樣的樂觀與豁達。所以論吃貨的終極修養,從來不是你可以嚐盡山珍海味,而是在你吃野菜時依然有一顆豁達的心。

所以,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用一生被貶的路線,繪就了“中國味道”的美食地圖,也成就了“中國味道”中的灑脫之味。

2.中國味道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的鄉愁之味。

說起思鄉,讓我想到一段佳話,這段佳話來源一個詞:“蓴鱸之思”。《世說新語》中記載,西晉才子張翰,被派遣在洛陽做官。一日秋風起,他忽的想到故鄉吳郡的菰菜、蓴羹、鱸魚膾,他感慨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夠順應自己的想法,怎麼能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來當官呢?”,於是他連夜辭官,帶著家眷回到了吳郡,為了家鄉的美食,辭官歸鄉,原來古代的人們更加的“任性”。不知為看世界而辭職的那個女老師是不是也受到了張翰的啟發。

張翰是幸運的,因為他還可以回到故鄉。說到這,我想起了臺灣的一道美食“眷村牛肉麵”,眷村顧名思義,眷屬居住的村落,當年百萬老兵來到這裡,此生再未歸去,所以他們固執地用鄉音和家鄉的味道提醒自己,也告誡他們的子孫要始終記得“中華血脈,心向故鄉”。

原來,這才是這碗麵真正的味道,伴著苦澀與酸楚,帶著去國懷鄉的思念之味,更沉澱著“濁酒一杯家萬里”的鄉愁之味。

3.中國味道是“白菜青鹽糙米飯”的淡然之味

“難得糊塗”鄭板橋,嚐遍世間百味,方知人間正道是滄桑。他一生清廉,即使從貧困縣調任有“小蘇州”之稱的山東濰縣,生活標準依然不改。一次他的頂頭上司前來視察,他讓廚房準備了四菜一湯:青龍臥沙灘、白皮顫又煽、一青伴二白、油酥天鵝蛋、門泊東吳萬里船”。聽起來高大上,翻譯的通俗點就是,麻醬黃瓜、醋汁粉皮、小蔥豆腐、油炸黃豆和雞蛋湯。

對上司這樣的態度,當然會讓過慣了奢靡生活的上司很“上頭”,後來他也是因為民請賑得罪上司而去官,晚年歸鄉,生活窮困。可即便如此,在他的菜園裡你依然會看到Sunny盎然的景色:“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迴歸普通生活的他,把平日尋常的蔬菜描繪的如此妙不可言,除了藝術才華之外,更是由於他真正熱愛粗茶淡飯的淳樸生活,從而有一顆從生活中發現美好、Acura美好的平常心。

“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這是“中國味道”中安貧樂道的淡然之味。

合上歷史的詩卷,中國味道依然穿透千年,慢慢地暈開,越陳越濃。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味道早已根植於中國人的骨髓,舌尖上跳躍流動的歷史,牽絆著億萬萬中華兒女的心。

不管是灑脫之味、鄉愁之味、淡然之味,他們都被中國味道相容幷包,各自爭輝。

清代著名詩人也是美食家袁枚曾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其實是飲食、美器、禮儀的綜合文化”。

中國味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積澱

坐在一張桌,才有一家人。團圓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主題,而“每逢佳節”的團圓飯更是必不可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笑對生活,共享闔家歡樂的幸福時光。

“千叟宴”在很多地方依然傳承至今,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傳揚敬老、愛老的優秀傳統更顯難能可貴。

對親情的眷戀,對人情的尊重,厚植於千年傳承的優秀傳統,也正是因為這樣,中華民族自始就是一個愛的深沉的民族,愛人民,愛世界。

中國味道是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展現

《禮記》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周恩來總理親自接待,對外賓飲食安排非常重視,北京上海杭州三個地方的宴會選單都要周總理親自稽核,結果發現上海錦江飯店提供的選單中有一道是螃蟹,總理指出這個螃蟹要怎麼吃?難道要我們幫外國來賓剝?這顯然不行。面對問題,錦江飯店的老師傅,很快研究想出了解決辦法,大閘蟹統統剝開拆肉,然後用澱粉做一個人造蟹殼來裝蟹肉。問題迎刃而解,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

對於飲食細節的追求,也正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大國風範。

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血脈中流淌千年的中國味道的文化核心是一個“和”字。煎炒烹炸、水火相濟,這是我們中和之美的訴求;順應節氣,陰陽調和,這是我們天人合一的哲學;和而不同、海納百川,這是我們燮和天下的氣魄;商彝周鼎、漢印唐碑,這是我們家國社稷的傳承。

中華民族低調謙遜、外柔內剛、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和古老的智慧,溫和睿智的與這個世界相處。“和”字就是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也是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早餐吃膩了包子油條,試試這種早餐,尤其孩子要多吃,秋天正當時